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与中华礼制的当代位置探讨论文
中华礼制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注重道德因素,强调社会和谐,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首先应该是道德化的社会,礼即道德,因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互利互惠而形成和谐社会。
应该强调的是:中华礼仪传统的精华至今仍在传递不息,如父母慈爱之情、子女孝顺之行、邻里关爱之举、敬业奉献之为、慈善大爱之心等等传统美德懿行常见诸报端,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然而无须讳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之间形成的冲突乃至一定程度的对抗也难以回避;在国内,礼义之邦正遭遇着道德考问,礼仪缺失、道德失范也是不争之事实,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表现得甚为突出,其不良影响有损于中华民族的形象。有人认为:现在的礼仪缺失与道德失范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人自怨自艾,十分纠结,以为当今道德缺失是中国自古而来的专制体制的“本性”导致的,是娘胎里带来的,很难改变,只有完全抛弃、彻底脱胎换骨才行。这些观点都反映出对中华礼制价值认识不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心不足。
笔者以为,将中华礼制蕴涵的中华先民之生命经验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从学理层面获得支撑,作为构建新时期的礼仪体系的必备基石,从而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冲撞中使中华民族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国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冲突中成长:中华礼制发展的历史轨迹
悲观与纠结是没有必要的。历史的事实是:中华礼制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不同文化的冲击,是在不断吸收与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成长与壮大起来的。且不说中华礼制诞生地原在中原地区,它就是在不断吸收周边各族礼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中华一体的礼制,而且在与诸国交往中也不停地吸纳诸国文化因素而自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这一历史事实有目共睹,不容否定。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影响下,能够立足于自身的特质而不放弃,不但没有遗失“本真”,反而日益丰富与发展。
尽管汤因比研讨的26种文明的兴衰存在疏漏,不尽准确,但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启迪,即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不同“质”的文明形态(或说文化形态),这些异质文明(文化)之间会产生文化冲突,有时甚至异常激烈,这不仅是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历史经验。由此看来,异质文明(文化)交往之际确实会产生冲突、也会出现一定的对抗,如果能够理解、包容,海纳百川,那么只会使自己更加强盛;反之,如果一味排斥、拒绝乃至“赶尽杀绝”,只会导致激烈冲突而产生灾难性后果。
我国古代历史就有这样的例证:正确对待异质文明(文化)的输入,吸纳其中有益于中华民族成长的因素,那么中华文明(文化)便会发展;反之,歧视乃至拒绝外来文化,那么不但不利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反而会导致中华文明(文化)的衰落。唐代与清代正是一正一反的经验教训。唐太宗对待异族文化的开放政策,吸纳异族文化,使他深受诸族爱戴而被称之“天可汗”,唐代强盛肇基于此。而在清朝,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往往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以西方使节不行跪拜之礼而大怒,指责 他们不懂礼仪,视他们为“异教徒”,甚至不允许“洋人”“洋教”进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拒绝异质文明的同时也把西方一些优秀文化因素拒之国门之外,顽固地守旧,最终导致自身日益衰落而受到列强们坚船利炮的羞辱。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既要正确应对异质文明(文化)对中华文明(文化)的冲击,也要踏实地继承和继续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中华礼制,因而,继承与发扬中华礼制中对当今社会有价值有作用的因素便是当务之急。
二、内涵与价值:中华礼义是中华民族之根
问题在于,中华礼制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与作用?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判断它的价值与作用?其实非常明确:即能否正确判断中华礼制中哪些是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改换、变异后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而哪些则确实是落后于时代而应该被淘汰的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抱残守缺,良莠不辨,那么就有可能把落后的因素当作先进的因素来“发扬”,就难以避免偏失,从而导致中华礼制乃至中华文化的衰落。笔者以为,现在社会上某些打着恢复中华礼仪传统旗号的“礼仪”活动,其实质是复古倒退的做法,不必予以宣传、鼓励与支持。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中华礼制的优良价值,不应是展示那些奇习异俗,而应该展示其内涵与实质。那么,中华礼制的内涵与实质究竟是什么?答案是非常明显的,即中华礼制的内在精神实质——礼义,而不仅仅是“进退周旋,威仪抑抑”之礼仪。礼义与礼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礼义是礼制内在的精神实质,礼仪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仅仅强调礼仪是很不够的,因为即使完全恢复古代礼制也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也不会获得世界诸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吸纳,只有阐扬古代礼制中内在的实质——礼义,那么中华礼制才能对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世界文化中保有一席之地。其实,在中国古代,礼制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法律、社会规范、道德修养,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起到了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无须讳言,中华礼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其基本准则的,所有的礼仪都在“等级”的约束下展示与践履,因而当今社会必须冲破这一樊篱,打破封建等级制度的约束,在扬弃过程中吸纳其尊重人格平等、展示礼制对个人道德升华的内在价值,发掘它对建设和谐社会秩序和安宁环境的功效,探讨其对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此,中华礼制才会在现代条件下得以涅槃,重新展示古已有之的风采与魅力,使自己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迷失方向,而最终赢得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它的`认同与尊崇。否则,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反面作用。
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获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会遭遇道德的考问,这是世界经济高度发展下各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化学垃圾处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网络安全与社会安宁的关系,保持民族特色与世界文化潮流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军力发展的关系等等,这都涉及道德问题。因而,我们不必担心中华礼制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交融问题,无须惊惶悲观或自怨自艾,更不可自残民族文化之根!
三、自立于世界:中华礼制的三大特质
实际上,中华礼制有能力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与中华礼制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三大特质密切相关。中华礼制的三大特质是道德实践性、异质包容性和体系开放性。
道德实践性指中华礼制在道德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在古代便称为“践履”,是一种道德修炼。这种道德修炼是培养君子人格,是一种提高人们道德情操的重要门径。孔子与孟子都强调人格修炼,他们的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如此才能抵御外来的不良风气的侵扰。打铁还须自身硬,古代如此,现代亦当如此。例如目前有些地方加强家风宣传和评选道德模范,重视人的道德修炼,这是坚持中华礼制传统的有效途径。因而,即使有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自然能够稳定脚跟,不会随波逐流而丧失自我。
异质包容性指中华礼制能够主动吸收异质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使自身获得提升。中华礼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便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因素而成长起来的。如南北朝时期,王肃自南朝北奔,刘芳和崔光被北军俘虏,然北魏孝文帝改制时,他们对北魏的礼制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最终实施的礼制是以南方汉族礼制为主的五礼,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唐代的宫廷乐舞,大量吸纳周边国家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精华,史称“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从而使施行礼仪时声形更加完美。如此例证甚多,不遑枚举。中华礼制自古以来具有异质包容性,它在当今社会中也一定能够吸纳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而使自己与时俱进,绝对不会也不可能落伍。
体系开放性指中华礼制不是一个封闭的、排他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先秦是中华礼制萌芽与草创时期。中华礼制从原始的风俗、习俗或说习惯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国家层面上的一种礼仪规范。史传“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但从《仪礼》将礼分为“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八类,和《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直到战国末年中华礼制仍属草创阶段。在先秦时期,尽管诸子思想对中国礼制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无须讳言,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礼制主要的思想支撑,而且孔子所提出的“损益”,成为后世礼制变迁的理论基石。“五礼”是中国古代成熟的礼制,“五礼”一词虽始见于《周礼·地官》,但仅作为“六艺”之一,并未完全独立。古代典籍出现“吉、凶、宾、军、嘉”之五礼制度,则始见于《晋书·礼志》。随着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与汉族交往中,少数民族的礼俗也逐渐融入中华礼制这一体系中,作为封建国家礼制的“五礼”制度才渐趋成熟。《大唐开元礼》是古代五礼制度发展到完善时期的代表,它在吸纳周边诸民族文明的过程中,使五礼内容更为齐全,具体仪式详瞻,成为后世历代王朝制礼作乐的主要依据。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以礼为理,中华礼仪从理论上更趋于哲理化,也更加伦理化。同时,自唐代出现的私家之礼(家礼),到宋元明清也获得长足发展。司马光《家范》、朱熹《家礼》的修撰,在当时及对后世的私家礼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礼制逐渐向民间扩散与普及,并且对民众的日常礼仪规范起到极大的作用。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社会,中华礼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方礼仪,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华礼制的体系。显然,从中华礼制的变迁过程中,这一体系尽管与其他文明有过冲突,但其本质上并非是封闭、排他的体系,而是具有开放性特点,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不断地吸纳它们的部分内容,调整自身体系结构,不断获得更新、充实与提升。
概而言之,中华礼制所具有的三大特质,使它能够海纳百川,在世界文明的交融中敞开怀抱,吸纳更多优秀的文明因素,发展自身,走出一条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独特之路,保护中华文明紧跟世界潮流而顺利发展,使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够长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值得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才会使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才会促进各种文明之间的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闭关锁国、排斥异己是没有出路的,清朝帝王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而最终受辱的前车之鉴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无论是抛弃中华文明,割裂文化传统,还是全盘西化,都意味着浪费了极有价值、最为可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意味着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这两种倾向都应该反对。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与中华礼制的当代位置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论文10-0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01-2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10-04
多元文化理解实施策略分析论文10-04
声乐教学多元化策略探讨论文09-25
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钢琴教学的作用论文07-09
龙舟文化论文:龙舟文化的发展路径探讨论文10-04
高校文化建设探讨的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