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2-12-28 09:55: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

  名言导入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板书课题:《蝉》。

  作品简介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难点)

  3、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重点)

  4、感悟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难点)

  《蝉》原文及翻译

  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蝉就占据了我屋子前面的树。屋里我是主人,屋外却是蝉的天下。

  我喜欢观察蝉脱壳。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外面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的翅膀,只留下腹部还在那旧皮里。

  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蜕出来。那些旧皮就只剩个空壳,成了蝉蜕。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刚蜕皮的蝉,用前爪把自己挂在蜕下来的空壳上,在微风里颤动,样子很柔弱,颜色还是绿的,直到变成棕色,就跟平常的蝉一样了。

  雄蝉是天才的乐师。它的腹部有发声器,能发出声音。每年夏天,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蝉的乐声总在我耳边。我常常看见一些蝉停息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地狂饮树皮里的水分。夕阳西下时,它们才沿着树枝慢慢地走动。无论饮水的时候,还是走动的时候,它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奏。

  蝉的视觉非常灵敏,它有5只眼睛,左右和上方发生什么事情,它都看得见,只要看见有什么东西来了,蝉就停止演奏,悄悄地飞开了。

  蝉的听囊在体内,即使喧哗的声音也不能使它受到惊扰。站在蝉的背后,你尽管拍手,吹哨子,高声讲话,它都满不在乎,仍旧镇静地演奏它的音乐,好像没有事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土铳,装满火药,安好引线,搁在门外的树底下,还把窗户打开,怕把玻璃震碎。

  砰!土铳响了,可是乐师们照常演奏它们的音乐,没有一个表现出受到惊扰的样子,乐声的音调和音量都没有丝毫变化。第二枪跟头一枪一样,对乐师们同样没有什么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可以说明,蝉虽有听觉,可是它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

  《蝉》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窠(kē)扒掘(jué)寻觅(mì)

  B.蚋(nà)金蜣(qiāng)黏土(nián)

  C.鳍(qí)顾忌(jì)钵声(bó)

  D.罅(xì)喧嚣(xiāo)涂墁(màn)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B.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C.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D.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声音杂乱,不清静)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C.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一动不动)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2)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

  听讲,思考。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谒(yè)邑(yì)

  矣(yǐ)泯(mǐ)称(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于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

  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断句。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掌握字音。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按要求进行比赛、评价、记分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桌两人交错认读,比赛方法同上

  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同桌一组比赛,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赛。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左边同学完成,双数题由右边完成。

  学生边读边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学习运用对比和拟人化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对野生马的赞美和对家养马的同情。

  重点:

  理解作者对待两种不同状态的马的态度。

  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思路:布丰的这散文简直可以说精美得空前绝后。因为对于马,我认为,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比布丰写得更好。(梁晓声语)这写马的文章,无论是语言还是写法无不体现出这文章的精美。所以,围绕着这文章的美,作了这样的思路安排:

  朗读——整体把握; 跳读——把握情感; 品读——欣赏美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马的图片。

  2、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或诗句。

  今天我们走近布丰笔下的马。板书 —— 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

  1、作者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可以说是各有特色。那么,你欣赏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欣赏或我喜欢 (家马/野马)因为

  示例:我欣赏野马,因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

  同学自由发言。

  2、,两种马都有优点。家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质,野马具有美质、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赞美,老师却读出另一种感觉来,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说说看。(悲哀、同情等)

  为什么作者更倾向于赞美野马,同情被奴役的家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一种情感呢?

  这和布丰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

  3、介绍布丰。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头三册出版以后,由于它用进化论和唯物主义解释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斥责为“离经叛道”,险遭“宗教制裁”。

  布丰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的继承者,宣扬者。在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里,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决定于上帝,而是决定于人的双手。他在《自然史》中对动物的描绘,不是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布丰赞美马,不仅赞美其自然美、灵性美,还要赞美其“人格美”。布丰将人类的美德赋予笔下的马,然而绝不给它们加上人类的陋习和恶念。所以布丰同情驯马的品格,然而却赞美野马的。布丰通过人性化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满,对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自由,毋宁死”,是对自由权利的捍卫。

  5、插入美文

  如果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马就难免会被狮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马那一种自由之后,我认野马不幸落入狮口的那一种命。

  ……

  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

  不能如野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战马似的豪迈地死。

  ——梁晓声《如果我为马》

  四、品读课文,体味美文

  1、这是一介绍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吗?请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理由。

  示例:

  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的新鲜产品;它们……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等等。

  2、学生交流讨论

  3、自由发言

  4、: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发现好的文章往往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也发现同学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心灵。祝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寻求到对美的发现。

  五、作业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俗语以及诗句。

  2、收集有关名马的故事。比如“千里马”、“的卢马”的故事等,和同学课外交流。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锲而不舍气冲斗牛警报迭起迥乎不同2、解释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2、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闻一多臧克家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三、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业

  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学生有感情朗读(1)——(7)段

  2`、自由组合探究质凝:

  (1)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2、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3、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三)探究作品选材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六件?2.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三.小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课外拓展

  1.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2.我们都知道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作业

  课后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诗歌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学法指导】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我会读

  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7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巅di n:山顶。

  金涛澎p ng湃p i:金黄色的波浪互相撞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l n:巨大的波浪。

  宛转:辗转。这里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浩浩荡荡: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哺育:喂养,培养。

  滋长:生长,产生。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黄河颂》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赞美了黄河雄伟的自然气势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伟大坚强,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二、文章脉络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三、写作方法

  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

  这首歌词明快刚健,音节宏亮,节奏鲜明,具有音乐阳刚之美。诗行之间,讲究音组的规范,即多数为二言或三言结构.为的是使读者读来明快流畅,有如船行在浪涛起伏的感情江河中。《黄河颂》还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新诗的丰富营养。它虽以短句为主,但章无定句,句无定字,有点似唐诗、宋词,但又比唐诗、宋词自由奔放;又好似自由诗,但又比自由诗形式整齐。它隔二句或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四、重难点导析

  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练习解答】

  一、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1、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抗击日寇,保卫家园。

  2、黄河磅礴的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三、《黄河颂》在内容上是对黄河及民族精神的赞美,语言上更委婉,意象更丰富。《保卫黄河》是号召人民保卫自己的国家,语言更直白,诗后连用四句“保卫”更有鼓动性。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二、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

  a、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3、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杂然相许

  (2)杂曰。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 、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五、比较人物性格

  1、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智叟

  “献疑” “笑而止”

  关切嘲笑

  忧虑讥讽

  2、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

  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六、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七、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八、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愚公移山》翻译题(带答案)

  愚公移山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不用抄原句)

  1、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参考翻译:

  1、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3、(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5、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6、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7、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8、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9、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改变)。

  10、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愚公移山》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且: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2、惧其不已(代词,他)

  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2、虽我之死(的)3、以君之力(助词,的)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2、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固:1、汝心之固(顽固)2、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1、今亡亦死(逃走)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2、聚室而谋(表承接)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

  2、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3、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蔡其矫,现代诗人。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跃进”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屡遭批评,原因是他对现实的这种清醒态度,是他诗中表现的所谓的“不健康”情调,是他大量采用的自由体形式。这期间的作品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

  《波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波浪在诗中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2、“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谈谈你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称波浪为“我英勇的、自由的心”?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4、诗中的人称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5、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作用!)

  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主题小结

  通过对波浪的描述、赞美,表达诗人对英勇无畏、反抗强权的志士的礼赞和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写作借鉴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波浪,形象生动,给人亲切的感受;象征手法,全诗说明一个哲理,却把它寄予于熟知的事物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波浪》原文阅读

  作者:蔡其矫

  永无止息地运动,

  应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

  一切都因你而生动,

  波浪啊!没有你,天空和大海多么单调,

  没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

  你是航海者最亲密的伙伴,

  波浪啊!你抚爱船只,照耀白帆,

  飞溅的水花是你露出雪白的牙齿

  微笑着,伴随船上的水手

  走遍天涯海角。

  今天,我以欢乐的心回忆

  当你镜子般发着柔光,

  让天空的彩霞舞衣飘动,

  那时你的呼吸比玫瑰还要温柔迷人。

  可是,为什么,当风暴来到,

  你的心是多么不平静,

  你掀起严峻的山峰

  却比暴风还要凶猛?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上面建立他的统治?

  我也不能忍受强暴的呼喝,

  更不能服从邪道的压制;

  我多么羡慕你的性子

  波浪啊!对水藻是细语,

  对巨风是抗争,

  生活正应像你这样爱憎分明

  波——浪——啊!

  《波浪》同步练习

  一、朗诵是欣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正是在富有感情的反复朗诵中,感受到作品炽烈的感情、动人的形象、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和凝炼的语言。哪些句子适合用下列语气来朗读?你能从课文《海燕》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吗?

  1、慢速沉稳,语气舒缓,带有叙述性,抒情地:

  答:

  2、速度仍慢,语气平缓,含嘲讽意味,鄙夷地:

  答:

  3、速度快,语气重而急促,激烈、愤怒地:

  答:

  4、速度中快,高昂激越,语气庄严有力,声音明快响亮,感情奔放豪迈:

  答:

  二、解读诗歌更需要朗读。方法是:初读——感知诗意;再读——初步领会作者感情;标注——根据自己的领悟用符号标出朗读的节奏、轻重、高低、缓急等;朗读修正——反复朗读,不断修正自己的标注,直至自己感觉满意为止。当朗读感觉良好时,说明你已经领会的诗歌的感情和意韵了。

  标注的符号有:“/”表示停顿,“?”表示重音,“↗” “↘”表示声调升降,“――”表示音节延长,“(快速)(慢速)(中速)”表示语速。

  根据上述方法,参照以下示例,尝试给《波浪》全诗的朗读作标注,好吗?请直接在课文中作标注。

  示例:(中速)永无休止/的运动/应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一切/都因你――而生。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空城计》阅读练习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5字)

  2、从选段内容看,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危急情势?请分点说明(至少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展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举文中实例阐述。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不少词语精练生动,或渲染情势,或描摹事态,或凸显性格。请选择两个,略加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他的故事流传甚广。除了“空城计”之外,请你用完整的一句话再写出一个故事名称。

  [ 1、魏兵压境,诸葛亮布置空城计。(意近即可)

  2、(1)敌我力量悬殊。(2)来势凶猛,没有任何准备。(3)身边无军事将领,众官“失色”。

  3、智勇双全。大兵压境,他“登城望之”,果断地部署“空城计”,自己“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看出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的大智大勇。(意近即可)

  4、如“忽然”:描绘出敌情突变,大兵压境,情势危急的状态,为“空城计”做了铺垫。“尘土冲天”:形象地描绘出魏兵压境时的气势和神速。“披”“戴”“引”等动词描画出了孔明的镇静自若。

  5、(略)要求语句完整,无错别字。]

  《空城计》教学反思

  (一)通过审题质疑,理清文章内容。

  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真正能理解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重点段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我截取了电影中与文章内容吻合的片断,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提示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时,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蜂拥而上”“脸色发白”并展开想象说话。学习怎样摆空城计时,用小标题概括并复述课文。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多思、多学、多练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愈来愈精彩。电影片段的运用流于形式,还未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带着要求观看效果更佳。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又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并简介。)

  二、检查预习,了解赵普:

  1、走近赵普——学生简介赵普情况。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加点字注音

  阖户启箧处决既薨

  发箧龌龊奏牍

  3、加点词解释

  少习吏事寡学术发箧视之

  龌龊明日颜色深沉有岸谷

  三、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朗读(朗读水平高的学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3、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词句理解检测教师对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语加以提醒;对特殊句式,如:①、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②、读之竟日。(倒装句)等句子的翻译可予以指导。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古今异意、一词多义的字。)

  四、作业

  1、预习课文,解读赵普形象

  第二课时

  初备

  复备

  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②、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板书

  刻苦读书(读书)--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奏荐人才(荐官)——冷静沉着:“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以天下为己任

  二、调动积累,拓展延伸:

  1、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刻苦读书,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例如: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凿壁偷光

  2、“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学生交流)

  三、课堂总结,勉励学生:

  侧重鼓励学生胸怀天下,努力学习。(这是学生读完全篇最大的启发)

  四、布置作业,理解运用: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课外多收集赵普的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赵普》为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关练习。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09-24

初一语文下册鼎尖教案10-26

初一下册语文书教案10-1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