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时间:2022-12-15 10:24:49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导语:唐代时期,刘禹锡与柳宗元是非常有名的诗人,并且两人是一对好朋友,在政治和思想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观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1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子厚对梦得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挑花诗》不以为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为答友情,梦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子厚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对此,梦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过,梦得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对形势的估计,似比子厚较为乐观。相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子厚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似是对自己以往的经历作总结。刘梦得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因柳宗元体弱多病,刘禹锡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话题,费劳神思,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对的绝唱了。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得授连州,而其时连州的社会环境条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们不难想象,刘、柳于路咏叹山水,吊古论今,感怀身世,切磋诗艺,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升华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刘禹锡出长安至连州,一路上不停地吟咏,仅编入诗集的就有二十多首。如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柳宗元则有《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诗酒之间,两个人在途中有所耽搁,也是情之所发,理之所至矣。

  刘禹锡辞别柳宗元,过郴州,越桂岭,孤独南下,抵达连州任所。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状况非常不妙。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十月五日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这时,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逝,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伤心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以寄托哀思。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2

  元和十四年冬,刘禹锡年近九十岁的老母去世,他扶柩返洛阳守丧。途径衡阳时,突然变天,湘江上波涛逛涌,风雪交加。衡阳地处南方,很少下雪,这种狂风骤雪更是罕见。刘禹锡不觉心惊,难道是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果然,他们刚靠岸,风雪中就匆匆走来两个人。他们走到刘禹锡面前,双手呈上一封书信,声泪俱下地说道:“柳刺史死了,这是他的遗书。”

  刘禹锡听闻惊愕不已,二十多年的老友,怎么转眼就阴阳两隔了。想起曾经在一起赋诗撰文,一起为改革日夜忧思,那时他以为他们俩可以永远这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着走下去。可是,手中的书信却打破了他所有的梦。

  就像席慕蓉说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你以为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贞元九年,刘禹锡来长安参加科考,因为囊中羞涩,他住到一个偏僻的小旅店。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同样风流倜傥,也同样贫寒的柳宗元。两个人一见如故,在谈论诗文之余,他们还纵论时政,相约上书谋求变革。也是在这一年,他们一同进士及第。

  此时,刘禹锡二十一岁,柳宗元二十岁,两个年轻的心很快就融到了一起。

  贞元十二年,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他的父亲刘绪因病卒于扬州。刘禹锡将父亲归葬于故乡荥阳,在家丁忧。柳宗元听说后,就从京城给他寄来一方叠石砚,以示慰问。

  这方石砚,触碰时会发出如寒玉般清脆的声音,外形又如碧云重叠,韵味无穷,可谓是一件珍品。如此精心挑选的礼物,足见柳宗元对这份友谊的珍视。

  刘禹锡、柳宗元志趣相投,政治观点也相同,都主张除弊革新,因此他们一同投身于王叔文的改革队伍中。王叔文曾担任太子侍读,太子李诵即位后,对王叔文很是信任,于是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开始了。

  然而,顺宗身体孱弱,加上藩镇、宦官势力根深蒂固,很难撼动。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顺宗不得不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这场革新运动也以惨败告终。参与革新的主力王叔文、王伾及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全部被贬出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贬朗州和永州。刘、柳在贬谪之地生活了将近十年,终于在元和九年的冬天,他们同时收到了回京的诏书。

  经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们再不是往日的阳光少年,可友情却依然如故。他们相约同行,分别从朗州和永州出发,在襄阳宜城相聚。到了襄阳,他们又一起投宿善谑驿,并同去拜谒了淳于髡墓。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身材矮小,却滑稽多辩。齐威王八年时,楚国伐齐,淳于髡入赵借兵,他不辱使命,借来赵军十万,楚国闻之连夜撤兵。他还多次劝诫齐王,使齐王励精图治,齐国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相关文章:

刘禹锡和柳宗元11-02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异同08-27

刘禹锡和柳宗元合称11-29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09-01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分析09-04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09-06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09-14

秦观与苏轼的生死之交儿童故事12-22

柳宗元《天说》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