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12 17:42:4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古诗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1

  原文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宋代: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译文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

  1、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3、湘:湘江,流经湖南。

  4、皋:岸。

  5、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指女子。

  练习题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地点、时间。本句正确语序应为“月坠时人绕湘皋”,意为月落时分,我在湘江边徘徊。

  B、“斜横花树小”一句着“斜”“小”二字,写横斜的枝条,着点点红玉,写出了梅花娇小纤弱之态,唯其娇弱,更见其可爱可怜。

  C、“香远茜裙归”一句中“香远”指花香袭远,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与《爱莲说》中“香远益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D、“鸥去昔游非”一句中“鸥去”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眼前之景,鸥鸟的离去让诗人突然清醒,往事已像鸥鸟一样飞去。

  E、“花可可”中“可可”为可爱之意,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可可”又是叠词,形成极美的声韵。

  2、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CE(C项,“以此象征诗人美名远播”错,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词,并非托物言志之词,借梅来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E项,“‘可可’为可爱之意错”,“可可”为“小之意,“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错,不是“活泼”,此处应为“娇小可怜”之意。)

  2、全词借咏梅来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上片以月坠湘皋,东风凄凉,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为下片的离别相思定下了基调。下片“遥怜”两句写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从对面写来,使相思之情愈翻书愈浓。最后三句化用典故,把娥皇、女英对舜帝的思念之情,比作恋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对面落笔,情真意切。“相思血”借斑竹写梅花,谓红梅由相思血染成,其色红,其情殷。

古诗阅读答案2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古诗阅读答案3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

  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古诗阅读答案4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古诗阅读答案5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CD

  A.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巧用数字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B.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晚眺近景。诗人从声色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景色,暗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处境。

  D.尾联“莫问”二字,劝诫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不必心生悲凉之感,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会随着滔滔渭水而流逝。

  E.此诗通过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2)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CD(C项虚实结合: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表达出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从“万里”推向“千古”的哀怨感伤之情.D选项“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2)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抓住尾联“行人”的感慨主要结合“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理解.)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古诗阅读答案6

  浣溪沙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

  2.(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2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7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注】此诗为寒食节王维从贬所济州任满归京,途经广武城(今郑州市西)时所作。王维回京后就要接受新的任命。

  (1)诗中的“归客”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归客”是一个忧伤,孤寂的贬官形象。(2分)

  ②他从贬所归长安,适逢暮春时节,面对落花,为逝去的光阴而伤感;(1分)山鸟的啼叫更加深了旅途和人生道路上的孤寂之感,不禁为前途的迷茫感到忧伤,泪流满面,拭湿了手巾。(1分)

  (2)①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技巧。(1分)用山鸟的啼叫衬托落花的寂寥,营造了寂静凄清的氛围,为情感的抒发作烘托。(2分)

  ②用青青杨柳这乐景衬托哀情,突出渡水的诗人的孤寂之情。(1分)

古诗阅读答案8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

  一、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__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二、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考题题型举例

  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__,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特点或__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要点:①选例要典型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

古诗阅读答案9

  剑 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注释

  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把示君:拿给您看

  题目一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做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十年,剑客呕心沥血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来个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一个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

  2.剑客是诗人自喻,霜刃即剑之锋芒,比喻自己的才能,自己寒窗苦读十年,真才实学还未施展,宏图大志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诗人托物言志,借此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兴利除弊的人生理想。

  题目二

  (1)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4分)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引发了你哪些人生思考?(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诗人托物言志,借此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兴利除弊的人生理想。(2分)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2分)

  (2)【答案】剑客是诗人自喻,霜刃即剑之锋芒,比喻自己的才能,自己寒窗苦读十年,真才实学还未施展,宏图大志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2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就像那位刻苦的剑客一样,正在十年磨一剑。将来学成之后,立志报效祖国。

  附:赏析

  《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而此剑是十年磨一剑,可见其制作精良足可与传说中的龙泉宝剑比肩。开篇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喷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的传说。诗中有虽复沉埋无所用,渊能夜夜气冲天的句子,与贾岛的这首《剑客》一样,在借咏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感慨的同时,表现了一种虽然身处困顿之中,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究不会被埋没,终将破壁飞腾而去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这首诗是借咏剑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平易,诗思明快,诗句短小精练,更有一种干练豪爽的侠客之风,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读来剑中见人,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了兴利除弊、实现政治抱负的豪情壮志。

古诗阅读答案10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阅读试题:

  (1)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具体说明。(4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阅读答案:

  (1)答案: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1分,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2)答案: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2分。)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阅读理解修辞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古诗阅读答案11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手法各1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2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古诗阅读答案12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2、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3分)“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2、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2分)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2分)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2分)(共6分,手法、句意、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13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采薇》选自诗经,诗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3分)

  (2)、“依依”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雅、颂

  (2)、“依依”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1分),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14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古诗阅读答案15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

  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

  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A、D(A、应是“沉郁之情”。D、“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理解错误。答对一项3分)

  2、(6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历经人世变迁、参透人生真谛后矢志不移的民族节操。诗歌前两联萧瑟秋景已经寄寓了诗人面对山河巨变的哀叹和感慨,颈联又通过今昔对比,直抒国破家亡的悲伤,“白头来往”一句点明诗人历经了人世的沧桑,而“依旧”一词则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诗人矢志不渝的节操。

  阅读顺口溜

  怎样概括段意: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

  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

  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

  B、看开头和结尾。

  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古诗阅读答案11-12

东坡古诗阅读答案08-30

出关古诗阅读答案07-07

劝学古诗阅读答案04-08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09-23

古诗鉴赏的阅读答案03-19

《自嘲》古诗阅读及答案06-11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09-23

古诗《饮酒》阅读答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