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  

5.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①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②熟读课文。③结合注释或参考资料疏译课文。(2)查阅并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示范带、分类式学习笔记资料。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资料助读(5分钟)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悟。(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五、理读课文,归纳巩固(20分钟左右) 

老师发下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整理完成,4人小组合作整理,以完成的时间最短,正确率高的组取胜)

    1.“作家作品”类: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用于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言字词积累”类:

(1)“通假字”类:

     不亦说乎?    通    意思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通    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2)“一词多义”类:

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

人不知而不愠(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知之为知之(     )               其恕乎(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蹲其身(     )

见藐小之物(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知之为知之(     )               可以为师矣(      )

可以为师矣(     )               徐喷以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蚁为兽(      )

项为之强(      )                勿施于人(      )

以虫草为林(      )              群鹤舞于空中(      )

(3)“重点字词”类:

   人不知而不愠(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学而不思则罔(      )       见贤思齐焉(     )(     )

   思而不学则殆(      )       吾日三省吾身(     )(     )

是知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必有我师焉(      )         诲女知之乎

    5.“难句翻译”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⑨吾日三省吾身。

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理解默写”类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           。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6)《论语》中表现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句子是            ,          。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是              ,              。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疙瘩。

六、问题研讨(20分钟左右)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七、质疑交流(5分钟左右)

  学生提出不懂的或有疑义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帮着解答,教师指导、点拨。

八、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2.《论语十则》的文言现象

3.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4.七年级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5.七年级《论语》教案

6.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9.论语十则的阅读理解

10.论语十则注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