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说课稿参考
篇一:食品卫生学说课稿
吴 东 军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绍:我叫吴东军, 200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方向是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自毕业以来一直工作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担任现代管理系辅导员。
说课部分
一 课程设置
我承担动物检验专业《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任务,首先,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定位情况,《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既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又存在于一个动物检疫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中。学生在基本知识理论方面能了解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在兽医公共卫生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性食品污染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及控制污染的措施;
在我校动物检疫专业培养具有动物防疫与检疫基础理论和现代实验技能、能熟练运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从事畜禽疫病检验与防治,畜禽产品卫生检验,动物药品与毒物的检测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其中课程体系包括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防疫检疫、猪病诊治与防控、牛羊病诊治与防控、禽病诊治与防控、兽医临床诊断与治疗、动物病理、动物药理、动物微生物等。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应用学科,必须要学好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和胚胎学以及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家畜传染病学等课程,还需要了解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需要掌握一定的营养分析、食品理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技术, 所以,学好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必须掌握病理学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消毒技术,熟练地掌握公共卫生学得原则,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检验员。
二 教材部分
本课程教材采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彦明老师主编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本教材以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为基准,将国内现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及动物性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引入了相关章节的内容中,以方便师生在教学、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快速查找和应用。本教材已经经过三次改版出版,经过不断的改进本教材为教学提供一本知识系统、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课程主要内容有三大篇:第一篇讲述动物性食品污染与控制,除阐明食品污染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着重论述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及食物中毒的原因、条件、来源、途径、控制与检测。
第二篇讲述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包括肉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肉保藏时的变化及其新鲜度的检验、蛋与蛋制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乳与乳制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水产食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
第三篇讲述肉用畜禽的屠宰加工卫生与检验,包括屠宰加工企业的建立及其卫生要求、屠畜的宰前、宰后检验与管理、屠宰加工的卫生监督、屠畜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家禽和家兔的加工卫生与检验、废弃品的利用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消毒、市场肉类的卫生管理与检验等。
本教材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能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当前动物医学以及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要求,事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非常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教材适当增加大纲尚未编入的有重大价值的最新科技成就和生产技术成果的材料。可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三 说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自学、实验、实习、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图表、标本、幻灯片、电视录像等手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动物性食品卫生这一特点。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本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理论的教学中要注意坚持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特征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
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我们在本课程是主要选取引导发现法。引导发现发使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期待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②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本方法可以更直接的提示教材要点,强化知识能力点,使书本知识能够刚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③根据学科和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恰当、直接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努力的通过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
1,利用身边的实际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如:超市,农贸市场
2,屠宰场实际发现问题
四 说学情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法指导在理论上弥补了重视老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缺憾;在实践上,学法指导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真正的衔接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原有基础知识、能力、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结合当前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及其原因、为更好地培养其学习态度、调动起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力争培养学生能自主主动学习,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观点、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全方位的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和改进教师教的方法联系起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怎样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所采取的对策;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就本教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目的及任务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
案例引入5分钟,难点重点讲述25分钟,课程讨论10分钟 作业布置5分钟 具体如下
鉴于本章节特点,培养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本次课程的开始阶段采用案例引入的办法开始教学过程(用时5分钟)
“瘦肉精”、“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
课程讲授重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目的及任务(用,25分钟)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以兽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肉、乳、鱼、蛋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副产品在生产、经营、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卫生检验及卫生标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防止人畜共患病及其它畜禽疫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目的及任务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目的在于使各种事物能安全并且有益的被利用,防止疾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以及有害有毒物质经食品而危害人类,达到既能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及促进农
牧业发展,又能充分开发食品资源,改善人类膳食结构。
1.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疾病的病原体既能感染家畜、家禽,又能感染人类。而人类的感染往往是吃了被这些病原体污染的动物性食品或食入了正患病的家畜、家禽。比如:炭疽,口蹄疫,结核杆菌,旋毛虫,布氏杆菌等。这些疾病都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病,易在人畜中引起大范围的流行。
2.防止食物中毒和有害有毒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
各种肠道致病菌常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来源,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防不胜防危害极大,卫检人员应密切注意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检验与监督。
农药、药物、激素等其他化学物质对食物的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食物污染的又一重要污染源。在一些发达国家对这一问题比较重视,有较严格的控制措施。在我国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由于经济壮阔的原因,一些地区或一些养殖人员往往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而忽视社会效益,忽视有可能产生的后果,大量使用激素及各种促生长药物,再加上由于管理不善,疾病较多,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因此在畜禽体激素及化学药物的残留量相当大,对人体的危害较严重。如现已普遍存在的儿童早熟现象。
此处可举一些例子,如日本人对待抗生素的处理。
3.维护我国动物性食品贸易进出口的信誉
如xx年广东发生禽流感,作为卫生检验人员必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疫控制措施,这样把疾病的流行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国外对肉食品卫生要求相当严格。如英国发生的“疯牛病”惊动了国际卫生组织及欧盟各国,他们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禁止英国牛肉制品进入本国市场。4.提高动物性食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动物性食品加工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工作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执行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
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有《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及各种食品卫生标准等,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而制定的,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整个动物性食品卫生法规体系。
篇二:(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
阆中中学 杜安邦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新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它是继学生学习了植物学、人体解剖学、动物学知识后,所涉及的细菌真菌病毒部分生物中细菌部分内容。
本节知识结构非常清晰,以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为主线,依次呈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知,所以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符合中学生喜好的图片,内容看似简单,要让学生辩证看待这三大作用还需要良好的引导。
在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中,讲述了“以菌治虫”,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科技的浓厚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知道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通过对细菌、真菌与动植物、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待细菌等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从现实和图解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教材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其次,通过细菌和真菌三种作用了解细菌和真菌营养
方式——异养,以及异养的三种形式:腐生、寄生、共生。
2、能力目标: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尝试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形成对生物科学社会价值的认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细菌战严重摧残广大民众身体图片资料了解,使学生从小树立强我中华国、爱我中华的坚强信心和决心,为中华崛起发奋读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阆中中学多维校区八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严格招考后择优取录进入,班额小、分组学习、学生认知能力强。入校一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在七年级生物老师的精心教育下,熟练掌握了植物学、人体解剖学等知识,会自觉按照导学案的导向,主动查阅教材、询问指导教师、相互合作探究,对八年级学习动物学、细菌真菌病毒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然有极少一小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人生目标无定向,抄袭作业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不看题意把答案抄错位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作业一般都是课堂讨论完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益,力求打造出高效课堂。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运用了逻辑推理式、启发式、问答式、直观式、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本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图示、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进而明白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本节课贯穿大量的彩图,主要采用直观教具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作用。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讲解运用逻辑推理式讲解,让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习;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主要采用直观式教学手段,同时也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强国、爱国激情;
课程中间插入了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感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动植物共生部分,着重采用问答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二)学法:运用了观察式、讨论式、合作交流式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训练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
(一)温故这样设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分别是什么
分裂生殖和孢子繁殖
3、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个体吗?
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真菌中的酵母菌也是单细胞个体
4、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样。因为不含叶绿体。
(二)悬疑导入 在教材基础上增加两个质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古到今,地球上死了很多的人,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遍地横尸的原野,看到的是生机怏然的世界,他们的尸体哪里去了?就算土埋了,掏出的也仅仅是白骨,其他的成分呢?
2、地球的寿命是5亿年,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有限的,但是已经过了4.5亿年,地球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该说二氧化碳气体会越来越少,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渠道补充来的?
3.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
——学习了这节知识后,你将不仅懂得这些。
(三)出示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才能进一步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
教学任务: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它们对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生活的影响。
3.关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明确了任务和目的就出示预习提纲
1.细菌和真菌是怎样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
2. 细菌和真菌它们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看了预习提纲后就按照导学案的导向预习(自学)同时完成预习案,吩咐完成后举手表示,学生生怕后举手,就会更加抓紧时间,高效完成任务。
(四)检测预习效果 让学生主动举手申请,核对答案,让学生自学有所获 预习检测:
1.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 、 和 。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 。
2.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的生活方式是 养,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是 生活,引起动植物遗体腐烂的是 生活,与动植物和人共同生活的是 生活。
3.手、足癣是由于 (填细菌或真菌)寄生引起的。地衣是 与 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通过光合作用为 提供有机物, 为 提供水和无机盐。
4.大肠杆菌能为人体提供维生素 和维生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几乎占粪便干重的 。
(五)教材主体知识学习 教师与学生通过识图,共同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
一)细菌和真菌
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
界中的物质循环
重点探究:自然
界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让学生识图理解后相
互交流、表述,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讨论相关问题,本课题所有的问题探讨都有相应的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准确而又灵活掌握知识。
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引导学生按照另一种形式的图解总结物质的循环: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应变能力。
二)引起动植物患病——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在教材基础上增加了几种致病菌,同时详细描述了这些病菌的致病情况,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同时,提出学习感悟,更加有利于健康生活;后面通过观看《被二战日军炭疽菌感染的受害者》身体状况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弱民穷受人欺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从小立志为强我中华国、爱我中华!为中华崛起发奋读书!
三)与动植物共生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在课堂读两遍相关内容,特别掌握谁与谁共生
四)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小学会从全局出发,周全虑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提纲挈领、简洁明快,便于学生抓住本节的纲领知识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菌);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菌);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菌)。
六)知识拓展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知道以菌治虫的原理和好处,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价值,激发其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以讨论题出现,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苏云金是人名还是地名?
篇三:免疫与计划免疫 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免疫与计划免疫》。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免疫与计划免疫》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个课题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免疫功能,才能理
解和掌握计划免疫。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
础知识。
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
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
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学情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免疫的有关实例。受社会环境影响(禽流感),学生对自身生理过程及原理的关注程度加大,对自身健康比较感兴趣。在学习方面,初二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对灵活、风趣的教学方法更加感兴趣。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动脑、动手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
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 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
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后出示“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3、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请你说出原因。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篇四:传染病(终稿)
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症状明显期:前驱期后转入症状明显期、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恢复期: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终止,症状体征消失。
再燃:当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体温未完全回复正常的缓解阶段,潜伏于血液或组织液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②常见症状:发热、发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为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肝: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及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肝:
(1)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①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②小球星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③管型颗粒由HbsAg组成,无感染性。
(2)乙肝五项:HBsAg,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
【流行病学】
一、甲肝(戊肝)(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3)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二、乙肝(丁肝)(1)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3)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三、丙肝(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理生理】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腹水、肝肺综合征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征。原因:肺内毛细管扩张,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肝2~6周,平均4周;乙肝1~6月,平均3月;丙肝2周~6月,平均40天;丁肝4~20周;戊肝2~9周,平均6周。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有HBsAg携带使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及肝功异常者。
(1)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三、重型肝炎
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17、1?mol/L;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分类:(1)急性肝衰竭: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白细胞升高,Hb下降,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
脑病型: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
晚期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肝肾综合征。 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硬化: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 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分期:(1)早期:①有出血倾向,30%<PTA≤40%;②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3)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①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
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
四、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慢性淤胆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巩膜、皮肤黄染,消化道症状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γ-GT或GGT,ALP或AKP,TBA,CHO等升高。 ALT,AST升高不明显,PT无明显延长,PTA>60%。
五、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1)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2)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
(1)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A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
六、特殊人群肝炎
小儿病毒性肝炎:多为隐性感染;感染HBV后易成为HBsAg携带者;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 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
妊娠合并肝炎:病情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为严重。消化道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
较易发展为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
【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检查
血清酶测定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特异性高于AST,急性肝炎时明显升高,AST/ALT小于1,黄疸出现后开始下降。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大于1、重型肝炎时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出现胆酶分离。 AST:存在于线粒体中,与肝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急性肝炎时若其维持在高水平则有转化为慢性的可能。
ALP:肝外梗阻性黄疸、淤胆型肝炎患者及儿童可明显升高。
γ-GT:肝炎活动期时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胆管阻塞、药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显著升高。
CHE:提示肝脏储备能力,肝功能有明显损害时可下降。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mol/L;
血清胆红素升高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
血清蛋白测定: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血清球蛋白浓度上升;
白蛋白/球蛋白(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PT测定:PTA<40%或PT延长一倍以上时提示肝损害严重。
血氨浓度测定: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可升高。
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甲型肝炎:抗-HAVIgM:早期诊断HA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阳性提示存在HAV现症感染。
抗-HAVIgG: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乙型肝炎:(1)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抗-HBs阴性说明对HBV易感。
HBsAg阴性表明排除HBV感染或有S基因突变株存在。
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2)HBeAg与抗-HBe: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较大,容易转为慢性。
抗-HBe持续阳性HBV复制处于低水平,HBVDNA和宿主DNA整合。前C区基因变异,不能形成HBeAg。
(3)HBcAg与抗-HBc:HBcAg常规方法不能检出,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抗-HBcIgM高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仅抗-HBcIgG阳性提示为过去感染或现在的低水平感染。
(4)HBV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丙型肝炎: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抗-HCV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抗-HCVIgG可长期存在。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RNA,治愈后则很快消失。
丁型肝炎:HDAg和抗-HDV:HDAg、抗-HDVIgM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持续高滴度的抗-HDVIgG是识别慢性丁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学标志。HBV和HDV同时感染时,抗-HBcIgM和抗-HDV同时阳性。重叠感染HBV和HDV时,抗-HBcIgM阴性,抗-HDV阳性。HDVRNA:阳性是HDV复制的直接证据。
戊型肝炎:抗-HEVIgM和抗-HEVIgG均可作为近期感染HEV的标志。
【治疗】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较重肝炎处理。急性丙型肝炎:尽早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二、轻度慢性肝炎: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对症治疗: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等;
降酶药:甘草甜素、联苯双酯、垂盆草、齐墩果酸等;
退黄药:茵栀黄、苦黄、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
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
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抗肝纤维化治疗
三、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疗外,应加强护肝治疗;免疫调节药物也可适当选用
四、重型肝炎:(1)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静脉输入人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2)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1。(3)并发症的防治(4)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以核苷类药物为主,不主张使用干扰素类;
二、麻疹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classicmeasles)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 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
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 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 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
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二)麻疹并发症肺炎:以巨细胞肺炎为主,中耳炎、喉炎、结核、胃肠道、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也可被波及。 孕妇患麻疹可导致流产、死产及胎儿先天感染。
(三)轻型麻疹:一过性低热,轻度卡他及少量皮疹,全身状况良好。机理为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随时间的推 移而下降,已不能完全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但仍保留一定的抗病能力,因此病毒在体内只能有限繁殖。
(四)异型麻疹: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不典型皮疹,伴有四肢浮肿,全身疼痛等,经常伴有严重的肺炎。
其主要发病机理为接种灭活疫苗后,不产生呼吸道局部免疫和抗F蛋白抗体,当再遇到野病毒时,H为再次免疫反映,HI抗体产生早滴度高。导致麻疹病毒细胞到细胞扩散,与体内HI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后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过敏毒素,造成一系列组织病理损害。
(五)急性麻疹后脑炎麻疹病人绝大多数为未接种麻疹疫苗者。脑脊液和血中可查到麻疹IgM抗体。
存活者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急性麻疹后脑炎的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六)麻疹包涵体脑炎多见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脑脊液中有麻疹抗体。
(七)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大脑慢性进行性病变的疾病。临床表现进行性智能降低,痴呆,肌阵挛,癫癣,晚期昏迷,患者于发病后1-3年内死亡。
【鉴别诊断】
1、风疹:风疹病毒所致,前驱期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炎症轻,发热后1一2日出疹,1一2日内即消失,不脱屑。 出疹期有耳后颌淋巴结肿大。并发症少,预后好。
2、幼儿急疹:多系病毒所致。仅见于婴幼儿,以一岁以内多见,原因不明的发热,2一3日热退。
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很快恢复正常。
3、药物疹:有服药史,皮疹发痒,无呼吸道症状及粘膜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二)对症治疗: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三)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心血管功能不全、脑炎
【预防】
(一)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0.05ml/kg仅能减轻症状;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二)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篇五:小气候成稿
锦州地区果园种植设计与预算
学院:农学院
班级:08级应用气象 学号:12114012 姓名:张楷翊
锦州地区苹果种植设计与预算
一.气候条件
1.锦州地区的气候条件
锦州市总面积为9890平方千米。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米山区向南逐渐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西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为平原区,东南部有部分低洼地。境内有大、小凌河、女儿河绕阳河等,多座中小型水库。东西部海岸线97.7千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540—640毫米。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一9℃,年降水量平均为540一640毫米,无霜期达 180 天。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为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苹果种植的气候条件
苹果树要求的适宜温度要低一些,5℃开始萌芽15℃以上时开花,花期最适宜温度为17℃—18℃,果实发育期适宜温度为18℃—24℃气温高于24℃糖分积累少、果实着色不好、品质差。苹果耐旱能力弱,喜阳的树种种植时要稀疏一些,树冠内要及时修剪以保证树冠内膛的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
果园覆草可以提高土壤湿度5%左右,特别是在旱季果园内覆草,非常有利于果树的生长。
二.果园种植设计
2.1选种品种
寒富苹果
2.2品种特征
寒富苹果果实短圆锥形,果形端正,果色更美观。单果平均重250克以上,最大单果重已达900克,是目前苹果当中单果重最大品种之一。果肉淡黄色,肉质酥脆,汁多味浓。 该品种树冠紧凑,枝条节间短,短枝性状明显,再生能力强。早果性强,定植后第二年见花,第三年即有产量,第四年株产即可达到20公斤,适应于密植栽培。抗逆性强,尤其抗寒性明显超过国光等大型果。果实成熟比国光和富士早,有利于树体恢复和营养积累。
2.3果园的选择与规划设计
2.3.1园地的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并富含有机质的平地和丘陵地带。交通要方便,水源要充足。山地建园应选坡度不超过15度的缓坡,要求背风向阳。若为砂地、粘重土壤或盐碱地建园,应进行土壤改良。
2.3.2规划设计
果园要营造防风林,规划小区,设置排灌系统,修筑水土保护工程。
2.3.3应用方法
2.3.3.1土地规整
锦州地区三面环山,山地资源丰富而平原缺乏,而顺坡种植容易水土流失,因此可以采用水平梯田的方法。水平梯田是将山坡田改造成平坦台地,可以防止土壤侵蚀,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据资料报导,水平梯田肥土流失量,暴雨只及坡地的三分一,中雨只及坡地的六分之一; 可以在台面保持生态平衡,形成理想的小气候条件;有利果园通风透光,果实着色良好;方便田间管理与操作。
2.3.3.2栽植密度及技术
1)定植时间:秋季落叶后或早春化冻至萌芽前,此地区以早春栽植为宜。
2)密度:根据园地的地势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砧木类型确定。
栽植密度为:乔砧3×3m或3×4m,矮砧树为2×4m或2×3m。
3)栽植技术:种苗应选择根系发达完整、整形带芽眼饱满无抽条现象,无病虫危害的标准苗。栽前把根系稍作修理,放置在配有700倍甲基托布津或500倍多苗灵的溶液中浸泡一昼夜,使之充分吸收水分并对苗木消毒。浸泡后的苗木根系,放到配有生根粉的泥浆中浸蘸一下,即可定植。定植穴内施入50公斤左右的农家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定植后灌足水,然后用1平方米地膜覆盖地面,以利保湿增温和提高成活率。定植后要注意及时灌水,保护好整形带幼芽不受害虫侵食。
2.3.3.3田间管理
1)浇水
(1)对当年新植的果树每隔15天浇一次水。
(2)对去年种植的苹果树每隔15-20天浇一次水。
(3)对结果树浇水,要在花前、花后各浇一次水。6月上旬浇夏枝和果实发育水,7月下旬浇花芽分化水。
2)土肥水管理
(1)深耕翻熟化土壤:主要在春、秋两季进行深翻(深达30cm左右),此时应结合施有机肥同时进行,也可在生长季随时进行适度翻耕和除杂草,减少病虫害危害,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2)平衡施肥:施肥的原则是每生产50公斤苹果需施纯氮0.35公斤,纯五氧化二磷0.18公斤,纯氧化钾0.275公斤,肥料品种可选用腐熟有机肥和果树专用肥等。同时生长季内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喷肥。
(3)水分管理:根据气候条件,在开花前、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以及后期干旱时,都应分别灌水,入冬结冻前及时灌封冻水。雨季当果园积水时要及时排水防涝。
3)花、果管理及套袋栽培
(1)授粉:采用昆虫授粉和人工辅助授粉相结合,以昆虫授粉为主。昆虫授粉可节省人工授粉所用劳力,授粉周到细致,能增大果个,使果形端正,提高座果率。
(2)疏花、疏果 寒富苹果是大型果,应根据花量及授粉情况和树体发育状态综合确定疏花疏果量。疏花方式是“因树定产,看枝留花”,结合复剪多留10—20%花量即可,多余的花序及早疏除减少营养消耗。疏果方式比较简单的是生长点疏果法,具体步骤是先计算全树当年的新梢数量,即每5片叶以上的新梢算一个生长点,每4—5个生长点留1个果,果实定果时要去除病虫果、密生果、小果、偏果、畸形果等,疏果应在花后一周左右开始。
(3)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可增进果面着色,提高果面光洁度,降低病虫果率,减少农药残留量,提高果实贮藏性和商品性。 套袋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选在花后40天左右为宜,太早过晚都不好,要灵活运用。 方法:花后至套袋前对果实喷布2—3遍杀菌、杀虫剂,同时结合打杀菌杀虫剂进行补钙。套袋前先将袋口受潮变软,以利扎口,套袋的全过程尽量减少手指触摸果实的次数。 摘袋时间:套袋后,苹果在袋内生长发育100天以上,接近成熟时,果实含糖量提高,果变大,这时要考虑摘袋,原则是采前20—30天去除外袋,再隔4—7天,去除内袋,增质效果较好。 转果、摘叶:于摘袋前1周,先摘除果实周围5—10厘米范围的叶片,同时细致剪除树冠内的直立枝、徒长枝和密生枝,疏剪过密的外围新梢,摘叶时要保留叶柄,多摘枝条下部的衰老叶。摘袋后,经5—6个晴天的照光时间,将果实轻转一下,使阴面转为阳面,过几天果实就全面着色了,转果时间,应以果面温度开始下降时为宜。
4)整形修剪
(1)树形:主要提倡小冠疏层形。其主要好处是骨架稳定,寿命较长。 小冠疏层形:树高3.5—4米,冠幅3米左右,干高50—60厘米,全树5—6个主枝,分两层,第一层3个主枝,每个主枝上着生1—2个小侧枝,层间距80厘米左右。第二层留2—3个主枝,其上不留侧枝,只有结果枝组。
(2)修剪:生长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 ⑴ 生长期修剪 春剪:萌芽后至花期前后进行,利用抹芽、疏枝、回缩、刻芽、环剥等措施完成修剪任务,幼龄果园还包括拉枝等整形修剪任务。 夏剪:采用开张角度、摘心、扭梢、环剥、疏截、环割等技术,缓和树势,改善光照,扩大树冠。 秋剪:通过拉枝、疏剪直立枝、徒长枝、密生枝和过密的外围新梢等措施,改善光照条件,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树体的抗寒性。 ⑵ 休眠期的修剪 是从入冬落叶后到春季萌芽前进行的修剪。主要任务是疏除病虫枝、密生枝、徒长枝等一些无用枝,方法有短截骨干枝头,回缩过长过大结果枝组、辅养枝和衰弱的骨干枝头,其作用是调整骨干枝、辅养枝及结果枝组的角度和伸展方向,控制花叶芽比例,平衡树势,以达到丰产高产的目的。
5)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病害主要有:苹果腐烂病、苹果早期落叶病、苹果轮纹、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果叶螨,蚜虫等。
2.3.3.4生草栽培方法
生草栽培方法,即在种植苹果的基础上在行间栽培作物如大豆作为土壤覆盖的生态栽培措施。
生草栽培方法属于生态栽培方法,是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先进的科技成就 ,充分利用果园的自然资源 ,建立高效低耗、 持续稳定的果园生产体系 ,促进果树高产优质的一种栽培措施。资料表明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使苹果产量最高增产22%。
三.投入资金与预期收入
生产实践中,寒富苹果定植后第二年开花,第三年结果,五年生树平均株产12.5公斤,最高株产42.5 公斤。
果园共包22年,包金19.8万
第一年:
寒富苗木:3500株*12元/株=42000元
农药化肥:60元/亩/年*50亩=3000元/亩
常驻人员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临时人员若干(10人左右,种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电、工具等):10000元
支出:87800元
净收入:-87800元
第二年:
农药化肥:60元/亩/年*50亩=3000元/亩
常驻人员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临时人员若干(10人左右,种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电、工具等):10000元
支出:45800元
净收入:-45800元
第三年:
农药化肥:60元/亩/年*50亩=3000元/亩
常驻人员2人:1200/月*12月*2人=28800元
临时人员若干(10人左右,种苗):80元/天*10人*5天=4000元
其他(水电、工具等):10000元
支出:45800元
产量:12.5公斤*(1+15%)*3500株=50312.5公斤(生草种植提高产量按15%计算)
收入:50312.5*3元/公斤=150937.5元
净收入:150937.5元-45800元=105137.5元
总结:在从第三年开始每年的净收入为105037.5元。前两年的总支出为133600元,果园承包22年,租金198000元。预计将从第五年开始净收入。
【炭疽说课稿参考】相关文章:
炭疽 阅读答案09-20
炭疽阅读答案10-03
说课稿参考04-24
说课稿的参考04-21
恐龙说课稿参考06-15
《雾凇》说课稿参考06-13
英语说课稿参考04-19
SaidtheClassManuscript说课稿参考04-20
篆刻说课稿参考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