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时间:2024-07-24 06:08:55 瑞文网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精品5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精品5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篇1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五)上午10:00-11:30

  地点:xx学院101教室

  授课教师:李老师

  课程内容:《再别康桥》

  【开场】

  (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进入教室,找好座位坐下。李老师面带微笑,手持教案,步入讲台。)

  李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现代文学课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徐志摩先生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离愁别绪。”

  【导入新课】

  (李老师轻触多媒体遥控器,屏幕上缓缓出现了一幅康桥(今剑桥大学所在地)的风景图片,伴随着轻柔的钢琴曲。)

  李老师:“首先,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就是徐志摩笔下无数次梦回的地方——康桥。康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他心中永恒的青春记忆与情感寄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体会那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意境吧。”

  【作者介绍】

  (李老师简要介绍了徐志摩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再别康桥》的写作缘起。)

  李老师:“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对爱情、自由有着不懈的追求。《再别康桥》创作于他第二次游历欧洲归国途中,诗中满含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顾与不舍告别。”

  【文本细读】

  (李老师分发了《再别康桥》的打印稿,引导学生逐节朗读并分析。)

  李老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从第一节开始,慢慢品读。注意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以及意象的选择。比如,‘河畔的金柳’,为什么是‘金’色的?它象征了什么?”

  (学生纷纷低头阅读,偶尔抬头与老师或同学交换意见,教室内充满了讨论的气息。)

  【主题探讨】

  李老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与分析,大家认为《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A:“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并继续引导:“很好,那么这种眷恋与不舍背后,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学生继续思考,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热烈。)

  【拓展延伸】

  李老师:“除了情感层面,我们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探讨这首诗的魅力。比如,徐志摩是如何运用‘三美’原则(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来构建这首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李老师适时点评,加深理解。)

  【课堂总结】

  (随着下课铃声的临近,李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课堂总结。)

  李老师:“今天,我们一同漫步在《再别康桥》的诗意世界里,感受了徐志摩那份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这份对文学的热爱,用心去感受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背后的情感与力量。下课!”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篇2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地点:XX大学教学楼201教室

  课程名称:《再别康桥》

  任课教师:黄教授

  课程内容实录:

  【开场】

  下午两点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下。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与期待学习的氛围。黄教授手持教案,面带微笑,步入讲台,轻拍讲桌,示意大家安静。

  黄教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赏析的课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离愁别绪和诗意的美。”

  【背景介绍】

  “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徐志摩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康桥(今剑桥大学所在地)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之情。徐志摩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朗读与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人字里行间的情感变化。”(随后,全班在教授的带领下,缓缓朗读起《再别康桥》,教室里回荡着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朗诵声。)

  【文本分析】

  “读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再别康桥》采用了典型的‘新月派’诗歌特点,注重音乐性和画面感。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即点明主题,以‘轻轻’二字,巧妙传达了诗人离别时的轻柔和无奈。接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黄教授边讲解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诗歌片段的解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环节】

  “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对康桥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2.诗中的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3.你认为《再别康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学生们迅速分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热烈讨论,不时传来思想的碰撞声。

  【学生分享】

  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黄教授邀请了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见解。

  学生A:“我认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源于那里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康桥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变化,因此他对此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依恋。”

  学生B:“我特别喜欢‘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它用‘悄悄’和‘笙箫’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巧妙地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不舍也有无奈。”

  【总结与拓展】

  “同学们的分享非常精彩,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再别康桥》的魅力。确实,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大家能继续深入阅读徐志摩及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本次《再别康桥》的课堂赏析也圆满结束,但那份对诗歌的热爱与探索,却在同学们心中悄然生根。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篇3

  时间:20xx年4月15日(星期五)上午10:00-11:30

  地点:XX大学人文学院第二教学楼301教室

  授课教师:李xx教授

  课程内容:再别康桥

  【开场】

  (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找好座位坐下。李xx教授手持教案,面带微笑步入讲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李xx教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现代文学课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徐志摩先生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诗意与别离之情。”

  【导入新课】

  (教授轻按多媒体遥控器,屏幕上缓缓展开一幅幅康桥的风景图,轻柔的音乐随之响起。)

  李xx教授:“首先,请大家跟随这些图片,想象一下自己正站在剑桥大学的康桥边,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徐志摩先生曾在这里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也在这里,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作者背景介绍】

  (教授切换至PPT,展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李xx教授:“在正式进入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徐志摩先生的生平。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著称。而《再别康桥》正是他留学英国期间,对康桥深深眷恋之情的抒发。”

  【诗歌朗诵】

  (教授邀请一名学生上前,进行诗歌的初步朗诵,随后亲自示范,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全诗。)

  李xx教授:“请大家注意,在朗诵这首诗时,要把握住诗人那份淡淡的哀愁与不舍,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

  【诗歌解析】

  (教授逐一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及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波光里的艳影”,这些意象如何构建了康桥的美丽画卷?

  修辞探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里的“悄悄”与“笙箫”形成了怎样的对比与和谐?

  情感解读: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从初见康桥的喜悦,到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

  【小组讨论】

  (教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你如何理解《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展开讨论。)

  (十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总结与拓展】

  李xx教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再别康桥》的诗意之美,更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徐志摩先生一样,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记录美好。”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篇4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五)上午10:00-11:30

  地点:xx中学xx班教室

  授课教师:王老师

  课程内容:《再别康桥》深度解析

  【开场】

  (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进入教室,坐定后,王老师面带微笑,手持教材步入讲台。)

  王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让我们在诗行间漫步,感受那份别样的离愁别绪。”

  【导入】

  (王老师打开多媒体,屏幕上缓缓出现康桥(今剑桥大学)的风景图片,配以轻柔的古典音乐。)

  王老师:“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康桥的美丽风光。徐志摩先生曾在这里留学,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当他再次离别这片土地时,心中涌动的情感化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朗读与感知】

  (王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聆听。)

  朗读结束后,王老师:“感谢XX同学的深情朗读。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谈谈自己初次聆听这首诗的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感受到了诗人的不舍与留恋”、“语言非常美,像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展开”等。)

  【诗歌解析】

  王老师:“非常好,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这首诗。首先,从意象入手,诗中‘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等,都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意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A:“‘河畔的金柳’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回忆,诗人用‘新娘’来形容,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珍惜与不舍。”

  学生代表B:“‘软泥上的青荇’则像是诗人自己,轻轻摇曳在康河的水波中,不愿离去,体现了他内心的缠绵与留恋。”

  【情感与技巧】

  王老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到位。除了意象,徐志摩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叠字的使用,如‘轻轻’、‘悄悄’,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拟人手法,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让云彩也有了人的情感”等。)

  【拓展讨论】

  王老师:“《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情感世界。大家认为,这首诗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或意义吗?”

  (学生热烈讨论,有的提到珍惜眼前人、事、物,有的谈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有的谈到面对离别时的坦然与从容。)

  【总结】

  王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再别康桥》的美,更深入地理解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徐志摩一样,用细腻的心去感受世界,用真挚的情去书写人生。”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篇5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x,下午14:00-15:30

  地点:XX中学,高二(3)班教室

  授课教师:陈老师

  课程内容:《再别康桥》

  【课前准备】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各自找好座位坐下。陈老师提前打开了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屏幕上缓缓展现出一幅幅剑桥大学康桥的优美风景图片,轻柔的古典音乐在空气中流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

  【导入新课】

  陈老师面带微笑,走上讲台,轻轻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她温柔地开口:“同学们,这句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出自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份淡淡的离愁与不舍,以及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及背景介绍】

  陈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了他留学英国期间与康桥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这首诗创作时的情感状态。通过生动的讲述,同学们对诗人和诗歌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诗歌朗读】

  “接下来,我们先来听一段《再别康桥》的朗诵。”陈老师边说边点击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朗诵音频。随着朗诵者深情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教室里变得异常安静,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了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

  【分段解析】

  朗诵结束后,陈老师将诗歌分为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解析。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星辉斑斓里放歌”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她还讲解了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互动】

  在解析过程中,陈老师不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比如:“你觉得‘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两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朗诵实践】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陈老师组织了一次朗诵实践。她邀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分别朗诵诗歌的不同段落,并给予点评和指导。其他同学则作为听众,认真聆听,感受朗诵者传达的情感。

  【课堂总结】

  下课铃声即将响起,陈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诗歌,还学会了如何从意象、修辞等角度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那份淡淡的离愁与不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情感。”

  【课后作业】

  最后,陈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请大家尝试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难忘的一个地方,并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让你的文字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结束了,但同学们对《再别康桥》的热爱与探索才刚刚开始。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4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01-07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3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03-27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04-19

再别康桥优秀课堂实录01-07

最新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3-30

再别康桥获奖课堂实录06-07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4-15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