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论文

时间:2021-07-09 18:14:23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社会责任感、先锋模范作用,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如何结合21世纪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身心特点,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发展,文章进行了研究探析。

关于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育人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庞大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逐渐与普通高校不相上下。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党员在各方面应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在社会思潮、家庭环境、现实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学生党员中党性不强、奉献精神不强、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有所增加,给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以“奉献、友爱、互帮、进步”为宗旨的志愿服务,在我国已发展了20多年,它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延伸,对促进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愿服务的由来及发展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它最初是希望通过义务活动向人们弘扬博爱理念及宗教的善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它泛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具备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个特征。虽然,世界上各种文化流派、社会思潮之间有很多差异甚至是分歧,但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却高度认同,对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高度认同。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衡量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尺度,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二、思想决定行动,深刻把握在学生党员中加强志愿服务的意义

  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最具活力、最具朝气的生力军,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否加强党性修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关党的形象和威望,也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特点与学生特点,加强载体形式多元化,逐渐由课堂教育、书本教育向社会实践延伸,逐渐由教师灌输教育向学生自我教育转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感知、学会辨别、学会担当,促使其将德育教育转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前进动力,从而做到知行统一、全面发展。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奉献爱心、服务他人和社会,提升自我、使人生价值得到升华的公益事业,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是学生党员助人与自助的有机统一。第一,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活动,为学生党员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引导其破除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学生党员在参与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的同时,宣扬了和谐、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其他非党员学生,扩大志愿服务的普遍效应,为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奠定基础。第三,学生党员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群众、深入社会,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丰富和延伸了高校思想教育途径,使原有的党建理论知识立体化、生动化、真实化,促进了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第四,通过打造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有利于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广大公众认真反思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对国家、对自然应尽的义务,应担的责任,从而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合理设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思想不成熟,个性呈现多样性;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自主判断等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进行志愿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要不断加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使志愿服务项目既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又能使学生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从而确保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

  根据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领域等的不同,志愿服务项目有多种划分方法。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有三类途径:一是国家发起、有政策支持的志愿服务,如苏北计划、西北计划等,这些项目对志愿者的资质学历、综合素质等要求较高,一般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筛选,服务持续时间较长。二是政府、社会机构等组织的大型活动,如世博会、奥运会等,这些项目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志愿者一般要经过系统培训,有一定地域性和时效性。三是学校组织协调,学生自主开展的校内外志愿服务,如帮困助弱、社区服务、文化共建、义务献血等,这类项目内容丰富,操作灵活,不受地域、时间、经验等影响,学生可结合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全程参与。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主要以第三类途径为主,前两类因政策要求、学生个体条件等限制,高职学生真正参与的不多。 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可重点围绕三方面开展:一是围绕急难任务,组织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维护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二是围绕学生特长,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内外开展相关专业服务;三是围绕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学生党员参与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公益活动。

  四、建立完善机制,激发和保护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是考察培养学生党员、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要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对党建理论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就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志愿服务、参加实践活动。建立激励、监督、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有利于跟踪掌握志愿服务的动态,有利于全面检验志愿服务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为每位学生党员建档。通过《志愿活动卡》详细记录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所获荣誉等,使学生志愿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认可。在评优助学等工作中,重视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经历,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热情。

  第二,规范志愿活动的组织管理。通过明确活动负责人、抽查活动现场、访问服务对象、设立群众意见箱等形式,加强对志愿服务态度的监督,并将其作为预备党员转正考察的依据,使学生有章可循,自我加压,进一步增强公共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并通过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第三,加强志愿服务效果的反馈评价。通过对志愿者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议评价,全面检验志愿活动的效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不足,促使志愿组织及志愿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五、加强统筹指导,充分发挥学院党团组织作用

  自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号召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志愿者协会、志愿部等组织,为学生志愿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否认,受个体经验、社会资源、公信度等影响,学生志愿组织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经常面临许多困难,靠其力量也难以有效解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促使志愿服务在学生党员中规范有序开展。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觉自愿、无偿的公益活动,只有学生深入了解并从内心认同这项事业,才会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平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二要规范院系各种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及管理,同时结合学生党员自身特点,整合资源,逐步培育志愿服务特色。三要加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纪律及相关技能培训,如公共礼仪、沟通技巧、心理知识、安全防护等,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四要建立相应的扶持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在志愿服务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资金不到位、社会渠道不广、活动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等等,保护学生党员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并为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并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系党团组织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加强对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对志愿活动的统筹指导。平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及想法,听取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意见、建议。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期间,系部以此为抓手,明确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以组织倡导和党员自愿参加相结合、集中活动和分散服务相结合、保证校内和拓展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发动学生党员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本领。如学生党支部以“创先争优我为先,党旗飘扬照我行”为主题,开展学生党员与新生结对子活动,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新生班级、宿舍,进行专业学习辅导、兼职岗位推荐、学院政策讲解、入党知识介绍、心理问题疏导等帮扶工作,使新生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同时学生支部联合分团委、学生会、各社团,组织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广泛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学生党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党员承诺,弘扬志愿服务风尚,赢得了师生及周围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六、结束语

  新的社会形势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把科学发展理念与以人为本原则有效结合,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为党的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志愿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论文12-30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探究11-08

高职院校构建教学督导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1-25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06-14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1-25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09-10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索论文10-05

基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04-27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约束及激励机制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