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里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掌握《氓》与《采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奏和这两首诗的比兴运用的特点。
4.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背景资料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 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方法练习
一、 字音识记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二、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
1.泣涕涟涟
泣涕,古义:为眼泪
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宴,古义:为欢聚
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
启,古义:是跪
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
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
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
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四、一词多意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0.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11.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其黄而陨(变黄)
雨雪霏霏(下)
②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
岂不日戒(天天,日日)
(2)数词的活用
数词使动用法
士贰其行(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使……三心二意)
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课文解析
一 要点赏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 写作特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恋爱、生活前后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六句劝说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由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采薇》
1.情景交融的写法。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2.重章复唱的形式。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3.多用叠字,音韵和谐。
《诗经》中大量运用叠音字(重叠字),这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如《采薇》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翼翼”形容战马雄健,行列整齐;“依依”形容柳枝的柔软婀娜;“霏霏”形容雪花稠密纷扬;“迟迟”形容步履艰难缓慢。这些叠音字,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淇(qí) 桑葚(shèn) 于嗟(xū) 淇水汤汤(tānɡ)
B.愆期(yǎn) 婀娜(ē nuó) 渐车帷裳(jiān) 咥其笑矣(zhì)
C.皎洁(jiǎo) 咎言(jiù) 溘死(kè) 氓之蚩蚩(ménɡ)
D.有泮(pàn) 骙骙(kuí) 踯躅(chú) 将子无怒(qiāng)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隰则有泮 B.于嗟鸠兮
C.不思其反 D.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三岁食贫(三年) B.士也罔极(标准)
C.躬自悼矣(伤心) D.总角之宴(指少年时代)
1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的枯黄、纷纷掉落,使读者产生联想,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B.叶的枯黄、纷纷掉落,隐喻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富有艺术魅力。
C.用叶的枯黄、纷纷掉落这种自然现象起兴,表达情感生活内容,增强了诗的意蕴。
D.铺陈叶的枯黄、纷纷掉落,细腻地展现被弃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怨恨。
13.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人的衣裳。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不痛快的,士人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下心来想一想,只能自己伤心。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你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你竟不想回头。
14.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5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16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17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
。
第2章: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用的都是词序倒置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突出了“莫”字。
C.“逝将去女”应理解为“将去女而逝”,“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19.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乞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2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
C.“永号”中的“号”读“háo”,“逝将去女”的“去”,是“去掉”的意思。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21.对于“乐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前面的“乐土”“乐国”一样,是指当时实有之地,被当时人称为世外桃源。
B.并非真有此处,这只是神话中流传的一个美好快乐的处所。
C.前面所指“乐土”“乐国”实有其地,而“乐郊”是奴隶们当时所设想的没有剥削的地方。
D.非真有此地,这只是当时受剥削者想象中的那种美好安宁的地方。
22.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高考链接
23.(2010江苏宿迁高考模拟,21)下面是某作家写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阐述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作家批评有些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10全国卷Ⅰ,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
质疑探究
董晓庆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2.诗经两首教案
3.诗经两首的教案
4.诗经两首课件
5.《诗经两首》课件
6.诗经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9.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10.诗经两首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