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的名师教案

时间:2023-03-24 21:24:27 化石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石吟的名师教案

  《化石吟》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

化石吟的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拓展阅读:《化石吟》重点语句分析

  1、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颔,所以被称为无颔类。

  2、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3、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远古时代的总鳍鱼,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两栖类动物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

  4、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植物的发展是由藻类到蕨类,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到裸子植物才开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树,但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被,也就是没有花,只有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花。

  5、“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躯壳”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这些有机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译这些密码吗?

  7、“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形象地写出化石上的条纹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档案,犹如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一样。

  8、说说诗的第2节和最后1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化石吟的名师教案】相关文章:

《化石吟》教案11-22

化石吟教案08-26

【荐】化石吟教案12-13

化石吟教案【热门】12-13

【热门】化石吟教案12-14

化石吟教案【精】12-14

化石吟教案【推荐】12-10

化石吟教案【热】12-10

化石吟教案【荐】12-11

【推荐】化石吟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