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2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笔”:“8的组成为什么只记4种?”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从而在学习“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 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3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认识了 “几和 “第几后,对学生进行了练习,把 “想想做做第三题和第四题整合成学生喜欢的故事,边讲边引导学生做题,使学生更能吸引到老师这来,锻炼他们听讲的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认知几与第几,对理解力稍微差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辅导。
除了在教学方面,我还发现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成长。在做练习时有一道题是这样从几个梨中圈5个,然后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个上打上对勾。一般都是从左到右的圈,我发现班上一位行为习惯很差的同学他们从中间不挨着的圈,当时我就把这位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还表扬了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图形。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一直坐的很端正,并且知道举手回答问题,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后来想想可能是我表扬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时常在想这么简单的知识该怎样讲,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从中得到学知识乐趣。活跃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要从孩子身上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弥补他们的缺点。
《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比一比》是识字单元(二)的第一课,本课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满童趣的韵文《比一比》为载体,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会认12个生字,学会大小,多少这两对反义词,学会正确搭配量词。
在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教学中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情绪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到家在农村的乐乐家做客的事件情景,设计了农家动物欢迎学生的到来、乐乐请大家吃水果等生活化游戏情景,激发孩子认读8个词语的兴趣。同时,我还设计了和乐乐一起玩比一比的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朗读课文,学习大小,多少的反义词及量词,趣味的情景创设,激发孩子情感和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
2、以游戏活动贯穿识字教学,在活动中渗透识字方法
识字是一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的识字游戏活动。如: 送字卡信、放鞭炮、我的发现、开火车等多项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游戏中热爱学习生字。同时,在我的发现识字活动中,我请学生用心发现不同生字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识字的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更加有效
本课的插图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我利用多媒体把插入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与趣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物环境,使处于具体运算思维的孩子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学习的内容,让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4、书写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孩子仔细观察生字,然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赖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书写生字。然而,在教学中,我忽视了孩子鞋子姿势的培养。而要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尤为重要,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关注孩子写字姿势与书写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5
《乘火车》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6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7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个人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个人觉得效果更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充分了解,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8
今天讲授了《8和9》一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谓活而不乱,本节课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空间一:课件演示,使学生深刻认识7、8、9三个数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7、8、9这三个数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直接拨计数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一个计数器,老师拨珠,学生随老师一起数,当拨完7个后,让学生观察又来了一颗珠子,是几颗?接着又分别演示了又跑来一颗珠子、这颗珠子又走了、它又回来了的过程。经过这些动态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7、8、9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二:脱离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了,所以本节课我脱离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从7、8、9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比较他们的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很容易的进行了正确的比较,而且除了比较7和8、8和9以外,孩子们还正确的比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空间三:看着直尺说发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出示直尺后我没有将教学只停留在填出7后面的两个数字上,而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着直尺图上的数字说自己的发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从数序角度说8的后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学生从比较大小的角度说7比6大,比8小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和7相邻的数是6和8等等,思维比较活跃,语言表达清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运算经验。我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引入,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知道怎么计算之后,我会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这样既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有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来归纳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性。在做练习时,我制作了20以内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玩“卡片碰碰碰”游戏,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有很多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很好。在新知的探索和获取过程中,学生都参与其中,起到了主人的作用。但整节课可以更加紧凑些,留出些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练习,这样效果会更佳。
在之后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对于“13+3=”、“19—4=”这类题目已能进行正确计算,而对于“( )+2=17”、“18—( )=12”这类题目却存在普遍错误。追其原因,是学生对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的关系没有很好的掌握。他们在做题时,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所以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低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把加减法与数的组成联系起来教学,使学生真正明白加减法的算理。以10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来,即2+8=10。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从总数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进行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既能照顾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能使全体学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让学生视算,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听算,听算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了一段森林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会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加强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数射线时,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是自己提问学生“怎样的线是数射线?”,一下子就套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到了第二班,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小熊练习跳远”,并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出示数射线,让小熊一边跳一边动态的出示数射线,然后请学生在数射线上标出小熊每次跳远的落点,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数射线的特征:它是射出去的,并且是有方向、有刻度的线。它的特征不用教师多加说明,学生们就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再来说说今后还能改进的地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射线”的名称较陌生,应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数射线的叫法。另外,在比较两只小动物在数射线上跳远时,还可以加入在不同单位长度的数射线上比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比较的前提是单位长度要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4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5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6
上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反思上学期教学点滴工作,促进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教法,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做好。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必须下一番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至此,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3、问题辅导方面: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降低难度,进行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7
上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反思上学期教学点滴工作,促进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教法,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做好。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必须下一番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至此,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3、问题辅导方面: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降低难度,进行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8
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上下位置,我把本节课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我们吃饭时饭桌上放的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常见生活经验,所以与上下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然后我让学生指着五官说位置关系,学生们说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说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为了顺利引出学生会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错误的语句,“眉毛在上面,你们听,眉毛在头发的上面”学生一听,就乐了,马上反应过来,“不对不对,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这样,学生会自己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设计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在讲授主题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9
我执教的《一起做游戏——玩一玩》一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借助扑克牌来玩较复杂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理解、运用、完善游戏规则;在游戏难度的提示推进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寻求取胜的策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不断开拓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游戏中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这节课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做以下反思。
1、基于学生实际,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安排。
首先,学生在学前就玩过很多的扑克牌游戏。其次,前期的加减法教学中也采用了玩扑克牌来巩固计算的方法。再次,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利用扑克牌让学生玩过比大小、对口令等相关游戏。所以学生对扑克牌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很熟悉的。所以这节课所涉及的让孩子们用扑克牌来体现数学内容,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此,没有在课程开始去安排认一认的环节。
2、符合学生认知,将游戏规则分解呈现。
这节课让我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存在的价值,借助于学到的数学知识(10以内加减法)来提取有益的数学信息,开展一系列数学游戏活动。既然是游戏,我们就应清楚游戏规则。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能读懂规则、理解规则,并将规则还原到游戏之中,却有着着实不小的困难。特别是出现了4条游戏规则,这里不只是单一的游戏形式,也不仅仅是提取并应用数学信息来解决游戏问题,是边遵守着规则,边计算着牌面上的点数之和,还要想着获胜的策略。游戏中体现出学生边思考边玩,边比较,边猜测,是一种多元的、综合的思维能力的体现,玩的非常不简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规则,我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了分层、分梯次解读游戏规则的方式。以规则为主线贯穿了7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次次提升游戏难度的活动中,体会到游戏规则的必要性,体会到之所以不断地补充完善游戏规则,是游戏趋于合理公平的目的。通过对每一条规则的“尝试——分析——再游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形成规则的游戏才公平、好玩。也促使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通过思考、猜想、判断,来体验数学真的很好玩。同时,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游戏一个接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环扣一环。孩子们在层层深入的游戏中,逐步体会到想玩游戏就得知道怎么玩。在不断的玩的过程中感悟到玩游戏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课堂上正因为有了孩子们充满灵性而智慧地玩,他们才真正从成功或失败中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一节课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有智慧的去玩游戏,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游戏是好玩的,学生才能发现在游戏中思考的重要性,才会真正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结合学生特点,加强小组合作指导。
一年级的孩子爱表现,往往比较自我。他们有了收获会急于与人分享,但又不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他们活泼但是好动,往往会只顾玩学具,不善于边思考边活动。如何组织好这种游戏活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四人游戏之前,我特别设计了小组成员编号、分工、明确活动中任务这样一个环节。在给孩子们明确任务时,不仅仅说了职责、提了要求,甚至细化到活动中的语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们一个活动有“法”可依的支持;活动有“章”可循的指导;活动有“序”推进的力量。让他们明白小组活动的流程顺序,知道小组活动中自己以及他人都该做些什么,从而学会如何进行活动。
当然控制课堂不是这节课才开始的,是从平时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要求和培养的。从我接这个班起,根据每节课的学习,由始至终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到这节游戏课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孩子们能玩起来,在收的时候,孩子们也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我们平时不能怕孩子们活动时混乱而不去组织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其实是体现了教师平时对孩子的调控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并非十全十美,我认为自己在活动课的时间调控和把握上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本节课在游戏中体现着数学知识,游戏的进行也依赖于数学知识。我认为自己在“游戏之后是不是可以回归数学”这个问题上的研讨力度还应更深入些。最后,如何给一年级孩子上好数学游戏活动课也是值得我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0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进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如果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1
自然数有两个含义,用来表示事物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成为序数。本节课学习的是有关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序数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梁耀宇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序数。
主题图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看主题图,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并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一”。有了第一的认识,我进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谁吗?穿粉红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一、第二……
三、学生主动参与,巩固新知。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必须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主题图是静态的,我让学生演动态的排队图,既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也能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排队的学生的具体位置。从左数排在第几、从右数排在第几的表述。但由于部分学生还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来容易混淆,区分左右的训练有必要加强。
四、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那就需要采取不同形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22
本班54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乐园游戏活动,学习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字游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想让他们体验:“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上课一开始,用邀请他们参加有趣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基本上是以学生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游戏,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经历合作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管充当哪种角色,都能负好责任。
在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课堂纪律有点混乱,个别学生不够积极,活动内容太多没把握好时间,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1-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0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3
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反思01-27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几》的教学反思01-29
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教学反思01-2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1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2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