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分享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境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二、 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 习 目 标
1、 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 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 诗。也是一首 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师: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到吟出这两句诗,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一推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了:诗人早上看见大雪还惊喜异常呢,傍晚朋友回京就突然惆怅了。不矛盾吗?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四、 检测达标,巩固提高。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 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课后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03-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分享03-2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0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5-0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04-01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总结0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实录03-2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04-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