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9 14:51: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合作读文

  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师生合作读诗,感悟伯牙的悲痛。

  3.结合课后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4.配乐吟诵全诗,背诵全诗。

  五、关注编者,拓展阅读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两个身份悬殊的人结下深厚的情谊?(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2.阅读《余音绕梁》,思考:从哪看出韩娥的歌声具有独特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艺术百花园》,领略艺术之美。

  七、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法提示: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学习准备: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标注出节奏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来盘点一下:

  (1)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2)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是这样记住它的

  (3)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地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

  理解。

  课中

  三、合作探究

  1.链接资料,边读边思。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打柴的樵夫

  2.小组合作,细读质疑。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针对学案中的资料卡片分组进行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资料,展开交流和学习,其中组内1号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3.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1)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用“”在文中画出来,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A.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长②表示赞叹。

  B.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C.朗读汇报,读中体会。(伙伴互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

  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潇潇竹叶、潺潺流水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我来创作——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竹叶。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4)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也不管他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子期总能知道,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师引读)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教师引说)

  4.知音相遇,心灵相通。

  (1)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身边一定有许多赞美之声。当他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伯牙,写写此时你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播放“知音”音乐)

  5.痛失知音,深悟“绝弦”。

  (1)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用“”画出相关的句子,带上你的感受多读几遍!

  (2)读到这,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

  6.链接短歌,升华情感。

  (1)伫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满怀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老师引读,学生跟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3)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7.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背诵指导: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鼓琴。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自由练背。

  (3)背诵展示。

  四、拓展延伸

  1.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根据括号里的注释,读懂下面文言文小故事,再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掉到水中),遽(急忙)契(刻)其舟,曰:“是(这)吾剑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入水求之(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这样),不亦惑乎?

  (1)这是个成语故事,题目叫。

  (2)理解句义我能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里的“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后

  五、交流收获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薄弱的学习环节有哪些?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对学习方法有哪些感悟?……

  六、资料链接

  1.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伯牙学琴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

  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念俞伯牙破

  知音

  得钟子期绝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4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7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0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鼓”是“弹”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本课讲述的也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言文。

  2.指生读。

  3.正音。

  4.师配乐范读。

  5.借助停顿线,指导学生朗读:“哉”和“乎”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朗读时要适当延长后再停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6.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通过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理解文意,复述故事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方法:(1)梳理层次(2)想象画面(3)联系背景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细读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师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补充:伯牙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3)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

  (4)指导朗读

  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欣喜若狂。指导朗读:读出欣喜。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脑海中浮现初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汤汤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①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训练。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志在哪儿?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结:只要同学们借助语言、借助图片给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让静态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对这座坟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视琴为命。可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他绝的仅仅是琴吗?

  (4)指导朗读: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5)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出示短歌,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资料、故事补白、视频和诗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图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五、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1.和着音乐,齐背《伯牙鼓琴》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出示资料袋。

  3.读完诗句,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链接《丛书》,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6中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第9页)

  1.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1-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7-29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07-30

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06-11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02-16

《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06-14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03-28

伯牙善鼓琴原文翻译11-09

伯牙子鼓琴原文及翻译06-11

《伯牙断琴》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