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编制:何利军       复核:        班级 :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美语言。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积累

1、 知识储备: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解题--知人论世--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角度:

① 分析意境型:找意象(形象)--分析营造意境特点--体现何种情感   ② 分析技巧型:指出何种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体现何种情感   ③分析语言风格型: 指出语言语言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体现何种情感   ④炼字型: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⑤ 分析情感主旨型:分析诗句内容--分析运用何种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文学常识填空:

  ⑴ 解题: 秋兴,就是借       景色           之意。

           《咏怀古迹》诗体:一组         诗,共         首。内容:缅怀     、           

、           、           、         。主旨:借        来抒写 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情)。

⑵古诗常识:律诗的      、      两联必须对偶。

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       ,自号         ,        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3、了解写作背景

4、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

朔漠(     )省识(      ) 环珮(      )暮砧(       )

   

合作探究

探究一:自由诵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问题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提示:步骤一: 首联通过描写       、          、       等意象,步骤二:描绘了 一幅                                                                  ,步骤三:寄寓了诗人                                                     

                      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阴森的气氛:骇浪滔天,暗寓时局的              和心潮的           ;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             

            和作者心情的            。

问题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鉴赏提示:步骤一:“凋伤”是伤心、伤感    的意思;步骤二: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    玉露  、  枫树林   以生命。就好像    玉露  、  枫树林                      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步骤三:表达了诗人   思念故乡的感伤   之情。

问题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鉴赏提示:步骤一:颈联似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的图景,步骤二:表现了思乡之情的               和欲归不得的              。

问题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鉴赏提示: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 为    在外的亲人     赶制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    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   捣衣石   ,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 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  捣衣   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         的愁绪。在这   黯淡萧瑟         的景色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孤独忧伤     之感。  

问题5:总结本诗的主旨。

这是一篇           、          之作。诗人通过描写深秋          景象,营造了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因           不能归乡的             和对            的担忧之情。 

探究二:自由诵读,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问题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问题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 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问题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三:自由诵读,鉴赏《登高》

问题1、前两联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问题2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问题3、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当堂检测】

名师导学16页学法导引和双基训练的作业。

 

何利军

[《杜甫诗三首》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1.杜甫诗三首教案

2.《杜甫诗三首》课文教案设计

3.杜甫诗三首的教案设计

4.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5.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6.杜甫诗三首教案《登高》

7.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教案

8.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9.杜甫诗三首课文优秀教案

10.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