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24 15:42: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懂,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得到潜能的教育。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 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

  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 观察 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生字

  “容 、 究 、 易 、 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3、同桌自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反复 观 察比较

  达尔文 由于……就……

  终于 找到 答案 因为……所以……

  由于……便……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再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感情朗读。

  4.回顾全文,总结拓展,熏陶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文,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4.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梗概。

  2.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难点:

  学习1-10自然段,感知父亲对我的严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

  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

  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总结全文,熏陶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学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亲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 )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 )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遇到一只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难点: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乌鸦遇到问题肯动脑筋,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的精神。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师:(课件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谁呀?(乌鸦)快把漂亮的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齐写(师板书“乌鸦”生书空)。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乌鸦的故事?

  1、(我知道有一个成语叫“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 , 乌鸦是传统公认的孝顺自己父母的鸟。

  小乌鸦看着衰老的母亲,哽咽着说:“妈妈,我很好。您现在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了。以后,我来养活您,一定让您吃得饱饱的!”从此以后,小乌鸦天天都去捉虫给妈妈吃,人们都夸小乌鸦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师;所以说乌鸦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所以后人用“乌鸟之情”比喻奉养父母长辈的孝心。

  2:我还知道“乌合之众”,这个成语是指像一群乌鸦聚在一起的一帮人、 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群、

  师;这个词是贬义词,我们应该成为遵守纪律的集体。

  3、我知道“、鸦雀无声”,就是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是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做声。

  师:大家听,现在大家就是这样

  4乌鸦和狐狸的故事讲的是: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狐狸只好赔着笑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非常得意,就高兴地唱了起来。刚一张嘴,肉就从嘴里掉了下去。狐狸叼起肉就钻到洞里去了,只留下乌鸦在那里“歌唱”。

  师:乌鸦在干什么?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乌鸦喝水》板书喝水,齐读课题,喝是要求“会认”字,跟老师读一遍,它是什么偏旁(口)为什么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时想要用口,所以是口字旁。

  (二)、初读感知(随文识字)

  1、师: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听老师读课文

  注意听清要每个字的读音,特别要注意在你预习时圈画生字词的读音。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谢谢,你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

  2、师:那就开始自由读课文吧!然后多读读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出的生字。3、评价学生的读书

  3、指名分段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N1:喝不着水 n2想办法 n3喝着水

  (1)、谁敢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心里默默跟着读。请你找出哪些是生字?(渴、瓶),

  (2)谁来领着读一读;

  生:(读文,找出“口渴”、“到处”瓶子师板书)请小老师领读词语两遍

  师:(“口渴”)口和渴都读三声,跟老师读你能告诉大家口渴时什么感觉吗?

  生:口渴时嘴里很干,想喝水。

  师:所以渴是三点水旁。

  师:(到处)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到处”指什么?

  生:到处指乌鸦口渴了,找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生:到处指乌鸦这儿找找,那找找。处处‘各处

  (2)、师: 出示瓶子 师:谁能告诉大家书中乌喝水的瓶子是什么样的?

  生: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指导朗读:你看他说的多完整啊!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嘴够不着水 ,嘴会卡在瓶口出不去、喝不着水)

  那这时他的心情会怎样的?谁又能读出来?小组比赛读,大家来评价。模仿优秀组齐读

  (3)、师:乌鸦多想喝到水呀!他发现了什么?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谁又找出了生字(石、办法)(生读文指出“旁边”、“办法”师出示词卡并板书)小老师领读词语

  师:指生读“旁边”看图,谁的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呀?

  生: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旁边是谁呀!(生介绍)看来“旁边”是指离我们比较近的。

  乌鸦从他的旁边就找到了材料,说明了乌鸦有什么特点?

  (多种方式认读“办法”)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指导写字。

  (4)、师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它喝到水了吗?谁敢读第3段。找出生字(渐)

  渐渐,点击课件出示重点句: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5)指导朗读:同桌练读,对比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师生对读,渐渐读时语速要慢一些!一点一点地上升

  (6)课后读读说说---------渐渐 ----------

  (7)谁来说说乌鸦是怎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从“一个一个地”你体会到了什么?——仔细观察、很有耐心!

  (8)欣赏视频乌鸦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水面渐渐升高了

  (9)请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

  (10)说说你学了这一课你今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怎么做?

  (11)让我们带着对乌鸦的赞许来齐读课文。带感情美美的朗诵课文。

  (三)练习背诵

  这个故事生动有趣,想不想把它将给爸爸妈妈听,那好现在我就是大家的妈妈,请大家根据提示不看书给我讲一讲吧!

  (四)拓展练习

  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小乌鸦该怎么办呢?

  板书

  19、乌鸦喝水

  喝不着水 想办法 喝着水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主要写了同学们在课间十分钟开展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等活动情况。其中“丢沙包”部分作者写得最详细、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本文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项活动的具体情况。

  3、知道写文章要按顺序,抓住主要的写具体。

  ㈠课前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幻灯片4张。

  ㈡教学目标

  同以上总目标。

  ㈢教学过程

  ⒈表演导入新课。

  教师先表演动作,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拔河,分别让学生说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动作。你们在课间开展这些活动吗?学生回答后,放出相应的幻灯片1,综合再现情景,导入课题:课间十分钟。

  ⒉检查预习。

  师:在上这节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⑴抽查学生有表情轻声朗读课文,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并给以纠正。

  ⑵检查几个重点词的理解情况:

  ①沸腾 ②回合 ③纵身一跃 ④敏捷 ⑤张望 ⑥海底捞月 ⑦欢畅

  ⑶小结。

  ⒊出示“尝试中心”,自学课文。

  要求根据前两课的学习方法自学。

  ⑴“尝试中心”:“课间十分钟”开展了哪些活动,重点讲了哪几种活动?为什么只讲这几种?

  ⑵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同学们在课间十分钟开展活动的情况)

  ⑶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有哪些?(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

  ⑷重点写了什么?(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这几项活动,怎样进行的?

  ⒋自学后同桌交流。

  ⒌集体讨论2—3题。

  第2题启发提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第3题先指导看幻灯1,注意观察顺序,再按一定顺序回答。

  ⒍教师指导学习第4题。

  通过讨论第一问,得到板书: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

  ⑴写打乒乓球,让学生划出重点词读一读重点句子。放幻灯2,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打乒乓球的。

  ⑵写爬竿,放幻灯3。启发提问:重点写了谁?怎样爬的?结合课文划出重点词,读一读。

  ⑶写丢沙包,放幻灯4。启发提问:着重写了什么?划出表示动作的词和重点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教师引读。

  ⒎讨论:为什么重点只写这几种活动?

  ⒏总结。

  这篇课文首先交待了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由于活动项目很多,作者按方位顺序着重写了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这三项最有趣的活动,并把丢沙包写得最详细、体,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十分喜爱)还有几项只是列举了名目,这样就显得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给我们今后写活动提供了范例。

  ⒐第二次尝试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册》自测练习)。

  ⑴简要地写出5个自然段的意思。

  ⑵联系自己的课间活动,拣一项最喜欢的,尝试说说。

  ⑶学生讨论评定。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媒体资源视频或教学演示软件。

  2、教师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师:这一段写了小学生上学的情景。这些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大家看看课文,都有哪些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傣、景颇、阿昌、德昂、汉……

  师:不同民的学生有什么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师:(补充)不同民的人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对集中。比如:壮主要居住在广西,蒙古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维吾尔主要居住在新疆。

  3、结合媒体资源中的图片,介绍少数民的概况:

  师:我们有56个民,一般来说,不同民有不同的民服装,语言、文字也不一样。当然,现在很多少数民也穿汉装,说汉语。有些少数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一些地方或是在一些民节日,少数民的的人还是穿自己的民服装,说自己的语言。

  播放媒体资源,请学生注意观察图片中的少数民,他们的服装有什么不同?

  4、师:看课文,民小学的学生们到学校后,做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向小鸟打招呼

  向老师问好

  向国旗致敬

  三、学生第二、三自然段

  1、播放媒体资源视频或教学演示软件。

  2、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民小学上课前、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活动:

  ⑴上课前:

  师:小学生们怎么知道上课了?

  学生说,教师板书:

  上课前敲钟

  ⑵上课时:

  师:民小学的小学生上课做了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上课时读课文

  师:上课时,窗外很安静。作者是怎样写的?把课文中描写的句子划下来。

  学生说,教师板书:

  窗外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

  师:这些小动物们都很安静,作者说,它们好像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它们好像也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

  ⑶下课后:

  师:民小学的小学生们下课后做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下课后跳舞、摔跤、做游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这一段描写了民小学的环境。这所学校美不美?作者写了它的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白墙。

  这所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2、抒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所民小学的校园生活。写了这所学校的小学生们上学、上课、下课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后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吗?他们的遭遇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寒冷、饥饿、死亡威胁着他们。《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悲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受?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我发现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乞求了,不是一般的“请求”而是“乞求”。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

  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话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珊迪看见“我”就难过地说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的话。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7、我答应照顾小利比时,珊迪怎样看着我?从“目不转睛”的目光告诉我们,小珊迪心理想什么?如果他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8、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讲读第三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平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星夜》教案06-16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