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论文

时间:2021-06-28 13:05:36 论文 我要投稿

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论文

  一、政策推动

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论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价值追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建立内生的、可持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

  长期以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关注重点,2014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专门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了将《决定》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职业院校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开始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工作。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通知》提出,从2015年秋季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明确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五项工作任务:一是理顺工作机制。坚持一个工作方针,即“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以三项具体内容为主的工作机制,即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各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做好三项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三是分类指导推进。各地须根据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推动学校分别开展以“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保证院校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等为重点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四是数据系统支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五是试行专业诊改。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2015年12月、2016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分别公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高职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中职方案》),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市、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高职方案”的目标是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并列举了体系总体框架、专业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运行效果等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各省市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执行方案和工作计划,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学校现状和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中职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并列举了办学理念、教学工作状态、师资队伍建设状态、资源建设状态、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需求方反馈等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坚守底线”原则,结合实际调整和注解“诊断点提示”内容、增加诊断点,并在省级诊改工作方案中予以说明。

  2016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继印发了《关于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0号)、《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号),决定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诊改专委会”),明确了“全国诊改专委会”的职责:负责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理论研究以及职成司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确定了天津等18个省(区、市)分别开展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安排专项经费,确保试点效果。

  二、专家视角

  教育部在2003年开始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目的是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校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其实质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促进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凸显了学校被动应付、发展动力不足、效果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调动学校本身的积极性,由外力推动变为内生动力,是完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探索。对没有经历过教育教学评估的中职学校来说,借鉴高职的评估经验,加快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是当务之急。

  由评估到“诊改”是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一次嬗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参与、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面全过程的深刻变革。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承担起教学诊改的培训与推动工作。2016年6月,全国诊改专委会在江苏常州举办了面向省级诊改专家、院校长的8期培训班,进行了诊改理念宣讲、文件解读、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以及省级诊改方案、院校诊改方案研讨等,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和团体2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十余年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与当下推动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关系,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杨应崧认为[1],由政府组织的,以督导和第三方评估为主要形式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的,以诊断与改进为主要特征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共同组成中国特色、职教特点、完整现代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到“评估”与“诊改”的区别与不同,杨应崧认为,主要表现在愿景目标、运作动力、标准设置、组织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角色、指标体系、运行形态、操作方法等八个方面,“诊改”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形成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激情的良性机制。“诊改”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来自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其标准由学校自己制定,组织主体是质量的直接生成者——院校及其举办者。教育行政部门在“诊改”制度中扮演指导员和教练员的角色,引导、帮助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体系、复核院校“诊改”工作实际效果、督促院校有效改进。“诊改”是融入工作全程的,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类似于日常的自我保健,注重的是过程,并通过“过程性”数据的开发、采集、利用,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持持续的提升。

  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经贵宝对《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进行了解读,着重介绍了“五纵五横一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五纵”即纵向五个系统,包括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五横”即横向五层面,包括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形成以师生发展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和课程为载体,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一平台”即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平台包括四大功能:现代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平台,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的支持平台,跨时空交流、智力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激发内在活力、推动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教学诊改要实现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即平台数据源头采集,人人都是源头数据的采集者;平台数据即时采集,源头数据一经产生立即采集;平台数据开放共享,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和监督者。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设计了以“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纵横联动、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的流程进行诊改,一轮诊改结束后,在诊改基础上形成新的目标、标准,再进行下一轮诊改,循环往复,形成教学工作诊改的螺旋模式,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形成诊改的目标链、标准链,诊改工作覆盖学校全员、覆盖纵向五系统和横向五层面。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周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进行了解读,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要建设好支撑质量的各项要素,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信息化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另一方面,要建设好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机制,防止和克服质量提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建设倦怠。“诊断与改进”的推出,开始了中等职业学校建构内部质量自我提升、持续提升的新的工程。诊断与改进作为认知学校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致力于缩短差距的理论和方法的总和,奠定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新思维。诊断与改进从教学工作现状入手,依据计划目标寻找问题,进而界定和分析问题,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制订整改方案,着力于改进的过程。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检查保障的手段,学校自己设定的标准和目标实现程度要通过数据进行检查和诊断,所以,实时性采集教学过程的源头数据并有效应用这些数据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樊至光指出,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建设从2008年启动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配合教学工作诊改,还要在“深度应用”和“高效采集”上进一步推进。要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学校专业、课程、师资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全面掌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提升现代化管理意识等,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改进服务。服务教学工作诊改,数据采集的重点是实时、准确,注重过程数据采集,实现数据采集的源头唯一、过程采集、全员参与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滞后的问题,使学校进入全面的数据管理的新阶段。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何锡涛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据管理系统2013年开始研制,2014年开始在一些学校安装运行,现正在已有基础上研制服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数据要具有原始性、即时性、公开性、共享性和关联性。在应用上,主要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为学校撰写《自我诊改报告》等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论文】相关文章:

产科实习生教学质量的提升论文07-10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论文09-05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对策论文11-16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10-14

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思考论文09-05

以研究促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论文04-19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如何提升的论文01-23

职业教师教学的质量提升影响研究论文11-28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研究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