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重点

时间:2024-09-10 09:00:52 林惜 答谢中书书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重点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所以其在中考有一定的比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复习一下。

  《答谢中书书》重点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书即书信

  二、重点字词

  课本第194——195页重点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

  四、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 写景名作。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7、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点出来)

  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感知文章结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你认为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几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可)

  六、常见考点梳理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6、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8、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0、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1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1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重点】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的重点句10-09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11-02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04-17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12-24

答谢中书书译文08-28

答谢中书书试题01-17

《答谢中书书》赏析12-11

《答谢中书书》赏析08-13

答谢中书书实录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