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课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课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外形的特征
2.萌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蜗牛》视频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有谁知道是什么动物?
--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2.认识蜗牛--你们都说见过蜗牛,谁来说说看蜗牛长的什么样?
触角、壳、足、嘴巴--你们觉得蜗牛有眼睛吗?
触角:蜗牛的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那你们知道蜗牛的鼻子在哪里吗?
蜗牛的触角中,短的那一对相当于它的鼻子,在短的触角下面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哪里是蜗牛的脚呢?蜗牛是怎么爬的?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爬爬看。
蜗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纹一样的横纹,蜗牛就靠着横纹的波动,慢慢爬行。
--你们有没有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它是什么? 会留下闪亮亮的线。
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运动以后流汗一样,蜗牛也会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爬行时候,这种分泌物不断的流出来,是为了减少摩擦,有利于蜗牛爬行,边爬边粘在了爬过的地方,等它干了,就变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线。
--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青菜、树叶、小草。。。)--蜗牛喜欢吃蔬菜、小草、树叶等等。咦,你们觉得蜗牛的嘴巴长的大吗?蜗牛的嘴巴长的小小的,只有针尖这么大,但是你们猜猜看它有多少颗牙齿?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有26000颗牙齿左右。蜗牛可真厉害!
3.观看《蜗牛》短片--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于蜗牛的小短片。(播放视频)--看完了小短片,我们都认识小蜗牛了,有谁来说说看你知道了那些有关于蜗牛的知识,看看谁是小蜗牛的好朋友。
4.听歌曲《快乐的小蜗牛》学蜗牛爬,碰见障碍要改变方向爬。 --现在让我们变成小蜗牛带着房子去旅游吧!先长出两只小细脚,再背上我们的房子,小蜗牛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播放伴奏)
科学活动课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习有关雨的知识,体验雨中乐趣。
2、倾听雨声,模仿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3、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荷叶、塑料大蘑菇、小伞、塘瓷脸盆、报纸等。
2、每人一双雨鞋、一件雨衣。
3、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若干。
活动重点
倾听雨声,模仿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活动难点
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过程
1、看!天空中下起了小雨,咱们到雨中去玩吧! (请幼儿穿上雨鞋和雨衣一起走出活动室)
2、体验雨中乐趣
A、引导幼儿说说雨打在手上、脸上有什么感觉,尝尝雨水是什么滋味的。
B、请幼儿看看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然后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C、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可借助玩具材料)在雨中玩耍。
D、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雨打在小伞、蘑菇、塘瓷脸盆、报纸、荷叶等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并自由模仿。
E、请幼儿分别到大型玩具和屋檐下听一听雨滴的声音,看一看雨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以及雨水流向下水道的景象。
3、初步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A、提供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让幼儿分别扮演这些动植物,体验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教师可示范扮演花姐姐,说:“我是花姐姐,渴了喝雨水(做喝雨水状)特别舒服,花也开得更大更漂亮。”
B、请幼儿分别以自己扮演的角色口吻说出与雨水的关系。
科学活动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塑料袋发出声音,如搓、揉、甩、拍、捏等。
2、产生探索塑料袋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做成的娃娃,背景音乐,进场音乐,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塑料袋王国里有许多可爱的塑料袋娃娃,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开小汽车入场)
二、自由与塑料袋娃娃玩游戏。
呀,塑料袋王国到了,有这么多可爱有趣的娃娃在等着我们小朋友呢,你想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吗?等一会请每位小朋友找一个塑料袋娃娃,玩的时候要爱护他们,轻轻的玩,想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和它一起玩?(放背景音乐,幼儿自由进行探索,教师指导) 提问:刚才你是怎么样和娃娃一起玩的?
个别人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娃娃一起来游戏,还有的小朋友说他和娃娃一起玩唱歌的游戏呢!我们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样玩的?(幼儿个别讲述)
三、尝试用不同的声音使塑料袋发出声音。
呀,他讲得可真好,你会像他一样让娃娃来唱歌吗?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塑料袋唱歌呢?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让塑料袋娃娃唱歌的办法最多。(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与同伴合作,及时发现幼儿的新玩法。)
幼儿交流让塑料袋唱歌的方法。(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动作,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小朋友想出了许多的方法让娃娃来唱歌,现在我们就一起让塑料袋娃娃听着音乐唱起好听的歌好吗?(听音乐用塑料袋娃娃来伴奏)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今天塑料袋娃娃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我们让它们休息一会吧。天也不早了,我们要回去了,大家和塑料袋娃娃说拜拜!(听音乐回家)
科学活动课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粗细。
2、能综合运用目测与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多个物体的粗细,并能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排序。
3、体验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在幼儿园中选5棵粗细差异不太明显的树,并随意标上序号1—5。
2、长纸条、绳子、毛线、皮筋、笔等。
3、记录表格、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利用游戏找朋友,激活上个活动中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玩过“找朋友”游戏吗?和小树玩过吗?看,那边有1、2、3、4、5五棵标有数字的小树,我们就找这五棵小树交朋友,一起做游戏,好吗?”(儿歌:走走走,走走走,走来走去找朋友,找找找,找找找,找棵粗(细、高、矮)树做朋友)
二、学习用多种材料进行测量活动
“咦?找棵细树做朋友,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找的是3号树?有的小朋友找的是4号?它们到底谁最细?还有那边的1号、2号,谁粗谁细呢?我们坐下来想想办法。”(讨论、交流)“谁有好主意的?”
1、尝试测量,观察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说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呢?老师这儿有绳子、线、纸条等材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测一测。
“测出来了吗?1号、2号,哪棵最粗?3号、4号,哪棵最细?“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
“某某的方法真不错,先在树上固定纸条、绳子的一头,然后将纸条、绳子绕过来,在接头的地方用笔做一个标记,接着再去测量另一棵树,测量完后,两个标记比较一下,就很清楚地知道谁粗谁细了。”
“刚才,周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会儿在树的上面测量,一会儿在树的下面测量,这样测量公平吗?用什么办法比较好?
“我们采用某某的方法再去测量一下2号与3号树,看看到底谁最细。”
3、综合运用目测与自然测量,比较五棵树的粗细,进行排序。
“五棵树请小朋友帮它们排排队,你行吗?你会用什么方法?”“对了,先可以用眼睛看,这种方法比较快,眼睛分辨不出的再选材料去测一测、量一量。然后将排列的次序记录在老师的记录表上。”
(1)出示记录表,讨论理解表格的用法。
“看看这张记录表,想想应该怎么记?”“先读读上面的标记,是从粗排到细还是从细排到粗,然后将序号写在空格内。”
(2)商量分工进行测量、记录。
“可以一个小朋友测量记录,也可以几个小朋友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录。
“好了,去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看谁最快帮小树排好队。“
三、和树桩玩游戏,进一步巩固测量、排序。
“小树排好了队真神气!许多树桩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排个整齐的队伍,一起来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看,树桩朋友在那边等你们了,和好朋友一起去选几个树桩,测测、量量,帮它们排个整齐的队伍,一起玩游戏吧!
科学活动课教案5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科学活动课教案6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鸭子、公鸡、松鼠),激发活动兴趣。
指导语:你们看,谁来了?
2.观察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童谣。
(1)观察这三只动物尾巴的特征。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3.迁移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童谣。
(1)观察第二组动物图片(猴子、兔子、孑L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童谣的兴趣。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自由创编童谣第二段。
(3)集体交流。
4.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问、答)。
指导语:这首童谣还可以怎么念?(分组问、答等。)
5.拓展经验,激发进一步创编愿望。
指导语:除了问小动物的尾巴,还可以问什么呢?
资料链接:
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
什么尾巴弯?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鸭子尾巴扁,
公鸡尾巴弯,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什么尾巴长?
什么尾巴短?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猴子尾巴长,
兔子尾巴短,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科学活动课教案7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石头是周围世界中常见的事物,在生活里运用广泛,如石桥、石桌等,我班幼儿对我园草地上的石头路就很感兴趣,会蹲着、围着仔细地看石头。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石头的特性,结合小班幼儿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目的是通过提供丰富、可操作的石头、图片,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势头的特性,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无限乐趣。
二.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能通过找、看、摸、闻等方式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
三. 教案准备:
各种各样(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形状不一、品种不一)的石头若干、石头图片、照片
四. 教案过程:
一、猜石头。
通过猜猜的,激发兴趣
二、找石头。
通过找石头的,了解石头在哪里,石头有很多品种和造型,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石头。
1、一:从很多图画中找出有石头的图片。
讨论:石头是什么样的?在哪里?
3、二:请幼儿从图片中找出石头变成的东西。(如:石头桥、石凳子等等)
三、玩石头。
通过玩石头,充分的体验石头的特性
1.引导幼儿看看、闻闻、摸摸、敲敲石头,感知石头的特性(硬、冷、光滑、粗糙、有花纹等)。
2.给石头取名字,鼓励幼儿围绕石头的特性取名。
3.用石头铺路。引导幼儿用石头铺一条小路,并在石头路上走一走,进一步感知石头的特性。
科学活动课教案8
一、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三、活动准备
细铁丝、画纸、圆柱体、橡皮泥若干。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会跳的小狗”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我们教室里来了两只小狗“汪汪汪”小狗可开心了,你们看,它们跳得多开心呀!我们欢迎欢迎两只小狗,不过两只小狗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个问题,想听听是什么问题吗?
(汪汪,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跳起来的吗?)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听,小狗是怎样回答的,好吗?(你们听好了)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的身体下有弹簧,潘老师用力把我压下去,下面的弹簧变短了,我就沉下去了,潘老师一松手呀,我们就跳起来,弹簧呢也就恢复原样了。”
教师小结:听明白小狗的话了吗?噢,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又恢复原状,这就叫物体的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两只会跳的小狗还给我们带来好多好玩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这些好玩的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拉拉皮筋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4 、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
5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科学活动课教案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
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
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
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
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
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
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 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 (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
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
(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
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
(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
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
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
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
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 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科学活动课教案10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操作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初步认识空气,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物质准备)每人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杯子,吸管,粉笔人手各一份,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一个已经吹起来的气球,直观演示引出课题,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气球为什么是胖胖的?(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吹起来的气球里面有空气
2.出示问题,幼儿猜想。
气球娃娃为什么扁了?(幼儿回答)那空气宝宝到底去哪儿了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猜一猜?(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的想法可真多,那空气宝宝到底去哪儿了呢?会不会跑到我们的身体里呢?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找空气宝宝’。
二.实验操作
(一)身体里的空气
1.明确操作要求:
(1).首先要把吸管插入水中,然后向里面吹气,注意吸管只能用来吹气,不可以洗水。
(2).吹的时候要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3)吹的时候力气不要太大,不要把水弄洒。
2.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杯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幼儿把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体里有空气。
(二)粉笔里的空气
1.明确操作要求:把粉笔慢慢的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2.幼儿分别把少量粉笔慢慢放入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粉笔里也有空气。
(三)身边的空气
1.教师引导,幼儿示范抓空气。
2.幼儿分别拿塑料袋进行操作,感知身边的空气,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空气。
三.亲身体验,感知空气的作用。
1.小朋友知道空气的作用吗?下面请你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请你闭上嘴巴,用手捂住嘴巴,用手捂住鼻子,有什么感觉?(憋气,不舒服)
2.教师小结:其实不光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小动物和小花小草也需要空气,那你知道空气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教师出示放风筝,降落伞的图片。空气宝宝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小朋友都想和它成为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用塑料袋到户外抓空气,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科学活动课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课教案04-01
科学活动课教案08-28
科学活动课教案10篇08-28
中班科学活动课件04-22
大班科学活动课件04-23
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件03-31
环保活动课教案04-02
少先队的活动课教案04-01
游戏活动课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