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风流史:安仙嫔与裴淑

时间:2022-10-19 10:14:02 元稹 我要投稿

元稹的风流史:安仙嫔与裴淑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这位风流才子一生与6名女子不清不楚,其始乱终弃的名声让很多人所不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稹的风流史:安仙嫔与裴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仙嫔,三载相随驾鹤去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被贬江陵,元和六年,宰相裴度去世,元稹在政治上失去了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同年春末夏初,老朋友李景俭遗憾元稹的元配夫人韦丛不幸病逝,见元稹生活无人照顾,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元稹为仕途而走门阀攀龙附凤又娶贵族之妻,他纳妾时在当时来说还在守制期,故为前人讥讽。

  从这时开始,元稹的悼亡韦丛的诗基本停写,将他所谓的爱情转注与安仙嫔,这对夫妻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秋,和元稹只作了三年夫妻的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不幸病逝,元稹再次经历了中年丧妻的打击。安仙嫔病逝,元稹之二度婚姻如梦呓。

  裴淑,离愁别恨遥无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今四川达州)。元和十一年,36岁的元稹在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相当于今省长)权德舆做媒关照下,正式娶了名门闺秀裴淑为妻,山南西道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刺史裴郧之女。元稹“梅花三弄”,第三次婚姻开始了。

  元稹娶裴淑之后,频繁的调动,离愁别恨,让裴淑常常泪水沾巾。元稹以诗相慰:“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裴淑约于公元805离世。

  刘采春,跳河而亡洗清白

  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823年),他遇到了江南著名女诗人兼歌手刘采春。刘采春,淮甸人,伶工周季崇之妻,有夜莺般的嗓子,不但高歌声彻云霄,而且余音绕梁不绝,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趣。她的代表歌曲《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全唐诗》收录了6首《曲》。

  元稹立刻被刘采春迷住了,刘采春对元稹这个大才子也是仰慕已久。正所谓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刘抛开她的丈夫不管不顾,俩人臭味相投,不久就勾搭上了。据传,元稹给了刘采春丈夫一笔钱,纳其为妾,一起共同生活。元稹当时已经给薛涛写了一封信要接她过来,正当薛涛在那边翘首等待,满心期望时,元稹却和刘采春热恋上了,把薛涛忘得九霄云外去。

  大才子有个风流癖好,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元稹在《赠刘采春》中写了几句煽情诗文的被后人夸大成一个情圣,后来的徐志摩也不列外。七年后,元稹升了官,又把刘采春扔下不管,另有新欢纳了妾,她知道后,心灰意冷地离开了越州。数年后,她遇见了元稹,最后竟然投河自尽了,到底是出了何事,也许是元稹的负心和薄情导致刘采春万念俱灰,也许后悔离开了百依百顺的前夫。对生活失去信心,忿而做出决绝的举动,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疑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结束了毁誉参半的`一生。元稹历来被人看为“巧婚”“巧宦”。“巧宦”是指他先依附京兆尹韦夏卿,再依附宰相裴垍,后与宦官刘士元驿站争宿被打得头破血流而遭贬,一转而依附宦官,最后官居宰相。对一个善于钻营的人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巧婚”是他自觉地把所有的婚姻情感都控制在仕途的前进路径之内。对真实权力结构社会中的男人来说,任何爱情的取舍都必然牵涉到功利与情义的取舍,他们更愿意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感情,点缀而已。

  这个男人的一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走门阀路线攀龙附凤娶贵族之妻的婚史,一条是在宦游途中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的情史。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共同提倡新。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生平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元稹的风流史:安仙嫔与裴淑】相关文章:

元稹的风流史:靠女人官至宰相10-10

风流最痴情:元稹10-11

元稹:风流最痴情10-09

一代风流才子—元稹11-26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新考09-17

李白出生地-碎叶与《上安州裴长史书》09-17

元稹的经典名言12-20

元稹与茶10-09

《春晓》元稹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