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赏析

时间:2022-11-10 15:36:42 游子吟 我要投稿

《游子吟》赏析(精选15篇)

《游子吟》赏析1

  《游子吟》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游子吟》赏析2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归:回来,回家。

  【5】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6】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7】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8】报得:报答。

  【9】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作品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3

  《劝学》

  今天复习孟郊的《劝学》,原文如下: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首诗大意是:只有击打石头,才会迸发出火花,才能实现生火的目的。如果不击打,石头原本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同样的道理,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各种知识,才能明白事务的法则和规律;没有人生而知之,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不是天然就会很多知识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再认识、再提高。别人得到的知识,于己无关,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必须不辜负青春、不辜负时光,趁早努力。人生短暂,怎么可能长期都是“少年”。

  孟郊这首《劝学》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四十个字,采取类比的方式,用石头只有击打才能产生火花的生动比喻,阐述了人如果不好好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世上只有“学而知之”,不存在“生而知之”,而且,学习“须早为”,必须趁早、趁青春年少,如果一旦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时光不会重来,从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

《游子吟》赏析4

  《登科后》

  今天复习孟郊的《登科后》,原文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上。在他46岁那年,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这一次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京城参加考试,最终也就只有二三十个人能通过考试。然而,这次,他终于出人意料地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这首《登科后》,以表达无法自抑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过去的不如意,生活的困顿,别人的冷眼,个人的落魄,都已经不值一提了。今天,金榜题名,我长久郁结的闷气,终于烟消云散。我扬眉吐气,心情畅快,思绪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天是个好日子。春风轻拂,春花盛开,我也心花怒放,我人生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如愿考取功名,终于称心如意,我迎着浩荡春风,纵马奔驰。我走马观花,仿佛,一天之内,就能看遍繁华似锦的长安。

  大家都知道,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时的喜悦,自然让人高兴不已。孟郊当然也是满心欢喜,得意非凡,高高兴兴地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不仅道尽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更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人生路很短,人生路很长。人生不只有坎坷,人生也有得意飞扬。人生如潮汐,潮涨潮落,本属平常。惟愿!失意时,勇敢面对!得意时,尽情欢畅!

《游子吟》赏析5

  游子吟古诗注音版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赏析6

  游子吟全诗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全诗拼音版

  cí mǔ shǒuzhōngxiàn,yóuzǐshēnshàngyī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línxíngmì mìféng,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shéiyán cùn cǎo xīn,bàodésān chūn huī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全诗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全诗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全诗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游子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游子吟》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游子吟》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赏析7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吟》赏析8

  【教例】

  师:……看来,同学们都被诗中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让我们有感情地把全诗吟诵一遍。

  生:老师,我有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呢?(一生突然站起来发问,还有些语无伦次,显然他对孟郊很有看法。)

  师:多有见解!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

  生:他的意思是说,孟郊口口声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明明已考取功名,完全可以让母亲享享清福,却把老母亲扔在家中不管。他的行动和诗句意思不吻合。

  师:(转向提出异议的同学)是这样的意思吗?(该生连连点头称是)

  多会听话,多会理解呀!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师凝神思索起来)

  生:我知道孟郊没带上母亲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母亲太老了,一路上经不起颠簸。

  生:我反对他的意见。在交流资料时,我们知道孟郊的'母亲为了让儿子静心苦读,把家里所有的活儿都揽下来,可见她的腿脚仍很灵便。

  生:我有补充。从诗句中、插图中可知,孟郊的母亲眼睛还很好使,还能缝制衣服呢!至少可以说明不至于经不起颠簸。

  师:这么说来,这孟郊也确实没良心。可他的诗倒是写得句句含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师显得很困惑)

  生:我想孟郊在出门前一定想把母亲带上,但母亲不想拖累他,希望他能更好地建功立业。

  生:还有,可能是母亲习惯了田园生活,不愿离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故乡。而孟郊十分理解母亲,不想为难母亲。哦,我想他一定会常回家看望母亲的。

  生: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母亲,不想拖累儿子;儿子,不想为难母亲。这是非常高尚的境界,非常伟大的情感!

  师:(深为学生的见解折服,十分激动)让我们把这一凝聚着深情的诗句反复吟诵,永远记在心间!(生吟得声情并茂)

  【启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教学将近尾声时,学生突然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上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探究、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教学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最高潮。假如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那么,这堂课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笔。让可贵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当然,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不一定都能作为资源,都能用来点石成金,关键在于教师要独具慧眼,进行甄别,筛选。

  2、倾听,是对话之前提。有了倾听,对话才能传达至每位学生的心灵,才能产生巨大能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变得厚重。综观这一教学片段,“我反对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从反驳到补充再到总结,可见学生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过硬的倾听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也有一定体现。如“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再如,“多会听话,多会理解”,

  这些看似多余的问话及常被教师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断强化着学生的倾听意识。

  3、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只有让师生、生生这些个体间互动、互激,课堂才能经纬交错,浑然一体。然而,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缺乏与学习同伴对话的意识。这样,课堂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之低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呢?一句话,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起始阶段,“谁有不同意见?”“谁能进行补充?”“谁能进行总结?”……这些问话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语言。当生生对话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时,这些语言就可以从课堂上悄然隐退,生生对话也就“不待教师之谓也”。

《游子吟》赏析9

  《游子吟》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 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译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赏析10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鉴赏】诗篇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这是作者孟郊老年出任溧阳尉时专程接母亲来溧阳时所作。此诗的第一、二句为工整的对句。“慈母上中线,游子身上衣。”只此两句变生动而形象的勾画出夜深人静,年迈的老母亲弓着腰、默默无言地、细心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征衣的动人情景。第三、四两句中的“密密”和“迟迟”相互对仗,含义深厚。“临行密密缝”的母亲,在儿子离家后,将相一针一线缝衣时一样,一天一天的屈指计算着儿子的行期,更热切盼望着自己的亲身骨肉早日归来。在如此伟大的母亲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子女,无论怎样报答母恩,也永远报答不完。这时,作者终于当上了一名小官吏,因而有可能享受迎来母亲来溧阳的天伦之乐,使这首诗充满了温暖深厚的情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也是出身于中唐时期的诗人。孟郊一生为人耿介孤直,不善交际,但与当代韩愈意气相投,结为终生挚友。先生这一首诗是一篇充满着淳厚真挚感情的作品。但是,孟郊一生所擅长的倒是写那些好奇险、求瘦硬、有点阴森鬼气的作品。

  拜读孟郊笔下的《游子吟》顿生思慕亲生母亲之情,虽然母亲大人病逝多年,但她那善良、勤劳、慈祥、温和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活在子女们的心中。

《游子吟》赏析11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游子吟》赏析12

  一、《游子吟》原文及注解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二、《游子吟》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游子吟》全文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13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赏析14

  游子吟

  顾况〔唐代〕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旧现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现马儿,迷家现鸟儿想念自己现巢穴。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现游子还在痛苦徘徊。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现层云已渐渐积聚厚三现得挡住了东边现高山。接待客人现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现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现秋雨。远行现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现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现忧思郁闷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草因为心中忧思太多。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三于千金。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现森林里随处可见。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现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家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现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现回去,离思忧愁现心情草不分古今现。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腰下现植物不知草和品种,总草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现到来。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现大雁只留下秋天现声音。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现橘林正当茂盛。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现波涛好似天然现珍宝。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现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现浑身湿透。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现挽起散很。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现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现大鱼。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君主虽然知道三视贤臣,但还草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王宫中现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注释:

  枥:马槽。窠(kē):昆虫、鸟兽现巢穴。岑:小而高现山。秋霖:秋天所下现大雨。胡:为什么,何故。烧心:心急如焚;烦恼。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耿耿:明亮貌。辰:同“晨”,清早。夐:远。尺素:这里指书信。泬寥:指晴朗现天空。群动:各种动物。眇默:悠远;空寂。苔衣:泛指苔蘚。寒砧:指寒秋现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现冷落萧条。立身:立足;安身。罔:无,没有。牵缠:纠缠。登寻:登高寻觅。演漾:水波荡漾。窅:深远。岖嵚:形容山势峻险。遗:余,留。凌波:奔腾现波浪;波涛。天琛:天然出產现珍宝。蒲荷:香蒲与荷现合称。淋涔:水流滴貌。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层城:指京师;王宫。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现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游子吟》赏析15

  [唐]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为他缝衣服。密密的线脚,寄托了母亲那么多爱抚和担心。母亲担心儿子回来得迟,所以密密地缝,衣服可以穿得长久一些;儿子体会母亲的爱心,希望能够早一些归家。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把自己比作春天的小草,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小草无论如何也不能报答阳光哺育的恩情。

  赏析:

  孟郊的父亲死得很早,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子养大。孟郊成年后一直远游在外,直到他五十岁时,才在溧阳(今属江苏)做一个小官,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表达了诗人对慈母非常深厚的感激之情,因此赢得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共鸣。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

【《游子吟》赏析】相关文章:

游子吟 赏析09-12

《游子吟》赏析08-27

《游子吟》 赏析09-05

《游子吟》精选赏析11-15

游子吟的赏析11-13

《游子吟》 的赏析08-23

游子吟及赏析08-23

游子吟 的赏析08-23

游子吟 -赏析08-23

《游子吟》赏析精选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