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照亮故乡黑夜的物质散文

时间:2021-06-14 18:49:11 散文 我要投稿

曾经照亮故乡黑夜的物质散文

  一

曾经照亮故乡黑夜的物质散文

  当父母那一代农民成为乡村生活重心的时候,照亮故乡漫漫长夜的大多是那摇曳的松竹光。我知道,家家户户是有煤油灯的,但买煤油的花费比松竹要贵得多。性价比自然成为选择的导向。什么时候点煤油灯,什么时候点松竹,乡亲们心中都有数。

  冬夜寒风呼啸。吃过晚饭,忙完家务之后,串门便开始了。一些人家在厨房或厅堂点亮了松竹,燃烧的火焰是聚会的信号,左邻右舍像是趋光的生命,向着某个光点集结。人多了,就挤在一块,难免有肢体接触,往往能闻到相互间的呼吸,感受到彼此间的体温。晃动的火焰,映照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孔,显得安详、满足、亲切。这是故乡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温馨画面。

  那时候,我常常跟着母亲串门,幼小的心灵也能感觉到,那些终日操劳、表面粗糙的农民乡亲,其实都有一副软心肠,是不乏温情的。

  二

  有一个终生难忘的场景:锅里沸腾着金黄色的松脂,浓香四溢。坐在锅边的`堂叔公将一条二三尺长且用粥水沾满锯末的细长竹片弯成弓,在锅里来回过上几遍,一端会留下两寸空白,一根松竹便制作完工。冷却后,20根捆成一扎,卖5分钱,用以帮补家用。

  堂叔公无子女,老夫妇相依为命。但在冬夜里,他的家却是最热闹的。天刚擦黑,老人早早点亮了松竹,乡亲们熟门熟路,登堂入室,只是招呼一声,没有太多的客套,像是回到家里。四壁和棚顶被烟熏得漆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跳跃的火焰映照着乡亲们的脸,质朴、平和,充满温情,像是个数代同堂、子孙绕膝的大家庭。松竹燃烧的光明和温暖拉近了乡亲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作为光明和温暖的创造者,老夫妇自然被亲切和敬重的目光包围着,俨然成了这个大家庭的长辈,成了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

  我想,此时此刻,老人心里肯定不再孤单,乡亲们心里也会滋生出某种眷恋的情愫。

  三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夜晚出行通常用竹火把照明。故乡的夜生活无非是喂猪、喂牛、上厕所、串门……街巷村道高低不平,便点燃竹火把照亮脚下的路。

  竹火把用细长的山竹制作而成,只需要掌握一点点窍门。将竹子去掉枝叶,从头至尾锤破,放在河水中浸泡两天,捞起晒干即可。

  入夜,村道上出现了稀落而流动的火焰,这是故乡生活中另一个常见的生动画面。只要画面没有消失,就表明村庄没有入睡,表明乡亲们的眼睛还睁着。那些心怀鬼胎的黄鼠狼呀、狐狸呀就不敢进村轻举妄动,孩子们就可以放胆满村子疯玩。

  四

  我熟悉这两种照明物质燃烧的气息,也注意到两者细微的差别。松竹红色的火焰,暖洋洋的,香味颇重。竹火把青绿、清冷,透着些许竹腥。它们都来自大山。父母那一辈靠山用山、靠山吃山,也懂得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那时候,故乡的草木是何等地繁茂。

  知足、简朴的生活,让人心境平和。推己及人及物,了无贪念。父母那一辈农民以这种传统的方式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予取予夺总是降到最低。他们不会被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堵塞心灵向善的通道,不至于伤及生态与生灵。父母那一辈农民穷其一生,辛勤耕耘,最终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未能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但却留下了一笔特殊的精神遗产。精神之光也许是微弱的,就像松竹和竹火把燃烧的火焰,但已足以照亮我这位农民子弟的脚下之路。

【曾经照亮故乡黑夜的物质散文】相关文章:

照亮黑夜的雨滴美文赏析06-15

照亮黑夜的那道光诗歌07-03

黑夜的照亮者小学作文08-31

黑夜的散文07-30

爱心照亮黑夜作文09-15

黑夜的优美散文07-02

无尽的黑夜散文12-02

描写黑夜的散文04-13

曾经-散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