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三统一”原则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三统一”原则,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将“有效”与“实用”相统一
职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在确定职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目标时要将“有效”与“实用”相统一。“有效”即降低知识起点或目标要求,让学生“可以学,能学懂”。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材是用“累加法”推导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把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猜想,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适当弱化推理和证明,以符合职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使学生更易接受。或者把较大的知识目标分解为多个关联的较小知识目标时,分步达成。如,达成“掌握绝对值不等式ax+b0)的解法”这一知识目标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第二步,掌握x0)的解法;第三步,掌握ax+b0)的解法。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开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终达到目标。“实用”即对每一个数学知识点,能尽量在专业学科或生活中找到应用的例子。如,机械专业“勾股定理”一课,在专业应用方面的课时学习目标为:(1)对所给的工件图,能用勾股定理计算相关尺寸;(2)举出专业课中两个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例子。
此外,开始上课就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也是实现课堂“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学习目标,即不仅用“了解”“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表述学习目标,还用可观察、可评价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反映这些内部心理过程,使学习目标更好观察和测量,从而有效指导教学。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不宜定得太多,不宜定得太高,既要给学生适当的挑战和压力,又要让学生看到达成目标(完成任务)的希望。例如,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一课给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
二、将“生活”和“专业”相统一
大多职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迫于压力勉强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我想绝大部分职中数学教师和我一样,在数学课堂上都希望学生能积极参与问题讨论、与同学交流看法,能大胆回答问题,并尊重他人见解,从交流中获益,从而渐渐达到如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等方面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将“生活”和“专业”相统一,情感方面的目标将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希望,反而会对教学产生相应的导向作用。王晓春先生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这句话对我的启迪非常大,在数学课堂上我常常将实际生活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促进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投入学习。
如,在引导我校灯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这一课时,我为了使课堂接近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我用20xx年4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20xx春夏灯饰四大流行趋势发布会上展示的有一款名为“葡萄”的壁灯设置问题。这款壁灯设计上融入了等差数列的元素,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着问题的解决,我也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等差数列”的课题。于是这节课以灯饰设计的问题开始,又以灯饰设计的问题结束。此外,我还精心设计了开头与结尾,我是这样开始这一节课的:“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送大家一句话‘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大家是灯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灯饰设计师,那么请相信自己一定能,老师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可以成为业中翘楚。现在请大家挺起胸膛,带着自信的微笑,相信我们能一起演绎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我是这样结束这一节课的:“同学们,未来的设计师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你们能在设计中融入数学的元素,相信你们在灯饰设计这一行业中将走得更好,走得更远,祝福大家!”同时课件的每一页上都有“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
教师若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专业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还能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师问”与“生问”相统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在课堂上当堂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堂上不断营造氛围、创造问题环境、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进而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首先应当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学中的“师问”与“生问”相统一能为我们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创设问题情境时,对即将引入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山雨欲来”之势,又要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引导我校电工专业的学生学习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一课上,我先让学生观看哈雷彗星的相关视频(电工专业是全男生班,对科普知识很有兴趣,但数学的起点更低),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近几次哈雷彗星回归的时间是1758年、1834年、1910年、1986年,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看到下次哈雷彗星回归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讨论过程中,我听见有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是哪一年呢?他出现的年份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随着问题的解决,我也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等差数列”的课题。
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诚恳的表扬和鼓励。教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以表扬和鼓励为原则,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教师还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不同的,教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一节课的时间,我们想教给学生的有很多很多,我们总认为学生都需要,常陷于取舍的矛盾之中,哪些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教师必须如制作玉石一般切、磋、琢、磨,唯有在课前做好这项精细工程,我们的课堂才能去芜存精,凝聚至简。
【职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三统一”原则】相关文章: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是什么09-15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12-29
数学分数教学设计12-22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设计12-30
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27
数学分数教学设计12-22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篇12-16
最新数学必修一的教学设计01-0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1-04
最新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