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
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
(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天气与气候
1、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
(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
(生:热)
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
(生:冷)
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
(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
(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用媒体展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完成。
时间长短是否稳定天,气短多变气候长,相对稳定
师:
再通过媒体呈现两张图片并配以人物对话。
(一张雨天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到:“今天的气候好糟糕,一直在下雨,都造成了交通堵塞”。一张为沙漠景观的图片,一位小朋友解释道:赤道地区天气终年炎热。)
请同学判断人文对话是否正确的描述了图片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过渡
师:我们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差别,那么我要问问大家,你们最关心的是天气呢?还是气候?(生:天气)。
师:天气状况与人们息息相关,人们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生:报纸、拨打电话120、天气预报等)
师: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二、怎样收听天气预
1、卫星云图
(1)引言: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部分,大家看看现在播音员身后出现的一张图片叫什么名字?(卫星云图)。突出卫星云图的重要作用。
(2)观察录相: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想想卫星云图上有几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了什么地理事物?
(生: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雨区)。
同学们看一看,白色的云层都是均匀的吗?白色的深浅与云层的厚度有怎样的关系,又会导致怎样的天气呢?
(生:白色越浓,表示云层越厚,这种云层的下面降水就越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一轮:通过对照地图册20页的卫星云图和地图册43页的中国政治地图,让学生判断中国什么地方雨量较大?什么地方是天气晴朗?红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降雨量最大?蓝队思考中国什么地方天气晴朗?
2、天气预报图
(1)引言:
继续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段,提问:你注意到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师指出要看懂它们,首先得认识天气符号。
(2)小组相互合作记忆天气符号,发现天气符号的特征,寻找最佳记忆的方法。教师必要时指出天气预报的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天气状况具有一致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二轮:红队派出两名同学充当考官,一名同学通过展示台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另一名同学任意点蓝队的同学起来回答,回答时间必需控制在三秒中内,否则就算蓝队同学失一分。反之亦然。
⑷继续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
师:同学们看看鼠标所指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它可以表示风向和风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5)通过课件,教师演示风符的构成(风杆和风尾),风符如何指示风向?(风杆与风尾一起指示风向),怎样表示风力的大小?(特别强调风尾永远都是顺时针转动)。教师再展示不同的风符号让同学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强化、加深印象。
(6)游戏——红蓝大比拼第四轮:红蓝队分别按要求演示不同风力与风向;举行小组之间的画风级、画风向的游戏竞赛。
⑺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五轮;放映中央一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然后两队分别派出队员来竞聘气象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师担当考官。
过渡
同学们,我们学习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就是要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
三、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1、教师简要小结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出了解天气预报的宗旨就是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2、游戏——角色。各队抽签,根据所给某地的天气情况和虚拟身份,小组讨论设计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司机遇到了雨加雪的天气,导游遇上了雷阵雨的天气等等,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指导读书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48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有劣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读图3。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教师讲述
大气质量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 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课堂活动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原告:人类,另一组为被告:大气。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了人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要求:原告与被告必须用事实证据指控对方,但过程中不的设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声音洪亮、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原告可以动以下几方面举例控诉: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交通、旅游、气候。
4、造成各种间接的经济、精神损失。
被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驳:
1、工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2、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3、人们日常生活污染大气。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1、采用清洁能源作燃料;
2、进行植树造林
3、工厂治理污染
4、国家采取政策措施,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随地吐痰者实行罚款、实行环境收费标准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概念: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降水等)的综合。
2、特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多变。
3、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
(二)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2、天气预报的产生。
3、天气预报的内容:阴晴、风雨、气温、降水等。
4、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区。
5、常用天气符号。
(三)空气质量
(1)判断空气质量的依据:污染指数
(2)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风力等;人类活动。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
(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N2
O2
CO2
O3
水汽和固体杂质
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
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引出下文)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
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
探究5: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5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件下风的变化。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含义:
2、组成:
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
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肖玉荣审稿人胡玉芹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12-18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06-30
天气和气候精品教学设计12-18
天气与气候01-05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07-02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素材07-19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01-23
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10-02
天气和气候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