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音乐响起,出示“求助信”,教师深情朗读。
2.读完“求助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贴爱心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探索生长过程
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既然大家要帮助小蝌蚪,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朋友吧!
⑴课件展示小蝌蚪。
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⑶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动手勾一勾,指名说一说。
⑷展示小蝌蚪外形图①。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家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⑷自然段,展示青蛙外行图⑤。
3.学习第二—六自然段,探索生长过程。
⑴引导观察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得出: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像青蛙妈妈。
⑵提问:小蝌蚪是怎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⑶学生汇报变化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文字板书。
⑷根据文字板书,找三名学生完成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②③④的排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板书设计。
⑸根据板书,集体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加深了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印象。
三、观看动画,进行朗读训练
1.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可高兴啦!可是,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谁?
2.观看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动画片段。引导理解“迎上去”。重点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
⑴看动画理解“迎上去”,并用一只手代表小蝌蚪,另一只手代表鲤鱼阿姨,一起做“迎上去”的动作。
⑵指导读准“迎”字。
⑶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注意听,听完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⑷请大家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教师适当进行点拨,通过评比过程,体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⑸对比以下两种说法:
A: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B: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话应该有礼貌。
⑹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妈妈,集体表演读。
3.观看三、五自然段的动画,理解“追上去”和“游过去”。
4.两人一组,先自由练习读,后表演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观看全文动画。播放带录音的全文动画,学生边看边跟读,进一步感悟全文。
四、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他们干什么去?(去捉害虫)
2.大家可知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3.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可是……(课件展示捕杀青蛙的图片)
4.亲爱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是啊,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要捕杀青蛙!
结束语,使课堂无限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一颗爱护青蛙的美好心灵,走出课堂,去劝告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去保护青蛙吧!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指导写“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4.渗透遇事主动探索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动画,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动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一)情境设置:有一天,池塘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黑鱼,它们滑溜溜的身子,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导出小蝌蚪。
(二)揭示课题:17小蝌蚪找妈妈
(三)指导读课题。
1、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2、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3、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一)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1、指出小蝌蚪与妈妈区差别。
2、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把描写小蝌蚪每个时期外形的句子划上横线。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了解小蝌蚪各个时期外形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1、课文写了小蝌蚪有哪些样子?
2、课件展示学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动画。
3、引导说出小蝌蚪有的特点。
4、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5、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分别说出小蝌蚪另外几种形态和特点,引导学生读时一要读出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二要读出小蝌蚪的快活、乐观。
(学生在找小蝌蚪外形变化的词句时,可能不是按生长过程顺序进行的,不必强求。)
(三)理顺小蝌蚪生长过程,分角色演读各个时期的`小蝌蚪。
1、按小蝌蚪的生长顺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2、学生与老师配合读小蝌蚪四个时期形态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一)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2、学生边读边作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二)生汇报自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遇到鲤鱼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
⑵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
2、遇到乌龟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
⑸照样子,说一说。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看见在。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
⑶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长大了。
⑷理解小青蛙外形特点。
四、课文延展,深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小组讨论:你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
讲礼貌,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多动脑,善于观察……
(二)课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父母走失了,你会怎么办?
(三)课外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我们小朋友就怎样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
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
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甩、前”等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初步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蝌、蚪、阿、姨”等13个生字,会写“甩、阿、肚、向”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生字词。(要求:读给同桌听,同桌给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3、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请一位学生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请及时举手给予纠正。)
4、巩固生字词。
(1)游戏:帮字宝宝找家。
(2)游戏:给词语宝宝找家。
5、齐读课文中画出的词语。
6、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听录音范读课文。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识记生字:“甩、阿、肚、向”,并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会写得生字,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说说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请同学老师帮忙。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字。
5、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看图观察:找出小蝌蚪的变化。
(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小蝌蚪变化过程的段落,认真朗读。
(3)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乌龟:和蔼。
3、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慈爱)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生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画一画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青蛙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灰黑色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长瑞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变化过程,倡导学生养成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本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全过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了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的故事录音,边听边画自然段序号。
4、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了解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呢?
⑵“快乐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句话写了什么?
⑵分组进行讨论。
⑶画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读一读,再分角色表演。
⑷学生练读,表演。
⑸汇报,评价。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仿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4、学生自学成,汇的。
5、学生汇报情况。
6、观看青蛙的变化过程。
7、用自己的话说说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戴头饰表演。
10、老师小结: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不断探索,靠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查找小青蛙吃害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练习朗读本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练习朗读,学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2、分小组表演这个节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抽字卡,指名读。
2、读词语卡片。
3、小组汇报。
灰迎阿姨追顶被鼓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书空。
3、学生访写、师纠正。
4、认真书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新词。
2、预习“语文园地八”。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采用连环画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妈妈一起捉害虫,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连环画的形式,所以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所以教学本课时,有条件的'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读课文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虽然熟悉小蝌蚪,但对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却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见的?小蝌蚪为什么和她妈妈长得不一样等等。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读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分为三大教学板块:
一、识字、写字
1、借助图画猜一猜。自己看图、尝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猜一猜,实在猜不出来的,做个记号。
2、借助小组学一学。小组里面一起想办法认识生字。互相读,互相听。
3、借助课文记一记。在读课文时随机识记生字。
⑴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记住“灰”;
⑵通过创设情境表演,辨别、记住“迎”和“追”。
⑶观察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识记“顶、披、鼓”。
4、结合语言环境写一写。
二、朗读感悟
1、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观察青蛙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通过做动作等形式帮助理解。
4、观察小蝌蚪的图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喜爱的语气。
5、看图观察:小蝴斟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6、找出相应的段落重点细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编自演,在情境对话中进行朗读的指导:小蝌蚪有礼貌、有些关切、有些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认真、和气。
三、实践活动
1、实地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抓几只小蝌蚪养一阵子,观察青蛙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通过上网、看书、请教等各种形式,查找关于青蛙是益虫、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谜、蝌蚪的生活习性等资料,课间交流。
3、语言的积累活动。
⑴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碧绿的( )雪白的肚皮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长长的( )大大的脑袋大大的( )
⑵说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读读说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 )已经( )。
【本课设计特点】
1、读中感悟。
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质疑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始终是积极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过程的表演,学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变化过程,而且对语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兴趣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实践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解除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做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a、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b、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略)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读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
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
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四、总结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积累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
电脑、图片、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二、进入新课:
1、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教师进行板书
(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电脑出示问题,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结合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筛选后的。)
3、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
(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图画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妈妈的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学生说的教师板书有关动词:“迎”“追”“游”
(小蝌蚪“迎上去”说明小蝌蚪与鲤鱼游的方向是相对的,他在有礼貌地打听。鲤鱼妈妈的一番话,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看见乌龟后,就“追上去”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乌龟的话使小蝌蚪进一步了解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小蝌蚪看见青蛙妈妈后,就“游过去”说明他看见妈妈后,十分高兴。)
(4)根据画面内容,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还可以说说读书时有什么困难?
教师进行指导:小蝌蚪想找妈妈,他们询问鲤鱼妈妈时,要有礼貌,读出渴望找到妈妈的心情;鲤鱼妈妈的回答语速放慢,非常可亲可敬,读出关心孩子的`语气。小蝌蚪叫乌龟妈妈时,要读出既高兴又着急的语气。乌龟在与小蝌蚪说话时,要读出宽容、耐心、稳重、热情的语气,读书时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见自己的'妈妈后,要读出高兴的语气,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得:亲切、自然。
小组练习分角色有语气、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演。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
评一评读书情况,为什么?
4、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是怎样变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可以用笔画出生长过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明。
在小组内与同学说说,交流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出示电脑画面: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试着进行填写。
请学生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短了→尾巴不见了。
师生共同读一读。
根据电脑画面画出小蝌蚪生长过程,与电脑博士比一比。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帮助人类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课外资料谈。)
教师小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四、积累所得信息:
让学生想想通过学习打算积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围内说说,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妈妈”等。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一般现在时态描述小蝌蚪的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知青蛙的成长变化过程。
学会根据提示语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并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全面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识到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培养保护青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详细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中角色的头饰、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青蛙和小蝌蚪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四、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通过游戏或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回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故事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解: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学习生字词,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讲解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并引导学生用该时态造句。
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成长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口语表达与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小蝌蚪与青蛙妈妈的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体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亲情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编写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等。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小蝌蚪和青蛙的生长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并能用“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词语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学会用“已经”造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感知青蛙的生长变化。
借助插图和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和角色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全面的理解能力。
认识到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增强保护青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感受并表达角色在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小动物头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课文大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讲授:
理解并区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表演理解这些动作词语,并尝试用它们造句。
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理解小蝌蚪向鲤鱼阿姨询问妈妈的情况。
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理解小蝌蚪错认乌龟为妈妈的情况。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继续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理解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过程。
学习第六自然段,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的情况。
回顾小蝌蚪样子的部分,再理解青蛙妈妈的样子。
学习相关颜色的词语,并介绍青蛙妈妈的特点。
学习“青蛙妈妈样子”的部分:
研读“找妈妈”的经过:
积累表示动作的词:
巩固练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角色在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用“首先……然后……后来……”等词语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练习用“已经”造句。
总结提升:
总结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规律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强调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青蛙。
布置作业: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生长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主动识字汉字,探索多种识记方法。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了解蝌蚪的成长变化。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一个谜语给你们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课件出示蝌蚪图片)你们知道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4课《小蝌蚪找妈妈》,老师相信认真听课的小朋友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请看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指名看图)谁来用完整的话介绍这幅图,注意抓住小蝌蚪的特点来说。
(学生试说: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齐读。
三、初识图意
过渡:刚才我们就是用看图意—读文的方法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的大概意思。请看: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逐一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也长大了的过程。
2、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
四、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同学们都能看着图画说出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下面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几幅图的呢?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
(1)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意思。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3)不懂的地方,自己做个记号。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带读生字。(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把小蝌蚪也吸引过来了,你们看,这八只小蝌蚪都有自己的名字,谁能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呢?如果他叫对了蝌蚪的名字,大家一起跟他读好吗?)
(2)读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3)(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拼音宝宝躲起来了,你们还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读。
(4)同桌交流识字方法,认识生字。
师:怎么记住本课的生字呢?现在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你的`识字方法,比一比哪对同桌学得最认真。
(5)同学们交流识字方法特别积极,你们都记好这些生字了吗?林老师出个字谜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十颗豆来又十颗”(鼓)指名说说识字方法。
(6)学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宝宝也跳出来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吧。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生字词学得真不错,现在词语宝宝都跑回课文中去了,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能读得更棒!
1、自由读课文,再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段)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读课文。
2、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呢?请六位同学开火车接龙读课文。
3、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和读得有进步的同学。)
4、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6、学生汇报,教师贴板书。
遇见了(鲤鱼、乌龟、青蛙)
身体变化(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7、课中小练习。
口头填空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xx,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xx,没过多久,xx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xx。
六、指导书写:有、在
1、刚才同学们学习生字和读书表现得都很不错,小蝌蚪们都很佩服你们哦,现在又有两只小蝌蚪想考考你们的写字表现,大家看,这是什么字?(出示“有”、“在”两个字)你们有信心能写好它们吗?
“有”字上面的横要长,下面的“月”字,撇要变成竖。
“在”字上面的横要短,下面的竖要超出撇一点点。
2、学生书写“有、在”。(学生书写生字前先回顾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3、评比书写。
七、小结。
师小结:《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除了告诉我们小蝌蚪成长变化的知识以外,其实课文的描写也十分有趣生动,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细细地读这篇有趣的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妈妈”等。
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以及保护青蛙和小蝌蚪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以及青蛙的外形特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如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为什么没有认出这些动物是自己的妈妈等。
新课讲授: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以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小蝌蚪为什么会长成青蛙,以及它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用这些生字词造句。同时,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巩固练习:
生字词练习: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词。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后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写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等课后作业。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自己编写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或者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坚持与亲情的美好。
四、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课文挂图等。
软件资源:语文教学软件、课文朗读音频、动画课件等。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3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和掌握小蝌蚪及青蛙的外形特点和成长过程。
学会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妈妈”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运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决心。
了解青蛙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保护青蛙和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小蝌蚪及青蛙的外形特点和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运用新学的生字词进行描述和表达。
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课文挂图。
软件资源:语文教学软件、课文朗读音频、动画课件。
课程资料:生字卡片、课文复印件、青蛙和小蝌蚪的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它们为什么没有认出这些动物是它们的妈妈?”
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通过小游戏或问答形式,巩固学生的记忆。
新知学习: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和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学习新的生字词,并进行书写和造句练习。
合作学习与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和分享。
角色扮演与口语表达:
让学生模仿小蝌蚪与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课堂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布置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编写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等。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青蛙的相关知识,如青蛙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方式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学会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妈妈”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知青蛙的变化。
学会根据提示语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通过故事感受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以及亲情的温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详细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中角色的头饰、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青蛙和小蝌蚪的资料,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四、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通过生字卡片或游戏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提问学生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动物,以及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小蝌蚪认作妈妈。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它们是怎么找到的?”
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的。
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生字词。
时态讲解:简要介绍一般现在时态,并引导学生用该时态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合作学习与角色扮演: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收集关于青蛙的资料、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等。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课后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写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等作业。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自己编写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或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
五、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小蝌蚪找妈妈(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找到妈妈)
板书形式:结合文字、图片和简笔画,直观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课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生字词,如“蝌蚪”、“青蛙”、“妈妈”等。
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知青蛙的变化。
学会根据提示语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运用看插图、做动作等直观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为什么没有认出它们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继续深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新知讲解: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描述小蝌蚪和青蛙妈妈见面的部分。
学习生字词,通过指读、齐读等方式加深记忆。
讲解一般现在时态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用该时态造句。
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提问学生小蝌蚪最后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引导学生理解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并学习其运用。
口语表达与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模仿小蝌蚪与青蛙妈妈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问答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坚持不懈和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写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梗概等。
倡议学生课后尝试自己编写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与家人分享。
四、教学资源与手段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课文挂图、语文教学软件、课文朗读音频、动画课件等。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课堂游戏、角色扮演、问答竞赛等。
五、学情分析与差异化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深入理解和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在口语表达和小组合作中显得不够自信。
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如对于口语表达不自信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和机会;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增加拓展性的学习任务。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3-02
教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02-2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1-2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4-0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2-0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1-2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0-1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