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有“悟性”的瓷器鉴赏
瓷器玩家大抵会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现象,有时心里明白,嘴上却难以表达,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这“意会”,实际上讲的是“悟性”。
悟性在陶瓷市场鉴识上无处不在处处在,所以,有人觉得识瓷难,有人觉得不难。比如面对一真一假两件器物,入门三个月的人只凭一、二个基本要点便判定了 真假,学三年的人,虽然可以讲出三条、五条理由,则不见得真正能抓住要领,这就见出了悟性高下。笔者不是拿“悟性”唬人,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许多人的眼 力和心力本是来够用的,只因在许多时候失去了平常心,便迷失了悟性。
因此,在古陶瓷鉴定上,“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关历史知识成正比,有时还可能成反比。例如有位高学历的事业有成者,以较高的价位,拥有了 一件外底署“永乐年制”篆款的青花龙纹盘,说是国宝级文物。其知识面极广,从我国首见的三国时期于腹部处刻纪年款的越窑青釉虎子,到元代署“后至元戊寅五 月二十三日”青花款的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从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建御窑厂时官窑瓷上不落款,至永乐朝偶尔在圆器的器内署上四字年号款,以及终永乐一朝没 有出现一件带底款官窑器的年款情况和历史,无所不详,无所不晓。惟有一点欠思索,倘若外底部带款的此件永乐盘系真的,当时这位写款人,会就此犯下对圣上不 恭之死罪他根本没想到。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朝,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所用的'一些餐具、杯子、茶具的内底内壁处, 留下了帝王尊号。这些署款器,尽管烧造数量极为有限,因前无古人,已堪为壮举。朱棣没敢把自己的年号倒扣于外底,是基于传统思维和皇帝的尊严。试想,至高 无上的帝号岂能随处张扬!又系张扬于器皿底部,将给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如何感想!所以,永乐款采用了深奥又不易懂的篆书、且字体显得十分模糊,这系受时 代发展的限制所致。因此,瓷器的早期落款形式,便带有了时代印痕。而此件于外底大大咧咧署上了永乐年号的青花龙纹盘,由于超越了历史进程,无疑为假冒品。
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年号书于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宣德的年款,不但字体以堂堂正正的晋唐小楷居多,还多数带上国号(大明),且书写部位遍 器身:从器内底到外底,从内腰部到内口边、外口边,乃至颈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及盖内等,均属落款处。带款的官器数量之多,以及如此无定规 的落款本身,充分显示宣德帝对署年号款有浓烈的兴趣,同时,亦反映出其不知往哪儿落的无奈。然而,凭借朱瞻基不落俗套爱玩蟋蟀及喜欢挥杖击丸的个性,最终 把神圣的帝号一举定格于器物的外底部,开创了标准年号款的先河。此河一开,使宫廷瓷器的整体艺术趋向完美,亦让官窑瓷器愈添皇家气派。此后,帝王年号款定 位于外底部的格式,不惟为明清两代官窑器物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还成了官窑器物的重要标志。
如今,瓷器上司空见惯了的底部年号款,已天经地义得不会让人回头去思考古人在五百七十年前的想法。诸如永乐瓷,为什么要把款识写在花心里,写在狮球 内;为何四字篆款的字迹,几乎都显得模糊、若隐若现;为什么器物带款的数量十分稀少,又都局限于一些明显为御用品的杯、碗、盘内。这些同后世宣德朝有极大 反差的写款情景,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能在心底让时空倒转,并透过历史长河中一些有意味的迹象,例如洪武朝官窑的无款、至宣德时官窑瓷的款多,感悟明皇朝最 初几位皇帝在署款上的心态,这一灵感,即为悟性。
与此相反,日常鉴定中,时有发生的所谓犯低级性错误与常识性错误的“吃药”、“走眼”,则为缺乏悟性的表现。换句话说,人们的很多失败,其实都不是发 生在未知的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识里。因为越是浅显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视、被忘记。若能将历史常识、书本知识、鉴定技能,应用得灵活,并时时保持一颗平 常心,善于总结与比较,悟性也就常在了。因而,古瓷收藏鉴定说难不难,说不难似乎又非常的难。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代祭蓝釉浅刻白龙纹梅瓶,在入藏 之前,当文物商店专职人员错定成雍正瓷之后,出人意外地让上海一位名叫沈胜利的鉴玉专家从龙纹上认出庐山真面目,堪为难与不难的典型一例。
【要有“悟性”的瓷器鉴赏】相关文章: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选择总结11-20
悟性的造句07-02
麻雀的悟性散文06-25
瓷器的种类08-11
智慧与悟性的名言警句04-11
朋友的感悟性散文02-09
瓷器游的日记11-12
瓷器游日记06-18
美术瓷器课件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