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的分析论文

时间:2021-06-12 20:30:11 论文 我要投稿

对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择业观;就业市场;拓展

对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的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从市场角度分析“就业难”,努力开拓扩展学生的就业面,既是招生就业部门的应尽之责,又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

  (一)择业观的价值分析

  早在1959年约翰·霍兰德就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认为心理、思想和素质将影响择业人员的择业倾向,即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影响到其职业的选择。这就是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择业,需要描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择业态势,需要了解人们的择业价值观念及其作为具体表现的择业意愿。"

  按照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的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同一类型的劳动和职业相结合,以便达到适应的状态,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才能使其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霍兰德认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相适应,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相应的职业环境称为“协调”;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相近的职业环境称为“次协调”;选择了与人格类型相斥的职业称为“不协调”。只有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相匹配,才是最佳的职业选择。而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一方面要受到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供求状况、国家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本身对毕业生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支配。择业既是职业院校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

  简言之,所谓择业观念是指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择业观对人才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直接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并通过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体现出来。

  (二)高职学生择业观基本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高职院校所进行的就业教育、职业指导以及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目前,高职学生就业观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择业期望逐渐变化,总体趋向乐观。随着年级层次的增长以及择业心理的成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就业现状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积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找个工作不成问题,可见心态较为乐观。但个别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一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个人定位逐渐准确。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有一定的技能特长,因此个人定位往往比较准确,强调职业技能的学有所用,择业时将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而经济因素排列第二。这充分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大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就业”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优化稀缺性资源配置并提高经济人的福利水平的行为,因此重视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必须理性考虑和合理定位。"

  择业单位性质退居次要。众多毕业生择业时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选国企而转为首选外资企业,同时对政府机关关注程度有所降温,而非公有制企业单位逐渐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认同。

  择业区位定位仍然相对集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域仍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京沪等直辖市,而选择前往西部以及人才紧缺的经济落后边远地区仍然较少。可见,现阶段大学生择业区位的倾向更注重到市场化程度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作。

  总之,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

  二、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的拓展

  (一)高职就业市场与营销关系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我国高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所增长,其就业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较高的就业率水平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比较旺盛,但是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缺乏市场开拓意识,不能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致使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矛盾相当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目前远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但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学生)最终需要劳动力市场认可,而且也正是这种价值认可才使得高职院校的“再生产”得以继续。因此,随着高校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入市场营销理论,借鉴其它成功企业的发展途径和营销经验,以消费者(用人单位)为整个组织活动的中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占据先机。因此,将市场营销的理念引入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之中,努力开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实施品牌策略一精心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搞好目标市场定位,同时要树立一种品牌化运作的意识,加强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力度,在适当的目标市场范围内,打造自己“品牌”的价值,从而为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从整体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就业指导通常由就业工作部门来实施,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则是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协调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因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故在方案中无法反映社会需求信息,更无从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未能深人研究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培养目标指向单一。

  “我国原来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使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初等教育发展不足,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跟不上。”实际上,也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为此,“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学生要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才质量,打造自身的人才“品牌”。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就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指导应该“前移”,从大一就开始,贯穿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高职院校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及各种技能的实习、实训,再辅之以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定位,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和能力横向拓宽、专业能力纵向深化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狠抓“产品”生产策略——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改变过去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提高社会需求反应的灵敏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的毕业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强教学建设,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训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习及就业实习提供有力保障。

  (四)指导毕业生对自己有合理的估价和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知社会,根据实际的市场环境,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估价和定位,从而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掌握择业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重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其列人教学计划,组织和培训学生工作干部作为就业指导课教师,统筹安排授课。要结合每年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在就业方面反映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及讲座等形式,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掌握一些基本的择业方法和技巧。

  (五)拓展毕业生就业的各类渠道

  渠道策略是指拓展毕业生就业的各类渠道,建立稳定、便捷、高效的毕业生营销网络系统,积极培育毕业生推荐的网络市场,对毕业生推荐去向,按照行业需求及专业进行市场细分,按照不同区域人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毕业生推荐阶段,根据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推荐。

  1.积极组织校内各类招聘会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以学校为主导的就业市场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校内大型招聘会、各学院举办的专业型招聘会以及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等,可以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直接交流的平台,更好地相互了解进一步加深用人单位和学校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就业市场,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多渠道创造就业条件,积极协助毕业生就业,使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2.努力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就业信息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业指导部门要多方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收集各类需求信息,努力夯实就业工作基础,促进就业工作的长足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有了自己的就业指导网站,加强学校就业网站建设,同时积极与各网站合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毕业生通过网站能及时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了解最新的需求信息。积极与各级人才市场合作。注重与各省市、各类人才交流机构的合作,与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到校为毕业生举办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并将所有毕业生信息纳入毕业生人才库,利于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启动“用人单位回访计划”。对与学校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通过回访,增进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增进了解,在今后接收毕业生和为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方面达到双赢。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走访用人单位、校友聚会、就业市场等机会,积极与用人单位洽谈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事宜。就业基地为开拓一个稳定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保证。

【对高职学生择业观与就业市场拓展的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与就业优势分析论文07-04

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论文07-04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07-04

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07-03

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06-28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7-04

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论文07-04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03-30

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分析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