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

时间:2022-07-20 12:49:54 散文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知识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1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故事背景

  《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往事》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三、理解词义

  慈怜:慈爱怜惜。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情)不畅快。

  荫蔽:遮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五、问题解疑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1)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2)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3)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4)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阅读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阅读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阅读题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2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五、课文主题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拓展阅读:

  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谁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学生默读批注文章,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标题。)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亲祷告,“我”为她散发香气。第二幅:母亲读书,“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幅:母亲拿灯去牛棚,“我”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荷叶·母亲》:第一幅:花瑞人祥回忆莲花白。第二幅:白莲凋零红莲亭亭。第三幅:雨打风摆红莲欹斜。第四幅:荷叶护莲尽显母爱。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三)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每幅画面都有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如何能读出诗意的美呢?先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边品味“画面”边填写《“画面”对比阅读表》,然后组内朗读,准备展示。

  “画面”对比阅读表

  (学生合作填写表格,朗读所选“画面”。)

  示例:

  【设计意图】训练朗读技巧;体会两首诗语言风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赛诵读,体会情感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进行解说,然后诵读本组所选的“图画”。

  (分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着重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评价。评出特色,颁发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提高把握感情基调能力;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课下我们可以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冰心的《繁星》《春水》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课外阅读《飞鸟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背影同步知识点12-08

初二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12-08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理解知识点归纳12-11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木兰诗字词知识点归纳12-08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09-17

背影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12-08

语文上册《小石潭记》知识点11-14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节选:《陋室铭》知识点11-10

初二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句子翻译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