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精选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评课稿吧,评课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
杨老师执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引入得非常好,她从学生的衣着切入了课题,进而检查了 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学生读错的字词及时给予纠正。
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演讲稿,是有史以来在保护环境方面最感人至深的。但学生对这篇的背景了解的太少,对西雅图这个地方似乎很陌生。而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体会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热爱。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师有必要做背景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在学习课文时,杨老师展示了许多风景图,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的可爱和珍贵,让学生感受“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文,感悟緑色的生命力的顽强。
在朗读课文时,杨老师精心巧设,有动情诵读,也有静心默读,有教师的读,也有学生的读,教师的美读是感染,学生的练读是体验。通过朗读,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控,把的意蕴、情感、韵味传递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特别是学生在朗读西雅图的话语时,杨老师采用了分角色的情境三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读出了空气的清新,读出了河水的清澈,读出了树木的清秀,读出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圣洁。课文的重点就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得以掌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开课与结课扣课题,让学生读,中间围绕“神圣”读,对西雅图的话语设置情境三读,真有一咏三叹之感。通过这样的美读揣摩,让学生感受到印第安人对故土的深情。这样的美读浸透着语文味。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2
5月15日下午,听了江都市《品德与社会》赛课决赛的两节课。一节是张纲小学张老师上的《父母的疼爱》,一节是进修附小卞老师上的《怎样和他联系》。这两节课都各有千秋,我印象比较深的的是张老师上的《父母的疼爱》。张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心,体验父母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重。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是:
一、猜猜我是谁。先通过观看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疼爱。让学生观看老师的照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
二、观看几组家长关心孩子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在学校拍,有的是父母冒雨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有的送药到班级给小孩吃。看过视频让学说说印象深刻的是哪一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老师讲讲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给下一步让学生说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作铺垫。接着请学生闭上眼梳理出父母关心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故事。
四、老师讲舟曲泥石流中母亲保护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在泥石流中高举孩子十多个小时,直到救援人员到达。请学生想对儿子和父母说什么。
五、爸爸妈妈关心我们,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们。看视频了解家长最担心我们什么。让学生了解父母,也让学生知道自己该从何做起。
六、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想对父母做的写在亲情卡上。把写出的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把亲情卡带回家。
七、怀着感恩的心看视频,为爸爸妈妈送上祝福。
八、总结。
张老师在教《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珍惜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父母的关系。课一开始,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活动,这一活动,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联想到父母的疼爱,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紧接着,又创设情境,通过实物、视频、亲情卡让学生畅谈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和自己如何尊重体贴父母。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朱老师的课充满激情,她很善于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整节课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当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时,老师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看视频,讨论,谈心愿等,在问题中生成,在生成中领悟和感知。张老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3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品社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前两位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老师一边观看优美图片,一边听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向往,平添几分优美的气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各位老师都通过那优美的声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使用课件、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品社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各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体会,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4
李老师课堂教学目标清晰,主要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现代交通日新月异、未来的交通工具”这三个板块来落实教学目标。较好的落实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知道交通工具的演变推动了交通的日新月异;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巨变,知道我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会建国以来交通的变化,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一、关注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而李老师在教学中,力求让孩子从家乡鲜活的事例剖析,如在教学家乡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引出舟山跨海大桥,从而学习“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这一板块内容,由小记者带领大家看“舟山跨海大桥”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一段录像水产品贸易,以及旅游业、外资企业等方面感受跨海大桥促进了舟山经济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跨海大桥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促进了城市发展。朱家尖的旅游业也随之增值,就看孩子们那喜气洋洋的谈论中感受到交通的发达给朱家尖带来的种种好处。李老师能从学生出发,时刻以生为本,借助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好地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二、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考虑到如何通过体验性活动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李老师首先播放动画“西游记”,出示“唐僧西天取经”路线图。这样的内容十分引人眼球,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初步了解古代的交通工具的种类,深深感慨古代交通工具的局限性,历经了18年之后才到达目的地。顺势引出话题:在现代社会,他可以采用哪些交通工具来到达目的地呢?(出示常见的交通工具图)如果采用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呢?算一算(20个小时)从而十分自然的揭题——日新月异的交通。
在很多环节中,李老师还采用了“资料的交流”来感受交通工具的不断演变,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还从小记者采访、录像、数据、图片的对比等形式感受舟山交通变化带来的各种效应。四小时交通圈,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课堂上李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把课程内容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生活认识,体现了课程目标。
三、关注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
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但是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资料汇报过程中呈现的有序和多样性,我想这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指导以及课中及时梳理。每一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所作的精心指导,如在学习“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这一环节中,请小小讲解员大显身手。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李老师主要从有意识的让学生从“速度、安全性、材料、体积、装载量、装饰、舒适度、种类、环保、功能、性能、外形”这些方面来体会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变化,在交流时,还不失时机地穿插教师的补充材料,从图片、数据等资料中形象又具体感知两三百年来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整堂课,我们看到了有条不紊,教学环节清晰,这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关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当然李老师的课是一堂精品课。我想,如果课堂上,能够从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来看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四通八达的交通带来的经济发展那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5
这节课通过登山闯关的游戏将知识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关闯关游戏都包含了如何做学习的有心人的方法:专心、耐心、恒心,让学生尝试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乐趣,又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品德教学也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系。比如第一关的抢答题内容全部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学习的校园、熟悉的老师、生活的班级等。
在教学陈刚看病记的环节,让学生讨论帮助陈刚克服坏习惯的金点子时,个别学生的想法比较偏激从而引发哄堂大笑。(为不让他看电视,将他锁起来。更有学生想以暴制暴,挖眼睛)教师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学生回到帮助他人的目的上。由于个别班级电脑的问题,课前制作的课件没有在每个班级正常使用。教师就结合课本内容与板书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6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诚信是金》一课,收获颇多,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明确,课堂上主要以事例为主,体现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了诚信和金子一样重要,同时也更理解了城信是金的道理。
在教学中徐老师灵活采用多种教法,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如“烽火戏诸候”、“诸葛亮七擒孟获”、“狼来了”等典故,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使学生真正的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诚信是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的格言,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课堂上徐教师非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善于把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表达的能力,并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一步思考、理解诚信的意义,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这节课徐老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广泛猎取课外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使教学显得直观、生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本节课徐教师对教材把握娴熟,讲解清晰,详略得当,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强了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了讲诚信从我做起,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落到实处。
商榷之处:衔接过渡安排再紧凑些也许效果会更佳,这只是本人的一方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海涵指正。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7
一、主要优点和特点
1、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出发点,从学生生活出发,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如湖南唐波老师把文园中学的电工,保安,厨师,清洁工,老师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排成图片,教育学生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
2、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积极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3、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教学设计创新,花费许多心血,独具匠心,富有特色。浙江的刘丽彩萍老师设计扑克牌,每张都有法律条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制作的课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注重将国情,法律,道德,心理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合。深圳练冰老师把电视剧家有儿女片段运用较好。
6、山东,河南,新疆等选手说课较好。本次说课方式是创新。昨天去下午抽签确定课标内容。再根据课表内容来准备说课。
二、不足和缺点
1、不注重课标,教材的内容,就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设计上了。
2、教师在合作探究中,参与不够。这种学习方式就包含老师的共同参与。山东李静老师在小品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3、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4、在引导学生道德践行方面注意不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两种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把加强道德实践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5、有些教学环节和活动值得商榷。如发小食品等。
三、改进建议
1、务必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解决品德课魂的问题。每节课都要落脚在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谈郭明义,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当前要承担的责任,长大后怎样想象郭明义一样服务社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2、创建和谐,创新,生活化,简约化,开放和高效的思品课堂。
思品课必须要有情感。三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关于和谐课堂:湖南老师的课。
关于创新课堂:北京老师讲面对挫折时,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是很好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课件,板书等方面的创新。
关于生活化课堂: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活水。一节课,消费者权益。老师说:下周去春游提三个问题,买什么?去哪买?注意什么问题。重点是第三个问题。学生说了很多。最后就讲到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老师也提出生活经验。与学生交流。
关于简约化课堂。使用少而精的教学资源,简洁的活动,提问等方面尽量简约化。
关于开放性课堂。树立大的教材观,资源观。积极开发各门课程中的思品教育资源。这是大教材观。
关于高效课堂。课标有明确的表述。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方式培养上有所突破。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8
今天有幸能够学习赵老师的微课——我们的生命,这节微课所涉及的科目是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反复学习了两次让我领略了赵老师的风采与特色。可以说又是一次收获满满学习。从赵老师的这节微课,我再次体会了微课不微、微中见大。整体来看赵老师的这节微课能够重视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教育。是一节有血有肉、有浓浓情感味的微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以提问的方式直接切入主题。
在微课的开始赵老师就以他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发提问——我们的生命属于谁?然后以小记者在行动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妈妈孕育宝宝的时候的不容易。从贴近生活的一些实例入手:“吃的、生病、出行、家人的付出”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孕育生命的不容易,体会妈妈们的伟大付出是为了宝宝们健康的来到这个世界。
二、以活动的形式体验准妈妈的辛苦。
在微课中赵老师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孕妇的生活,以小活动——反背书包的形式。让孩子们再次体会准妈妈们的辛苦,以及又是怎样的小心翼翼,同时家人也付出了很多,才使我们健健康康的来到这个世界。
三、观看成长相册,体会成长的快乐
微课中安排观看成长相册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再次强化我们的生命灿烂与伟大。赵老师在这一环节用了大量的课件来展示小生命的成长的历程。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家人的爱、是家人的全部,我们的生命与家人的细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四、微课首位呼应、注重情感教育。
课的开始以问题切入,微课结束时同样以同样的问题——我们的生命属于自己,还属于谁呢?看似重复的问题,在微课的结尾提出。不但起到了全课的总结的作用,而且还让还孩子再次叩问自己的心灵,真正的体会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我们的家人。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节微课的设计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如果赵老师的本节微课,再安排一个——“如何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这一环节。微课的内容就会更加的丰满。总之这节微课让我看后深受教育与鼓舞。是一节充满正能量的好课,为赵老师精彩讲解喝彩。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9
学校又一轮的研讨课,这次我听取了同校老师的一节品社课,更加领悟了品社课的定位: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从而知道了今后品社课的价值取向。现将这次品社课感受总结如下:
感悟一:注重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
情感在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知识与情感交融,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这部分的内容对于每个在校的学生而言都非常熟悉,如何把这些熟悉的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使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和谐涌动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萌发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为达到目标,我在本堂课中让学生去探讨学校、家庭、生活中有哪些遵守规则的表现,并联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
感悟二:活动的开展目地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课中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本堂课中开始环节,为引出“规则”的概念,老师设计了一个“传球”的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游戏离不开规则,老师就很自然的引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离不开规则。
感悟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力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想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力,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力更多在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这些问题的应对办法。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优化并积累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在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尽量的精简,因为课堂中学生才是主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将自己融入与课堂,善于捕捉即时发生的具有价值的生成问题。这样,从几个方面去努力,才能够灵活、有效的把握课堂,学生才能学得实在,学得有效,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0
一、科学解读教材,联系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如果我是他》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关系指导。本课主要是激发儿童内心深处与人为善的情感,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初步掌握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汪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积极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看,二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他们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但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多有指责,缺少与人交往的技能,因而常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因此王老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将儿童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谅他人,相互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愉快、积极地生活。
二、认真通读教材,根据目标,确定教学活动。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确定。王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激趣导入,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明白何谓换位思考;二是通过图片故事“丁丁和牛牛的故事”初步了解换个角度思考,心情也会不一样,学会体谅别人。利用“丁丁和牛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相互理解,能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三是通过身边的事例,畅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与人交往时能体谅别人的心情,初步学会愿意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四是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做到为他人考虑。这一环节将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在联系实际环节:王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三位学生遇到的事,然后教师随机采访,让学生换了身份去体验,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及时采访。二年级的学生可爱真诚,他们把自己心里想说的一股脑儿都说出来了。这样的教学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学会体谅别人。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1
我今天的评课内容是韩老师讲授的《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这课是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听了韩老师的课后我认为《秋天在哪里》这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这门活动型综合课程的三个特点来进行的,即: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从韩老师的课堂中我能感到她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分别是“谈话导入秋天” 、“找秋天”、“欣赏秋天”、“留住秋天”四个部分组成。
首先在课的开始韩老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老师收到了特殊的来信,让学生猜猜看,是谁给老师寄来的。”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都带入到了课堂中,学生们都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一活动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再有就是韩老师的整节课有一个主线贯穿始终就是“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秋姑娘的身影”。以这一问题为条主线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在这一条主线的引导下,并配以适当的图片从“从天气、人们的衣着、花草树木、农作物、动物这几个方面去寻找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在五颜六色的叶子里,在美丽的花朵里,在丰收的田野里,在又香又甜的水果里,有趣的动物里,人们的生活里。体会到秋天来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在学生寻找秋姑娘的时候,韩老师的幻灯片配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说到庄稼时,马上出现了一幅幅田野里丰收的场景。有的学生说到水果时,又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水果。并且现场还请同学们品尝了石榴,同学们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
还有一个环节我觉得韩老师处理的也非常精彩,就是感受不同地方的秋天。我国国土广袤不同地方的秋天景致也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环节,韩老师出示了由南到北的几个具有明显温度变化的`城市。(海南,郑州,北京和哈尔滨)从直观上感受同一时间不同风景的变化,同时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祖国国土的辽阔而震惊。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我了解到韩老师的这节课,并不只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她让学生用了几天的时间,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秋天景物的变化,更可贵的是韩老师对学生有一定指导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观察。课后,还让学生继续制作留住秋天的美工,并且与班主任配合在班级进行留住秋天的展示活动。
韩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也很实用。她不但把学生汇报的各个方面提炼在了黑板上,还让学生把对秋天的赞美写在了自制的水果卡片上,以小组为单位粘贴在大大的水果卡片上。让学生又一次的体会到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对于韩老师这课我提一点不足,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到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信息。不如让学生把找到的秋天用自己的方式带来。比如:自己在落叶中的合影。单独的秋天的树林,一些果实等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会更高的。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2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现以贺腾飞老师《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一课的讲授,谈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贺老师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这就把本课的第2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
二、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之处设疑,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分析当前实际的能力。
在放“一二·九运动”的录像前,贺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广大青年学生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讲有何意义?学生看后,讨论很热烈,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今天的青年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把祖国建设好的雄心壮志。
三、在总结概括之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讲授“西安事变”中,贺老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西安事变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和共产党都不主张杀蒋介石,但二者的出发点一样吗?为什么?
有许多同学都认识到了蒋宋的私人关系,也知道共产党人的出发点是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激烈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主张不杀蒋介石,是从他们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的;中共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却是体现了为抗日着想、为民族着想的宽大胸襟,也体现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同时,中共的这一决定也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但当贺老师接着提出: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点,该如何评价蒋介石?大家的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对历史人物如何评价的问题,一方面要作实事求是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蒋介石是屠杀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但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来讲,虽然蒋介石是被迫答应的,但他这个承诺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抗日、对人民、对祖国都是有利的。
我认为,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设置得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通过设置疑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3
听了姚老师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课,感到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两纲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的始终,使思品课凸显出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把学科教学与两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实施两纲教育的素材。
在思品课的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但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要善于去挖掘,同时又要避免到处贴上标签,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的获得情感的升华和认识的提高。比如姚老师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用多媒体显示唐代王维的山水画作品和王维的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引导学生欣赏诗与画的美景,然后话锋一转,将这四句诗以另外的情景展现的话,大家还觉得它美吗?图片显示出环境脏乱带来的后果。这段材料的选取体现了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资源的“眼光”和能力,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主题。
二、引入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共鸣。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善于在教学中将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引入,使思品课教学内容生活化,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大胆地整合教材内容、合理补充材料,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使思品课发挥出学科的育人价值。姚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黄浦江死猪事件、限塑令、无车日、环保生态高铁等发生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感到实在、亲切,也容易接受。
三、要注重过程和体验,重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前调查,设计过程,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挖掘“两纲”教育的引发点,重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真实的体验,注意调控引导,淡化结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和研究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格和素养。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了图片“优美的校园、家园”、“难堪的环境问题”、设计了学生活动“金点子、倡议书、畅想画”等,把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了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两纲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注重实际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施两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学科目标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4
陈老师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的掌控、学生的参与等方面都把握的非常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有效性、层次性、参与性结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现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亮点与不足提几点意见。
亮点:
1、课堂导入——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老师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段视频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生活会这么困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画龙点睛之笔,为教学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陈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1个分粥的故事1个探究活动即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设置阶梯型问题(如),层层深入剖析相关知识点,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突破,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体现量力性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参与——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是点燃智慧的打火机、催化剂。陈老师坚持以生为本,多次提问学生,关注学生参与,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事例、视频等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如问答法、讨论法,分组交流探究等,能较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感悟,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4、课堂互动——氛围宽松热烈,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陈老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态亲切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走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回答、想要回答,师生互动良好,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机盎然。
不足:
本课的知识含量大,概念多,因此在时间把握上稍有不足,也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检测。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都进行的很到位,将本应是很难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很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构建,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篇15
陈教师的这节公开课是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实验课。课堂中,教师力求创设情景,科学设问,尊重学生,优化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一、教学思想
导入的视频很能打动人心,几乎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为接下来开展对话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问题的设计能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教师提问亲切,生师互动热络,教师想扩大对话课堂教学效果的意图十分明显。讲解重难点问题时,能配合学生思考进度,逐步把思考的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而不是采用标签式的板书。这种随着思维进展逐步板书,独具教师个性,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后用了一个图表式的文本作课堂小结,这种知识系统化的文本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学生进行生本对话的效率更高了,使学生在下课之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记忆犹在。本节课体现面向全体的学生,注意创设情景,开展对话式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说明讲课老师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观。
二、教材处理和教法运用
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重难突出。授课老师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法、小组探究等方法,突破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采用的教学视频很能调动学生情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很有帮助,只是,视频中表现低收入群众的情景较多,没有强烈的对比。如果有相应的对比性情景相衬,比如高档会所的里面豪华与不远处某个情景对比,等等。这样的对比来那么两三个回合,反差越强烈,对学生思考问题越有帮助。
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现状这一环节教学中,学生情感很投入,虽然有可能挤掉“公平与效率”的时间,但慢节奏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为理解公平分配的意义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突出。在讲如何实现公平分配时,教师运用了小组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课堂气氛热烈,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生师对话活跃,充分。教学难点突破在讲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主要采用提问法和探究法,配合多媒体课件,主题明确,逻辑性强。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乏俏皮话,这些细节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积级作用。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进行文本展示,还配合教师讲解。四个部分的知识环环相扣,过度自然,充分展示了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
除了导入视频可以稍加改进之外,本人觉得,在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很高,但对话的深度与“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现状”这个环节相比稍显逊色。当然,教学注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解决话的深度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品德与社会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评课稿11-1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11-2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10-06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11-03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4篇12-26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4篇)12-26
【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3篇01-07
《品德与社会课》评课稿08-10
《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评课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