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分析论文
二战后,日本在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的职业教育网络及实行产学合作方面曾取得成功的经验。近年,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IT产业的发展,日本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开发与提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日本正在谋求建立一个崭新的、综合的职业训练体系,以满足劳动者多样的职业能力开发需求。特别是随着日本社会高学历化的发展,劳动者的终身职业训练也呈现高学历化发展的趋向,承担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和高级职业训练任务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发展就是明证。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内教育模式由在职训练体制向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在内的多样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体制转换,这一趋势的出现代表了今后日本在职教育训练的发展方向。独立行政法人高龄、残疾与求职者雇用支援机构所属的公共职业训练设施,如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就成为了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区域训练中心。
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兴起与发展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前身是根据1958年的《职业训练法》于1961年4月在日本东京都小平市创设的“中央职业训练所”,1965年改名为职业训练大学校,1993年再次改名为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在全国有15所雇用促进事业团设立的职业训练短期大学校,职业训练短期大学校根据1993年修订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改为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只有2年制的专业课程)。1999年到2001年,在全国的10个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2年制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新设了2年制的应用课程,改为2+2学制,学校也更名为现在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1999年,位于东京都小平市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改称为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截至2013年5月,除7所公立和企业创办的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外,日本全国共有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1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10所及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14所。在学校及学生数量方面,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虽不能与文部科学省所属学校相比,但其在办学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体现出的鲜明特色引人关注。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是由国家、都道府县以及认定企业主导的高级职业训练中,实行长期训练(包括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及短期训练(包括专业短期课程和应用短期课程)的职业训练场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隶属于厚生劳动省,是由雇用能力开发机构(现为独立行政法人高龄、残疾与求职者雇用支援机构)设置并负责管理的公立性质的职业能力开发场所,是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的省厅属(相当于我国的部属)大学,这在《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有明确规定。该法还规定,作为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的一种,国家可以设置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如果得到厚生劳动大臣的同意,各都道府县也可以设立。再者,符合厚生劳动省制定的标准,并得到都道府县认定的开展职业训练的企业也可以设置作为职业训练设施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尽管有此规定,截止到2013年,设置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仍只有国家。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具体事项原来由雇佣能力开发机构负责,2008年12月,独立行政法人雇佣能力开发机构被废止,其承担的职业能力开发业务被移交给独立行政法人高龄、残疾与求职者雇用支援机构管理。
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为实现以技术为立国之根本的经济持续增长目标,需要开发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开拓新领域等。同时,支撑日本的汽车、机械、电机等基础性产业和分散于日本各地的中小型制造业也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新技术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应运而生。其目标是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技术人才和生产一线的负责人。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既开展长期训练课程(2+2年制),又开展短期训练课程(参见表1) 。
如表1所示,长期训练课程中的2年制的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兼备的、且有实践能力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以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及以上学力者为主要对象。学完专业课程后,可以进入全国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或者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学习应用课程。根据日本内阁府人事院的相关规定,修完专业课程者可以赋予同短期大学毕业同等的资格,在参加国家考试的报考资格和公务员录用时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与短期大学毕业生等同,并规定民间企业在录用时也要依据此标准。
长期训练课程中的2年制的应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负责人,以修完专业课程的学员或具有其他实际业务经验、拥有同等以上的技能及相关知识的人员为对象。根据日本内阁府人事院的相关规定,修完应用课程者可以赋予同4年制大学毕业同等的资格,在参加国家考试的报考资格和公务员录用时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与4年制大学毕业生等同,同样规定民间企业在录用时也要依据此标准。
另外,短期训练课程中的专业短期课程以在职者为对象,进行6个月以下的训练,一般也被称为能力开发研讨会。短期训练课程中的应用短期课程也以在职者为对象,进行60课时以上至1年以下的训练,被称为企业人学校研讨会。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是否开设短期训练课程,因学校设施利用情况和年度的不同而异。
(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课程设置及特征
1.专业课程及其特征
下面主要通过对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长期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把握其培养人才的特点。长期课程中的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生产技术专业、电子控制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居住环境专业、建筑专业等。在此以九州能力开发大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加以说明,该专业以培养精通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其必修课程如表2所示。
从上述九州能力开发大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设置来看,为了实现自己能“制造”产品的技术人才及工程师这一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践与理论学习融合。即开展生产一线必要的技能、技术和相关理论有机结合的训练。在学习“制造”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心致力于与生产一线相符合的实验、实习,开展理论和技能及技术融为一体的学习,使其掌握与生产一线相对应的实践能力。2)注重实践课程。为掌握生产一线必要的技能和技术,注重实验和实习课程的设置,并把制作与生产一线相同的部件作为实习的课题,建构与产业界的需求一致的实践性课程。3)小班制。要为每个学生都配备能充分地致力于实验、实习的完备的实验实习设备。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兼备的、有实践能力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目的基础上,专业课程教育特别重视“实用技术”。实用技术包含最先进的设备、器材的操作技术等。在课程安排中它比工程学专业的大学还要多,学科与实用技术的比例大体上是50:50(某些学科也有40:60的)。实用技术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教授最基本的技能。基本技能指的是锻炼“感觉或五感”,这有利于形成制造业的基础。按照基础学科—基础实用技术—专业学科—专业实用技术的顺序循序渐进。进入第二年,会教授更深层次的理论(专业学科)和技能与技术(专业实用技术)。
2.应用课程及其特征
应用课程一般包括生产机械系统技术专业、生产电子系统技术专业、生产信息系统技术专业、建筑施工系统技术专业等。以生产信息系统技术专业来说,主要学习三种基本技术:用来支撑生产一线的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测量控制技术。在掌握以上三种技术的基础上,在生产现场从设计和制作尖端性、高附加值产品开始,以培养能够担任相关领域的开发、制造和评价的高级实践技术人才及生产一线的管理者为目标。
应用课程第一学年的目标是:理解技能、技术并能够分析、设计课题。为达到此目的,开设了两大类课程:专业学科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专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技术英语、时事英语、生涯职业能力开发体系论、生产管理、工业法规、品质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数据库分析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通信协议实施设计、数字设备设计、安全系统设计、机械工学概论。专业实习课程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统构建实习、嵌入式设备设计实习、安全系统构筑实习、通信协议实装实习、生产数据库构建实习、生产管理系统构建实习、界面设计制作实习等。
应用课程第二年的目标是提出课题并进行设计,且能够发表研究报告。课程同样分为专业学科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其中专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创造性开发技术的方法、环境与能源、工学伦理、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安全卫生管理。专业实习课程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系统构建实习、生产管理系统构建课题实习/生产网络构建课题实习(选修其一)、开发课题(组装体系应用课题实习/生产网络体系应用课题实习、统一生产管理体系应用课题实习,任选其一)。
从上述九州能力开发大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用课程的设置来看,为了实现培养未来精通生产技术的高级实践技术人才与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呈以下特点:1}注重课题实习。即实施以具体的产品为原型的有关“制造”的综合实习课题,并通过课题实习体验与“制造”相关的规划、设计、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从专业课程中获得技能及技术要素的应用能力,掌握应用技能、技术的能力,并提高发现课题能力及必要的分析能力、计划执行与推进能力。2)重视小组学习。即效仿生产制造一线的生产工序,组建与实习课题相关的小组,开展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特长与专业性,且致力于共同课题的小组学习,通过不同专业成员的共同协作,在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及各领域的复合技术的同时,力争通过会议和发表会等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提升成员的沟通能力及演示能力等。3)贴近生产现场。即将企业的委托和共同开发获得的知识及技术要素纳入实习课题,创设与生产现场的实际相切合的实践课程。
鉴于应用课程是以培养精通生产技术的高级实践技术人才与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为目标,这就要求学员必须要掌握综合的知识与技能技术,并具备计划、设计、开发能力及生产管理能力等。因此,应用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和实习占到8成,并以“标准课题学习”和“开发课题学习”为中心。第一年进行的“标准课题学习”是同一学科的学生组成小组,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应用能力。比如,根据课程内容所设计的课题,画图、设计程序、制作零部件,然后完成课题。另一方面,第二年进行的“开发课题学习”是学生组成小组,自发地设计课题的开发学习。“应用课程”正是通过具体的课题学习来培养高级的实践技术人才与管理者。
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职能
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和形式是多样的,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主要是通过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依靠培养合适的人才、推进科学研究及举办相关的短期训练等为社会服务。与此同时,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建构了促进上下衔接、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进而推动人才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与阶段间的自由流动等,这也是其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招生及其作为工业高中继续合作教育的职能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入学实行普通考试和推荐考试两种形式。其中推荐入学的人数基本占到了全部入学者人数的一半,且以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普通考试的合格者中,普通高中毕业者占6成左右,职业高中毕业者占4成左右。另一方面,应用课程的入学必要条件是修完全部专业课程或达到同等水平者。这里的同等水平者包括:在高等技术专门学校中修完2年课程的学生、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以及高中毕业且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与文部科学省所属的大学不同,工业高中毕业生中升入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比例非常高,有的学校超过3/4。而原来工业高中毕业者最主要的升学方向是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无关的专门学校。从这一角度看,专门学校不能很好地发挥工业高中毕业后作为继续教育场所的功能。而与之相比,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具有多样化的入学考试方式,而且课程有更多的相关性,因此选择进入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学习的职业高中毕业者日益增多。近几年,职业高中(工业高中)与大学和专门学校合作、衔接的问题案例时有发生,从提供继续教育场所的观点来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事实上,职业高中特别是工业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就早已掌握了基本的实用技术并进行了实地学习,因此普通高中毕业生想在2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达到同样的程度是十分困难的。
(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就业及其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职能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求的人才是具备熟练的技术并能发挥创造力的人才。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开展精英培训的同时,希望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实践技术人才,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综合历年的情况来看,其毕业生在各就职行业种类中,制造业最高,基本上占半数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达2/3,其余依次为建筑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另外,从就职企业规模来看,在不足300人的中小企业就职的占2/3,在300~999人的中型企业就职的约占2成,在1 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就职的约占1成,但近年在大企业就业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最初日本创办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目的就是为地区制造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实践技术人员,这一目的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毕业生仍然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一方面大型企业对实践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以在职训练为中心的企业内人才培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需要依靠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的行业和企业在不断增加。
另外,从毕业生的具体就职领域来看,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培养的实践技术者,不仅限于各部门的工程师、技师等职业领域,还涉及到研究辅助和专业人员、第一线监督人员、高级技能人员等多种职业领域。当然,广泛的就职领域要归功于学员在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应用课程中接受的良好教育。这也使得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相对于工科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不同,能够培养出就职范围较广的人才,并主要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可以说这正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特有优势。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作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日本的人才培养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大学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职能
在当今世界,为了使接受培训者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并能在未来的职业领域和生涯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转换能力,职业教育领域开始重视融合普通教育领域的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日本也正在探讨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普通学校间在学制和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及相互补充的问题。在2012年11月27日召开的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大学分科会上,就专门把“教育机构相互间学分认定及编入学问题”等作为重要的议题加以讨论,最终达成了文部科学省从2013年开始承认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及职业能力开发短期大学校的学分,并获得大学认可。这主要是由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并不是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基于《学校教育法》而创办的学校,而在此会议之后,大学可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大学以外的教育设施”,并可进行学分认定。这次会议就编入大学学习问题也进行了研讨,达成了“大学以外的教育设施”(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等)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意向。与此同时,厚生劳动省也充分认识到这一措施可以为大学校及短期大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因此也积极推动大学生在大学校及短期大学校的学习及实习制度的开展,力争通过开展双向的实践性技能学习,以达成双方间的学分认定,促使各教育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及强化相互间的交流。
(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科学研究职能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前述职能的基础上,也具备科学研究的职能。其途径主要包括:合作研究及委托研究、综合技术展览、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等。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根据地区产业面临的技术开发等课题,依靠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以及委托研究,作为向所在地区开放的综合技术学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委托研究是接受民间企业的委托而进行的研究,费用由民间企业全额负担。合作研究是和民间企业等联合进行的研究,按协议各自承担相应的费用。2011年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参与的合作研究为83项,委托研究为6项。例如,东北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接受东洋兴产株式会社的委托,开展的以发热面板技术的实用化为目标的系统开发。
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还通过综合技术展览不断服务于社会。综合技术展览是指通过成果展示和研究发表、制作体验角、机器人制作及竞技会等活动,向所在地区的企业、高中及民众展示与制造相关的专业实践教育培训以及研究开发的现状、水平等,这种展览每年都定期举行。另外,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还通过与当地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面向工业高中教职员的研修和面向高中生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体验讲座等,努力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合作。此外,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研究成果不只限于与民间企业的技术合作,还经常作为反映生产一线实际情况的训练课程被灵活地加以运用,这都有助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各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再建构中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科技发展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日本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职工的能力开发。由此,自我启发教育、脱岗培训等模式开始成为企业内教育的重要选择,企业内教育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教育正与公共职业训练相结合,呈现出企业内开展的在职训练体制向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大学校、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职业高中)和公共职业训练在内的多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体制转换的趋势,灵活运用公共职业训练设施日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重要选择。也就是说,在日本,各教育机构间在开放和自立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相互联合,这就为转型期构建与以前不同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前述对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考察,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建构公共职业训练体制在日本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将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一,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不仅涉及培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业种类和领域,还包括培养能够适应多样职业和领域的人才,例如“研究辅助员”、“专业干部”、“维护人员”、“生产一线的高度技能人才”或“管理者”等,这说明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同理工类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把过去依靠生产现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OJT)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课程化。也就是说,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开发了“代替生产现场的在职培训方式的教育体系”。也正是因此,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受到很高的评价。
第三,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职业高中特别是工业高中的继续合作教育机构,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又促进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在学制和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及相互补充,使日本的现行学制更加灵活多样,也真正实现了上下衔接与沟通。
第四,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作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场所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一方面承担着从专业基础到高级专业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与中小企业的教育训练紧密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小企业和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之间的这种联系,也说明了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在社会转型期日本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和当地中小企业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以“技术合作、研究开发支援”的形式正在逐步加强同当地中小企业的合作。
通过上述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虽然还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可以说,它已具备承担人才培养体系的部分重任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期日本的人才培育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特殊的地位。
【社会转型期日本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移动网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论文07-01
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分析论文11-17
关于药检文化体系的建构的论文09-30
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模式的建构论文10-02
转型期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1-20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11-30
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论文10-23
数学教学论重建构想分析论文10-07
学校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分析论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