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精选5篇)
引言:《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导学案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1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诗中“澹澹”,“竦峙”,“星汉”等文言词;
2、有节奏、有感情的熟读朗诵诗歌;
3、整体感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
4、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关于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自主学习】
1、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了解曹操,积累他的有关文学常识。
2、填空:《观沧海》选自《____》是乐府诗《____》的第一章。作者是____,字____,是____时期的____家、____家和_____。他的诗以____见称。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竦峙( ) 澹澹( ) 萧瑟( ) 哉( )
4、有节奏、感情地朗读课文。
5、翻译诗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掌握以下这些词的意思: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用简笔画大致勾勒出你所看到的景。
【合作探究】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3、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咏”什么“志”,用什么手法表达感情的?
5、这首诗歌有哪些“美点”呢?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谈感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学习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谈谈。
《观沧海》习题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2
《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
3.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难点:感悟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学习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介绍曹操及写作背景。
(2)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雄伟壮观。
2. 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 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 赏析诗歌
(1)赏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赏析诗歌的语言。
诗歌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 体会情感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6. 背诵诗歌
(1)学生自由背诵。
(2)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3)全班齐背。
7. 拓展延伸
(1)搜集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体会其诗歌风格。
(2)以“我心中的`大海”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大海的感受。
《观沧海》习题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临碣石(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东临碣石(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星汉灿烂( )
3. 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的景象,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D.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过描写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理解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 诗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3.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三、拓展提升
1. 搜集曹操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进行赏析。
2. 以“我心中的大海”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大海的感受。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3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 5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一些后人评价他的关键词是乱世奸雄、杀恩人、生性多疑凶残。你们想到了谁?(曹操)其实,我认为曹操还有另一面,展示预习时收集到的曹操资料。全面的展现真实的曹操。
1.学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资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割据势力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今天,就让我们在《观沧海》中,在他观赏到苍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样的曹操。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
四言句XX/XX如“东临/石,以观/沧海”
3.指名学生朗读,自评再学生互评
4.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出理解
1.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播放视频,感受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互评
4.全班齐读,读出理解
四、三读,读懂作者内心世界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
明确:观。
2.小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致?请结合背景,试着揣摩曹操当时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诗句关键词回答
明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机无限,内心如波涛一般汹涌,曹操内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博大的胸襟,昂扬的斗志,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写法总结:借景抒情
4.朗读诗歌,读出大海的壮观,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远大抱负。
五、课堂总结
《观沧海》借大海的壮观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业布置
1.将《观沧海》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写出曹操的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
2.拓展探究:收集、品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样的曹操,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观沧海》导学案及习题】相关文章:
《观沧海》导学案04-17
《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04-17
《观沧海》优秀导学案04-17
《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04-17
《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04-19
《背影》教学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03-30
《观沧海》学案12-21
《观沧海》教学案04-19
《离骚》的导学案04-12
离骚的导学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