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7-02 10:02:2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的教案

小学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视算)

  13-917-912-915-9

  18-9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课件出示)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NO:3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例2)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照例2制作的“小猫钓鱼”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电脑出示口算:

  8+578766857

  5913-916-918-915-9

  17-914-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儿,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右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帮”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小学数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习,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教案3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的教案4

  第四单元

  第五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性质;课本第100~101页,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会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知道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具、学具:剪刀、复写纸、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你是如何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的。

  二、新授。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物体或图形很特别,把它们像圆一样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如枫树叶、蝴蝶(出示图形)等这些图有对称美;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

  教师把一张白纸对折,中间夹上双面复写纸,在纸上面画半个花瓶,然后把纸展开,得到以折痕为对称轴的整个花瓶。

  从图中不难发现折痕两侧物体形状与图形的大小完全一样。

  师生一起打开课本第121页,看上半页的三个图(树叶、蜻蜓、天平)由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特点。(他们以树叶的主干、蜻蜓的身躯、天平的指针为轴左右两侧形状、大小一样。)

  做课本上的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并按书中的图样画好,再用剪刀剪下,把纸打开可看到它是以树干这直线为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指着树叶等)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回答课本第121页下面的“做一做”。

  3.画(找对称轴)。

  对称轴的轴法是一横一点一横点穿过图形,如“—·—·—”。先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学生画出对称轴。

  最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量一量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通过多处的测量可概括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00页“做一做”第1题。

  1

  第四单元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先找出对称轴然后再量一量对称轴两侧

  相对的点距离是否相等。

  3.练习二十六第1~6题。

  课后小结:

  2

小学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学期最后的一节新课,我们知道最后一节课上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2.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一定))

  3.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x×y=k(一定))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12.8∶8=x∶10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8:12.8=10:x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5.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1题。

  2. 教材练习九的第3、5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l~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l.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l~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l~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l)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 10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习10的组成。

  (l)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

  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l”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l”,右边是“0”,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l”,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数数。

  (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

  (2)抽象数数:从l数到10;从10数到1。

  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习,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2.完成第2题。在屏幕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 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对全课作小结。

小学数学的教案8

  一、教材分析:

  1、通过课前预习调查,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乐学的兴趣。

  4、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二、学情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定了解,但对平、闰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已能利用相关教学平台及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获得比书本更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精神。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掌握并熟记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xx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六、巩固练习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七、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师: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出示: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具:课件,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活动平行四边形。学具:活动平行四边形,打印习题纸,黑色签字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们向他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能比划图形的形状,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开始!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谁和谁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建构概念

  1、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呈现课本情景图)这是一个学校的一张照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2、构建概念既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形。

  先来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

  师:还有什么共同点?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指黑板图形的平行边。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手中的1号纸上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能验证它们的对边平行吗?拿出你的工具开始吧!

  学生操作,通过验证,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有同样的发现吗?

  3.形成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刚才我们验证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那么其它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是不是也这样呢?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再来验证其它两个。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现在证实大家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说我们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说说吧,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叫做平行四边形(指名读)

  (2)梯形。

  再来看梯形(出示:3个梯形)第一个刚才验证过了,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其他的梯形也这样吗?我们再来验证另外两个。

  师:现在证实了吗?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师:能说说什么叫做梯形吗?学生说明,板书:叫做梯形(于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后)。师:谁来读读?

  (3)对比。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不能!?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小学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一一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沙子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夏天到了,美美冷饮店正在举行冰淇淋促销活动,推出两款冰淇淋:

  4元 / 杯 1元 / 杯

  2、师:老师还了解到这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如果你现在有4元钱想去买冰淇淋的话,你认为买哪一种比较划算?

  a学生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

  b指名汇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齐读。师:从大家响亮的声音中,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学好。下面让自学指导引领我们自学。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1页的例2,理解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思考: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 8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

  师:用——画出重点内容,用?表示出不懂的地方。比谁自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自学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自学指导中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展示得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添彩。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你们组所展示的问题。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给与评价。)

  小组派代表来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和意见, 最后师再做借助课件总结。

  今天你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是愈来愈默契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学情展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小学数学的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1)  独立完成 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 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2)  合作交流 统一认识

  (3)  归纳总结 明确关系

小学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的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小学数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

  4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 能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

  1、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2、 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难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

  学生学情: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1/3以上的学生也已能较熟练的背出9的乘法口诀。因此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上,而重点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的寻找上,以便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用具:卡片,作业纸,磁石

  教学过程:

  一、 对口令导入

  1、 师生对口令 6~8的口诀

  2、 今天我们一起用以前编口令的方法去创编9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板:9的乘法口诀)

  3、 拿出白纸,请你自己来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看谁编得最快最好。

  二、 自编口诀

  1、 巡视学生编的过程,板书:

  一九( )

  二九( )

  ……

  九九( )

  2、 验证口诀,明确口诀意义

  这些口诀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口诀的意义。

  3、 自我介绍作品

  一行行看表示……

  一列列看表示……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随机板书:

  1)、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1×9=9 9×1=9

  五九四十五 5个9 9个5 5×9=45 9×5=45

  九九八十一 9个9 9×9=81

  2)、 不全口诀所表示的乘法意义

  1×9=9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3)、齐读口诀

  我们用自己作图证明了这些口诀都是正确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4)、试背口诀,你认为哪一句最难背,对口令,抽背。谁能帮帮某人,熟记口诀。

  三、 寻找规律,熟记口诀

  1、 重要的规律有:积的十位数比其中一个不是9的因数少1。

  再背5×9时,就可以确定积是四十多。

  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是9

  9×1=9 比10少1

  9×2=18 比20少()

  9×3=27 比30少()

  以下这些乘法口诀算式中的积又比几十少几呢?

  2、 背诵9的乘法口诀

  1) 背一背你认为难背的口诀——〉抽背,对口令

  2)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诀:师演示,弯曲手指的左边,右边又表示什么?

  四、练习提高

  1、片口算

  i.想口诀,说得数

  ii. 直接说出得数(抽几道所意义)

  1. 出下面各数分别是9和几相乘的积

  45 72 36 54 81 18 63 27

  3、 填( )

  ( )×9=72 9×( )=27

  7×( )=63 5×( )=45

  ( )×( )=36 ( )×( )=18

  4、 思考题 □里最大能填几

  □×9〈74 □×9ㄑ37

  9×□ㄑ65 9×□ㄑ46

  小结:

  今天,小朋用你的聪明自己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发现了许多规律,你觉得9的乘法口诀好玩吗?下课以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对口令,看谁的反应最快,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怎么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二九十八 2个9 9个2

  三九二十七3个9 9个3

  四九三十二4个9 9个4

  五九四十五5个9 9个5

  六九五十四6个9 9个5

  七九六十三7个9 9个79×6=54]

  八九七十二8个9 9个8

  九九八十一9个9

【小学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6-18

小学数学教案:用数学08-2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09-27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12-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