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0 16:13: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图片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优惠前:优惠后:

  1×3=3(元)0.3×3=

  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多少?表示3个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答:买三块橡皮需要3元。方法一:连加0.3+0.3+0.3=0.9(元)

  0.3×3=0.9(元)

  方法二:转化0.3元=3角

  3×3=9角9角=0.9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拍照活动。

  1、看书,知道拍照活动方式。

  师:小军、小明、小红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

  小军站第一个的不同排法:

  如:小军、小明、小红(一种排法)

  小军、小红、小明(另一种排法)

  2、拍照。(教师当摄影师,选三位学生到讲台前)

  要示:这3个同学名字分别叫ABC ,请其它同学把各种排法表示出来。

  (边拍边出示简笔画,并板书排列的字母。在多种方法比较中突出按一定顺序排列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3、小结。说一说你如果是拍照者,怎样才能每种情况都拍而不遗漏呢?

  二、想一想,试一试。P52如果在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思考:每次选两人有3种不同选法,而每两人都各有2种不同的排法。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用8、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可以先引导学生把用8、2、5组成的三位数一一排列出来;再启发学生根据排列的过程,抽象出可以用“3×2”求排出的三位数的个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的含义。连线后,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其中的规律,认识到比赛可以用“3+2+1”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三个小朋友打电话,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着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加深对简单搭配的排列现象中规律的认识。)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一步进行的巩固练习。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上教学完时,发现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掌握的还是不错,课堂的习题做的也很好的,自己感觉还可以。可是,当今天早晨拿到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主要的出错是,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的不好,这不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是呀,在上节课中自己讲的也很清楚,学生总结的也很高呀。现在回想一下,的确自己疏忽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是对于重点内容把握不够,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其次,对于学生的期望太高,在讲完例题,要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当时自己也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且利用课间还重复了一遍。而且在总结算法时,我们还一起总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真的是先“乘”“除”吗?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以上情况,我在本节课中是这样想的:

  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并且让学生用横线标注;

  其次,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情况进行展示,然后集体进行纠错;最后,在本节课中还应加大强化算法练习。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又一节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拿到题目,盲目的去完成了。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故以后再改学生的作业和做课堂练习时,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做法,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使及时的改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引入:PPT展示几张照片,幸福的一家四口,韩老师想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红手链。如果我要编这样的手链,需要什么材料?

  预设:红绳和珠子

  2、提问题:1条手链需要红绳0.2米,我家里有半米的红绳,你们觉得够吗?

  预设:

  ①0.2×3=0.6米,大于0.5米,所以不够

  追问:为什么你想到乘法了呢?

  预设:1个0.2米,3个就是0.2+0.2+0.2=0.6米,表示3个0.2相加

  ②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米,1个手链需要2份,3个手链需要6份,半米也就是0.5米,就是5份,所以不够

  ③半米是5分米,0.2米是2分米,2×3=6分米,6分米>5分米,所以不够

  师: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得出了红绳是不够的,韩老师还需要再买一些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二、模型支撑,突破算理

  寻求模型表达,剖析小数乘法算理

  1、出示淘宝页面,让学生提取信息:1个珠子0.4元

  2、问题:要买3个珠子,要付多少钱?

  列式:0.4×3=1.2

  3、独立尝试:你们从算式到结果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那现在把你独特的思考过程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写,画一画,展示给大家

  学生预设(选样,上台版书):

  ① 通过元角分单位换算,化成整数乘法

  0.4元=4角,4×3=12角

  12角=1.2元

  ②化为小数加法 ③计数器

  ④面积模型 ⑤竖式0.4×3=1.2

  4、交流算理:

  交流的几个层次及核心追问:

  从小数乘法的意义上加深理解

  (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都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通过元角分单位换算化成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

  直观图形:“1”怎么来的?(满十进一),从其他作品中能不能也找到1?

  (从图形中直观的体会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满足“满十进一”的规则)

  小数乘法竖式中跟小数加减竖式一样需要数位对齐吗?

  (学生的解释有道理即可,让学生了解3表示3个0.4,也就是12个0.1,计数单位的个数可对齐可不对齐,通过后续的学习,会对它有新的理解)

  联系的看每个作品,或者全班40中作品,你都能找到什么?(3×4=12),它又表示什么意思?1条、1角、1颗……这种不同形式的1表示什么意思?

  (本质归到都有12个0.1,只是每个作品中的0.1长的不一样)

  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买了什么文具?我们还可以买什么文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几道题。

  1. 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2.课本“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课本“练一练”第3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数学的魅力大不大?希望同学们能用你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交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课题人民币兑换 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依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重点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

  难点 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1、小调查:查询外币与人民币兑换的比率。

  2、交流调查结果。

  问:从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你懂得了什么数学知识?与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活动二:探索学习

  1、出示例题(1):美国小朋友玛丽的一本故事书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考虑怎样求这本故事书是人民币多少元

  ③要求同学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根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楚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外币×比率=人民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出示例题(2):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问:这一题有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列出算式。

  2、根据汇报,讲清算理

  ①同学汇报。

  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能说清楚你的理由吗?

  问: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

  ②小结,讲清算理。

  (方法是用人民币÷比率=外币,记得保存两位小数哟!)

  3、试一试。(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活动三:练一练

  1、P71-1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练习。

  2、P71-2人民币换日元。注意得出的近似值还需要乘100。

  3、P71-3欧元换人民币不需要示近似值。

  4、P97。4①求近似值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②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四舍五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了解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再次应用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使用计算器。

  培养同学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62-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一张彩色版花鸟图、尺、学具(长方形纸张、正方形纸张、尺。)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动手比划平移(拉开抽屉、举重)、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左右手各两遍)。

  一、复习导入。

  出示泰国寺庙图、蝴蝶图、脸谱、剪纸。提问:这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指着剪纸提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把剪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谁能上来用手比划出这幅图的对称轴?(指名板演,教师用点段相间的线画出对称轴)

  出示以上四幅图的对称轴及对称轴的概念。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课题: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齐读课题。

  二、教学例题。

  1、谈话:首先我们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用尺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折纸画图,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提问:你能告诉同学们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画对称轴时应该怎么画?

  对他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谁还有不同的折法吗?也来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提问:为什么这条线(指着学生画出的对称轴)也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对称轴?

  3、谈话:这样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它还有另外的对称轴吗?用纸折折看。(板书长方形)(指名回答)

  师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4、指着黑板上画好长方形,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现在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吗?在小组内讨论。

  假设学生有如下几点办法:

  1、用和黑板上长方形一样大小的纸对折,找到对称轴后再在黑板上描画。师指出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用折纸的办法,还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2、用量长方形对边中点再边线,画出对称轴的方法。师对这种方法予以表扬,并提问: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到先找到对边中点的吗?

  师拿出长方形纸,谈话:想一想我们在把长方形纸这样对折的时候,长方形的这条边(例如指一条长边)被折痕分成了几段?这两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折痕与这条边相交的这个点是这条边的什么位置?同样地我们能找到折痕与这条边的对边的交点吗?找到了这两个点能不能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指名到黑板上量长方形的边,取中点。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画,画成如右形状,并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我们归纳一下画对称轴的.方法。(板:方法:1、量取图形对边的中点。2、尺对齐两个中点划虚线。)

  5、让学生各自在课本62页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画好后同桌检查,并提问: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几条对称轴?

  三、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书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尽量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研究。

  先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再展示画出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指着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对称轴,提问:这两条线也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让没画出这两条对称轴的学生折纸看一看这两条线是不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补画出这两条对称轴。

  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1)指名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于时间较紧的关系,以及学具的准备有限,就不剪不折,只让学生画对称轴。课后,再剪、折来验证学生的估算是否正确。)

  (2)让学生各自画对称轴或划X。

  (3)指名展示。

  (可补充说明: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它有2条对称轴。)

  2、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题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第几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3)看一看每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书上画出来。

  (4)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从左往右三个图的对称轴分别有3、4、5条。)

  五、拓展练习。

  1、出示:数字也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

  (1)学生各自观察,并指名板演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2、出示:文字也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

  (1)学生各自观察,并用手比划出对称轴。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一一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2幅)]小到杯子、打开的书,大到飞机、军舰。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平时要多观察就可以发现。

  七、课后作业。

  教材63页第3、4题。

  八、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

  8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方法:

  1、量取图形对边中点。

  2、用尺对齐两个中点划虚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创设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思路:

  因为教材中的“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但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故本节课笔者创设了“牧童指路”、“确定老师的家的位置、学生的家的位置”等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鲜明的教学层次性:导入时让学生在原有用“观测点”和“方向”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初步意识到确定位置时用上“距离”的必要性;新授时又从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自学教材是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自我检测;实践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爱国、爱父母等教育。整节课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试图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适时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地图、量角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牧童指路”图让学生联想一句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牧童关键要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创设“问路”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感知确定位置除了明确“观测点”和“方向”两要素外,如果加上“距离”就更好了。)

  2、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其实,这就要用到我们数学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位置与方向,认识了八个方向。谁能把这八个方向不重复、不遗漏地说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说出八个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以我们学校为观测点,让学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5、任意找出一位学生,让跟他家是同一个方向的学生举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的家在一个地方,对吗?

  (不对,这些学生的家有远有近。)

  6、师小结:

  看来要具体地说清楚你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只说明方向还不够,最好还要说清楚什么才行?(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观测点、方向、距离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的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但他们的家却不在同一地方,再次让学生意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说方向不全面,还要说清楚与观测点的距离)

  7、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观测点、方向、距离”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

  (1)师:刚才我了解了许多同学的家所在的位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家在学校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确定老师家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件出示“老师家的位置”和“小明家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都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4)引导学生想办法从方向上区分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的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要精确指明方向可以加上“角度”。 板书:角度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方位与四个正方位所形成的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方向上区分在同在学校东北方向的“老师的家”和“学生的家”的位置,由原来的从大体上确定物体的方向,过渡到具体的说出物体所在观测点的角度,引出本节课的难点。)

  (5)投影出示角度。(老师家的方向与东的夹角是30°)

  (6)让学生试着加上“30度”,精确地说出老师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东偏北30°、 北偏东30°、北偏东60°、东北方30°、东偏北30°等

  (7)讨论交流: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师小结:“东偏北30°”和“北偏东60°”都对,但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夹角比较小的方位,所以说成是“东偏北30°”,而不说“北偏东60°”

  (8)仿照说一说

  让学生精确地说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北偏东30°)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

  (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要想知道老师家的具体位置只知道精确的方向还不够,必须知道老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2)投影出示“从学生的家到学校大约3千米”,让学生说说老师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课件上从学校到小明家的线段被分成三等份,从学校到老师家的线段被分成四等份,每一份线段的长度相等。)

  3、确定物体的位置。

  (1)师对照板书让学生从“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老师家所在学校的具体位置?

  可以多找几位学生说说,从而得出“老师的家在学校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4千米。”

  (2)让学生仿照 “老师家在学校的具体位置”说说“小明家在学校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自学释疑

  1、让学生自主观察数学书第17—18页的内容,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

  3、投影出示网上下载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定向运动”和“检查点”,渗透锻炼身体的意识。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北针,按规定的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

  检查点就是预先绘在地图上的,当运动员到达检查点时可发现检查点的标志,参加者在标志上做记号,证明他曾到达该处。但检查点之间的路线却没有限制,通常两点之间的路线会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4、师小结:

  如果你对“定向运动”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课后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也在我们这儿发展发展定向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从网上找资料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把本节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5、让学生合上教材说说1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位置。

  (1号检查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1千米。)

  四、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教师可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如,写“学校”在“小明家”的位置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较小的那个夹角,这个角是“北偏东”,还是“东偏北”,明确较小角是“北偏东”后,就把量角器的中心与“小明家”的点重合,“0刻度线”与“正北线”重合,这样所度量的角才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在图上这一段距离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最后思考如何确定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1)教师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在全班交流。

  (3)让学生找一找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位置,说说你父母在哪个城市打工,那个城市大约在黄山区的什么方向上,能否想办法算出那个城市离黄山区大约多远,让学生体会父母在那么远的地方打工的艰辛。

  五、总结反思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呢?

  3、回应课初。

  课上到这儿,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你认为牧童该从哪几方面给诗人杜牧指路?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确定位置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案数学07-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3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7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7-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8-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0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9-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03-16

四年级的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