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论文

时间:2021-06-30 16:16:27 论文 我要投稿

试析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技能竞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突出和强调技术技能性、激励竞争性、先进导向性,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赛促学,把技能竞赛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素质拓展“雄鹰”计划紧密结合,同时从实施层面着眼,从制度上保障落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能竞赛;以赛促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近年来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技能竞赛的定义及特征
  1.技能竞赛的定义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简称技能竞赛,是指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职业院校或其他组织,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由有关单位组织举办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并对优良技能者公开表扬。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了解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的成效。职业技能竞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院)级四级。
  2.技能竞赛的特征
  综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可以看出,技能竞赛主要具有如下三大特征:
  一是技术技能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遵从此目标,职业教育课程传授的主要内容是技术知识,同时还要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一方面考核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考核其操作技能。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为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了技能性。
  二是激励竞争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比赛活动,不但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而且会有强烈的激励动力。参赛者以夺取胜利为目标,鼓舞斗志,最大限度地承受强负荷,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发挥机体潜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因此技能竞赛一方面对比赛获胜者给予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技能水平发挥;另一方面对比赛后进者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督促其更加努力,以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
  三是先进导向性。现代职业教育是先进的教育,在内容、模式、设备等方面均要体现其先进性。近年来教育部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升级紧密衔接,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如“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物联网技术”等项目先后纳入,这就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了风向标。要求职业院校及教师、学生必须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比赛中获胜。同时还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改善实验实训室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二、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顶层设计入手,把技能竞赛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多年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树立了“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观,始终把技能竞赛作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融入到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内容中去,并将竞赛成绩计入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常抓不懈。竞赛后认真总结,透过比赛项目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和探寻新技术的要求,从而一方面加强对原有教学内容和项目的改造与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将竞赛标准和技能规范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达到竞赛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的效果。
  2.从第二课堂补充,与学生素质拓展“雄鹰”计划紧密结合
  近年来,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拓展“雄鹰”计划,根据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团活动等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将12个素质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设定学期素质训练项目,按项目制订详细的量化标准,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院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将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职业技能竞赛纳入学生素质拓展“雄鹰”计划中去,作为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或团学活动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既强化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3.从实施层面着眼,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机制
  高职教育是大众教育,为了克服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的窘况,学院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测试利用分组竞赛形式完成,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掌握情况,形成了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实现“人人参与”;另一方面要求每个系部每年必须面对全院学生组织一次以上大型技能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倡导、大力支持参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组织的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从而建立起覆盖全体师生的参与制度,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机制。
  对教师而言,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内容,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二是聘请教师担任学生技能竞赛指导老师,使技能竞赛尽可能覆盖每位专业教师,同时将技能竞赛经历和成绩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对学生而言,参加技能竞赛是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学院利用课程教学分组竞赛及校内组织的院级大赛,实现“好中选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掌握水平,而且为市、省级竞赛选拔好了优秀选手。另一方面通过市、省级竞赛前的集训淘汰赛,实现“优中选强”,最终确定大赛人选。通过层层选拔、逐级竞赛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师生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4.从制度上保障,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实施
  为了规范技能竞赛管理,提高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院陆续出台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能竞赛训练管理暂行办法》、《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
  学院把专业技能竞赛参赛队训练纳入教学管理中,专业技能竞赛参赛队训练实行系(部)领导下的教练员负责制。队员因训练和比赛且各门课程受影响学时达1/5者,任课教师应按规定根据其比赛成绩给予学期考试成绩相应加分。队员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参赛队的训练,可以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对于参加比赛获得奖项的`队员,根据获奖证书的等级可对训练和参赛期间所耽误的课程进行加分。同时在全院大专各年级试行“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的制度,即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级、省级考试合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证书等折算成一定的学分,可用于代替相关课程。
  三、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职学生中,培养独领风骚的技能高手容易,但要做到各显身手就需要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通过技能竞赛的组织、培训、参赛等一系列环节,学院建立起了有效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获奖选手营造了荣誉感、铺就了成才路,并在学生中形成了追求真知、崇尚技能、勤奋创新的浓郁学习氛围。
  近几年来,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008年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大赛“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第一、三、五名,2008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二等奖;2010年四川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获一等奖,2010年四川省“TI杯”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二项,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全国一等奖、四川省一等奖、二等奖;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赛区“TI杯”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1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3G移动通信技术”全国一等奖等。学院学生累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奖项130多项,获奖人员440余人次。2007年以来,学院是四川省内连续两年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是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是连续三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同时近年来学院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获取或直接考取Linux工程师(中级)、联想LCSE工程师、DCN网络工程师证书、教育部NIT-PRO软件工程师、人事部软件工程师(初级、中级)等行业认证证书已累计达到300多人次,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学院毕业生就业力强、就业率高、创业业绩优良,受到社会普遍赞誉,每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0%。
  四、总结
  综上所述,技能竞赛已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

试析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论文

【试析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论文12-07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职教论文)12-06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12-04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10-30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07-03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06-14

以产学合作来打造寓学于工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12-04

试析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7-05

创业教育模式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