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23 08:47:4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题1】(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

  【小题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一词相仿。(1分)

  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

  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6、B(2分)

  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28、豁然开朗(1分)

  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30806072 20xx-12-12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上的,我们老师讲过就是这个吧。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

  ②村中闻有此人/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从口人/民弗从也

  ④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请

  2.①

  3.①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②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

  4.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快乐富足。(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小题3】

  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答案

  【小题1】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

  C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小题1】

  (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都 (3)请、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3.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l~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义乌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试如水中

  2.翻译句子。(4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惊奇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3.豁然开朗

  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5.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讯

  C.交通 妻子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04-0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09-23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08-29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09-25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09-14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09-02

桃花源记的阅读与答案11-14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11-19

桃花源记的阅读及答案11-17

桃花源记的阅读理解以及阅读答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