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0 13:24:0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②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②苍:苍天。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开篇写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心乱如丝。一个“乱”字,统领后文作者积蓄已久的种种愁思怨意。

  B.“小摇落”指秋风摇落片片黄叶,让人联想到诗人如同黄叶般飘零沦落的身世和命运,触景而生情。

  C.颈联作者直斥奸佞小人,表明自己道义犹存,苍天可鉴,既有对小人的愤恨,也有对自己人格的`自信。

  D.作者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在华发苍颜的晚年更遭贬谪,身陷不幸又衰老憔悴,激起了读者更多同情。

  E.“挂衣冠”指辞官归隐,而辞官归隐在此时此刻已太迟,更深一层写出作者贬官之后的愤懑无奈。

  【答案】A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解析】A项,“乱”字统领全文种种愁思怨意错,统领全文感情的是“羁绪”二字。E项,“愤懑无奈”错。最后一句意思是作者深陷政治漩涡,如今想辞官归隐也太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用典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用了屈原被流放和白居易被贬逐的典故。(2分)

  作用:①内容上,借屈原和白居易被贬之事写出了自己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现实。(2分)②主旨上,以屈原和白居易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德高尚、节操坚贞。(2分)(若答“结构上:承接上文‘羁绪’二字,是对作者此时万千愁绪的具体阐释。”亦可酌情给分)

古诗阅读答案2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诗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古诗阅读答案3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古诗四首》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战乱⑵躺着不动⑶还想着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册

  3.D

  4.①恨别鸟惊心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5.C

  6.如: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风飘絮⑵雨打萍

  12、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3.五;律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A

  16、D

古诗阅读答案4

  深湾夜宿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A(2分)、D(3分)(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2.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2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论证。只有懂得这种文体的文章要素,才可能知道如何下手。

  第二,知道议论文的文体框架结构是如何的。议论文都是以提出问题,进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按照这个框架逻辑去阅读,就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了。

  第三,开始答题时先判断是否是议论文文体。掌握了议论问的要素和框架,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面对的是是否是真的议论文了。

  第四,先阅读问题,再带着思考有针对性的进行快速阅读。这样可以加快答题速度,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答案的可以先行做标记作答。

  第五,快速找到文章的三要素,疑难问题先行跳过,不要停止全文阅读。在阅读全文时,找到文章的要素和框架,对于比较难作答的题目可以进行二次阅读和思考。

  第六,结合作答的问题,第三遍快速阅读核对答案。做题千万不要大意失荆州,如果时间还充裕,可以回头再看一遍有没有答偏题了。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古诗阅读答案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

  2.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

  (1)举:_________ (2)任:_________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选文第1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孟子》

  2.(1)被举用 (2)责任、使命

  3.D

  4.(1)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以致于消瘦肌肤,身受贫困之苦。

  (2)这样才会明白,因有忧患才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之。

  5.通过列举历史上的事实说明要想干大事业必须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行。

  6.“略”。提示: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克服苦难等。

古诗阅读答案6

  宿大慈寺

  【清】范光阳

  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迎人亦世情。

  惟有空山知我意,故飞小雨助溪声。

  【注】衲:僧衣,借指僧人。

  1.结合全诗,具体说说你对“惟有空山知我意”的“意”的理解。(4分)

  2.简析“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一联的艺术手法及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对“意”的理解2分,具体分析2分。)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联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联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说出艺术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古诗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貌。②不那:通“不奈”,即无奈。

  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在表现手法上各自有什么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

  17.古诗鉴赏(8分)

  【答案】两首诗都抒发了离情别绪。(2分)表现手法:韦诗:①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②送行者马鞭遥指南方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③想像(虚写)行人要去的南方春色葱茏、风光明媚,愈发使人肠断伤感。(各1分)郑诗:①漂亮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绾,宛如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这是以外物之静反衬内心之乱;②后两句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极有情味;③末句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沉重。(各1分)古诗《古离别》《柳枝词》比较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8

  与胡兴安①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②,客子暂维舟③。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胡兴安:兴安,南朝所置县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胡兴安当为在其地做官的胡某。②居人:指自己。转轼:回车。③客子:指胡兴安。维舟:系船,停泊。

  6.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答案 :两句景物描写,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构成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环境写得凄清壮阔。景中寓情,景中有人,与前四句共同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

  7.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 前两句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第三句从时间上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则是席中的欢声笑语,意在衬托第四句。在“一筵”“两地”之后分别缀以“笑”“愁”两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说明“笑”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最后两句是想象自己回家后的感觉。离恨犹在,故园独守,倍感孤寂,友情之可贵及友人在心中的位置,不言自明。

古诗阅读答案9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3.略(2分;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回放2: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回放3: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人名,陆游的朋友。②晓:光明。③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乐器。④觉:醒。⑤漏:古代计时器。

  1.陆游的这首“记梦”词,上片写,下片写。

  2.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

  3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梦境(梦醒后的)感想(各1分,具体写出其主要内容的,均给分)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2分,多写或少写的扣1分)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2分,要求说出鬓残,未死的含义,“心”的具体内涵,语句通顺。其它表达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回放4:(

  20xx年宿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描写、、、和四种景物,突出了它们的。

  2.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回放5:

  (20xx年四川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回放6:

  (20xx年泰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2.根据词中划线句子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回放7:

  (20xx年扬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回放8:

  (20xx年济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参考答案: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20xx年玉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训练2:(20xx年泸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的?

  参考答案:

  训练3:

  (20xx年河南省非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唐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早莺争树(莺争暖树)草没马蹄2.C(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该题4分,(1)题2分,3.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4.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训练4:

  (20xx年河南省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答出“怨愤”之意,即可给分。2分)(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意思对即可。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各1分。共2分)

  训练5:

  (20xx年宜昌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主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①[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参考答案:

  训练6:(20xx年恩施)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月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选自《唐宋绝句选注析》)

  1.第3句诗中专写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的是哪一个词?

  2.第4句用“新透”写“虫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妙。请你把这句诗用散文的笔调展现出现。

  参考答案:

  训练7:

  (20xx年桂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参考答案:

  训练8:

  (20xx年宿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训练9:

  (20xx年济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写了作者寄家书时“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2.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训练10:

  (20xx年高青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参考答案: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训练11:

  (20xx年成都市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训练12:(20xx年资阳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本诗作者是(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

  2.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参考答案:

  训练13:

  (20xx年曲靖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1漉豉(chǐ):豆制品。2萁(qí):豆茎。3然:通燃。

  1.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2.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

  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⑵从: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

  回放3:

  (20xx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

  (20xx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2)腰()

  (3)既()(4)袖()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参考答案: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

  (武汉市20xx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

  (20xx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

  (20xx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20xx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本题2分。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20xx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1.(4分,各2分)(1)D(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

  (20xx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情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

  参考答案:

  训练3:

  (20xx年广东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参考答案:1.6分(1)2分(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2)2分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2.4分宽对即可。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训练4:

  (20xx年温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④遂班军而还()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参考答案:

  训练5:

  (20xx年绍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1.D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训练6:

  (20xx年无锡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训练7:

  (20xx年青岛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1.(1)离开(2)等到,至。(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项不得分)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训练8:

  (20xx年舟山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⑷谷年十有五()

  ⑸是负义也()

  ⑹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训练9:

  (20xx年济南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2.更加;精益求精。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训练10:

  (20xx年南京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

  (2)元帝异之()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参考答案:1.(2分)(1)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2.(2分)C3.(4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2分)4.(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聪慧(1分,意思同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10

  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答:

  参考答案

  7.(1)B(2)“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的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3)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已内心的纯洁。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A项描写;的是冬季.B项描写的春季,c项描写的是夏季,D项描写的是秋季。(2)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诗人写桃李是为了衬托未开的海棠,而不是出于对桃李的赞美,所以两诗的情感不同。(3)从诗的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以知道,此诗是写给儿辈看的,希望儿辈同海棠一样“爱惜芳心”。

古诗阅读答案11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阅读答案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淡白、清明, 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12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蝶恋花陆游的古诗词阅读题目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蝶恋花陆游的古诗词阅读答案

  14、(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

  蝶恋花陆游的古诗词阅读赏析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àn]”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蝶恋花 桐叶晨飘》诗意图

  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边防军事机关的长官)王炎提出过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感情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用(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策呢!

古诗阅读答案13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古诗阅读答案14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4分):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

  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清泪”等意象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楚宫吴苑”“草茸茸”等意象与“人自伤心花自笑”,结合注释,可感受到词人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⑵“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赏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任答两点满分。每点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 解析:先明确表现手法,题干“哪些”提示考生肯定不止一种。“花自笑”显然属于拟人,人的伤心与花的笑构成对比,再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效果,分析作用即可。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古诗阅读答案15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欧阳公事迹》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D“写”的意思

  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阅读理解如何理清要点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二、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三、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_____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_____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_____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_____的特点。(对_____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_____的特点。

  下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05-22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01-15

古诗阅读答案11-12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春日登楼怀旧古诗的阅读答案|春兴古诗阅读答案04-02

古诗阅读答案15篇11-12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03-25

古诗阅读答案19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