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分与合》评课稿

时间:2022-10-14 13:30:01 稿件 我要投稿

《8、9的分与合》评课稿范文(精选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评课稿都不陌生吧,怎么写评课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8、9的分与合》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

  通过把8、9个物体分为两部分,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俞老师出示“每次移动一个”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分,按顺序得出8不同的分与合的方法,从学生的操作和表达中可以看出俞老师平时就引导学生从“分与合”的角度进行完整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她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习惯,这为后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9的分与合打下基础。

  8、9的分与合都有让学生记一记这个环节,但俞老师通过不同的游戏游戏方式呈现,特别是拍手游戏,学生们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上课节奏是比较慢的,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你着急他们不急,所以在今后的课中要有意识地加快课堂节奏。还有学生在前面发言时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都听不清楚,要提醒学生发言时声音响亮些。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2

  高老师上的这节《8、9的分与合》,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玩魔术游戏。把8、9根彩棒放在盒子里,教师通过学生拿出的彩棒的个数猜盒子里剩下的彩棒有几个。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新授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一、涂珠子;

  二、根据涂色的结果得到5道8、9的分成式;

  三、根据已有的5道分成式推出另外5道;

  四、试背8、9的分成。

  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并注意了细节的处理。如第一部分涂珠子,教师先扶再放,先引导学生观察已涂好的一串珠子,推理出第二串珠子应该涂几个,从哪边开始涂,再让学生独立将下面的珠子按规律涂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是先举出一个例子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背数的分成之前,为了使板书更清晰明了,还巧妙地用箭头将所有的8、9的分成式串联了起来。在引导学生背8、9的分成式时,先擦去一个数让学生背,再擦去两个数让学生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背的过程中还通过男女生比赛背,指名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整个新授的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构件知识结构,教师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8、9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练习巩固的这部分,教师运用了多种方式,如开火车,做“找朋友”的游戏等等。在最后,还设计了两道开放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从这节的听课情况看,高老师在教学上有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前要检查学生在教学时需要用的设备是否完善。

  2、指明学生回答问题时速度要快一些,观望时间不宜过长。

  3、学生独立练习时,教师要行间巡视指导。

  4、教师语言还要再精炼些。另外,就本节课的设计,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如整节课出现的都是教学分成式,是否可增加新的合成式。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见解,还请大家更正和指教。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3

  11月接待的xx区小学校长代表团考察交流活动中,我们数学组有幸展示了一节数学课,由数学教研组长叶阳艳老师执教。叶老师精彩展示了人教版一上《8和9的认识》这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叶老师以一个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七个小矮人》来贯穿全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画情境下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节课叶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故事、游戏激兴趣

  一开始叶老师就创设了七个小矮人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小朋友的视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学习氛围中,从故事的主题图中寻找到了数学信息,自然而然的认识了8和9,以及8和9的组成与分解。在记忆8和9的组成与分解时,让学生通过同桌互玩拍手游戏来巩固数的组成与分解,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环节,叶老师继续采用故事贯穿,把题目隐藏在笑脸下面,让学生来选择笑脸,通过完成习题送礼物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正是在老师这样的精心设计下,虽然孩子们入学刚两个月,但整节课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极少有孩子分神或搞小动作的现象。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认识8的过程中,学生观察主题图是无序的,看到什么说什么。这当然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毕竟他们刚入学,还不知道有序观察。但是叶老师在点评孩子的反馈时,都会告诉孩子你从“颜色”找到了8可以分成几和几;你通过上下观察找到了几和几组成八;在老师的几次引导下,学生很快知道了还可以左右观察等,不露痕迹地告诉孩子我们观察主题图时可以怎么有序地来观察和思考。我觉得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的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为有了8的引导,在研究9的分解与组成时,能干的孩子就会用刚才老师引导的方法,有序观察得到9的组成了。

  三、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数主题图后,叶老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每位学生在说“8、9”的信息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出色的常规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才两个月,从上课听讲的状态,到上课发言的语言描述,以及学具书本的收放都是井然有序,不难看出老师平时的常规训练都是很到位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老师在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后,激励性的评价显得比较吝啬,很多机会老师都没有把握好跟进一些评价,失去了一些和学生互动的机会。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4

  《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李老师整节课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数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主题图中各事物数一数)--半具体(点子图)--抽象(概括出数)。让学生体验到整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利用给小动物戴帽子的形式突破基数与序数概念的难点。老师创设让学生给小动物戴帽子的情景让学生分清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8、9的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3、课堂学练结合。老师创设的题型很全面狠丰富:数的比较大小等,很好的巩固了数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数8和9后,老师这样考大家:8在哪里?8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4、课堂能及时调控学生的常规。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时常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能有有目的、有计划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习的开展。

  当然,一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老师订正答案时有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2、在讲解基数和序数时可让班级的一组同学站起来,这样使她们能更好的理解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加的体现了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5

  听了李老师的《8,9的认识》一课,我受益匪浅。李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案。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整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画面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李老师从谈话切入,先让学生看课件,说说画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数一数,画上的物体数量,自然而轻松地切入主题。

  观察完主题图后,李老师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8和9,找找我们教室里的8和9,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接着,李老师又让学生用桌子上的8(9)根小棒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能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方法,培养习惯。

  一年级是起始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以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堂课,李老师都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数物体的数量时,她采用了:指名学生上来一边指,一边数;用小手点着一起数;看着书上数一数等方法。在教学0——9的数序时,让学生拿出尺,指着从小数到大,从大数到小。在指导学生做题目时,老师把题目读一遍,学生把题目读3遍,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摆好小棒后,李老师注重细节,让大家把小棒整理好,放在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另外,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功的感受,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当然,在比较8和9的大小时,如果能让学生从数字7、8、9中,任意地找出两个,通过看点子图比较大小,把书上的8,9填写完整,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理由。这样,似乎更能体现教材开放性的特点。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6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二单元就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学习的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方法与前面的一致,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下面我就覃老师老师教学这一课肤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一开始,覃老师老师创设同学们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正忙着准备彩旗、五角星和爱心气球。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了兴趣,才能掘发孩子们巨大的潜能。出示主题图,覃老师老师:“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告诉老师。在练习中,通过“小鸟回家”和“小猪吹泡泡”的游戏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进一步激起学习的高潮。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例1时,覃老师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注意知识的迁移。由于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你回答问题声音真响亮!”“你说得很完整!”老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

  三、老师的课堂评价过于单一。

  课堂评价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几种形式。覃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老师评价学生,没有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7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三节,黄冈镇新合小学林利丽老师执教《8和9的加减法》。林教师所上的这节课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利用“对口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复习了8和9的组成,看图列式计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了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出示了“8朵花图”,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初步总结出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8的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紧接着,出示“9根小棒图”让学生列式计算,从而引出课题——8和9的加减法。继而通过让学生填一填两组算式,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直观发展到抽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应用8和9的组成和分解就可以解决所有关于8和9的加减法,从而产生用8和9的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的自觉性。

  三、善于鼓励学生。林老师在鼓励学生方面的做法有二。

  一是言语鼓励,比如:“看谁最聪明?”“你真棒!”等;

  二是采用小礼物奖励。林老师课前准备了一些笑脸图作为奖品,学生上吧展示练习后,教师用送给每个学生一个“笑脸”,并说:“微笑送给你!”我看到,小孩一脸幸福,笑眯眯的,好可爱。我想,这样的好心情会陪伴着这个小孩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到她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临下课的时候,由于所剩时间不多,教师对一个回答正确的学生说:“一会儿下课的时候教师送个笑脸给你。”学生回答:“谢谢教师!”引来了听课教师会心一笑。学生感恩的心情自然流露,对教师来说,一句“谢谢”也许是最温暖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面对全体学生,造成一些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比如一开始的“对口令”,练习的面可以再广一些,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不比如,让学生说“怎样算出8的?”也没有先让学生思考,只是面对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造成其他学生不认真听讲。如果换个方式,在提问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且请其他学生当评委,让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提问更有效。

  二、在让学生总结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当的说法没有及时纠正。比如在5+3=8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8的分解算出来的。这种说法不妥,加法运算的依据应该是8的组成,也就是6和2组成8,而8的减法依据就是8的分解。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只要求学生说出用什么?学生也只说用“8的组成”,而没有接着说什么和什么组成几。这样是有所欠缺的。

  三、对于课堂练习“做一做”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除了让学生回答一个得数外,没有再让几个学生回答,也没有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总结这道题的特点,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8

  听了陈爱梅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课教师先出示卡片,请学生口算来复习。答对可获得一张《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贴画,可随意挑选,老师通过学生喜欢贴画的心理,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在口算中没有得到贴画的学生有些失望,紧接着老师说:“今天学习新知识时,大家表现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贴画”,老师特别强调学生可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贴画,激化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新授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很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试听的美的感受,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9加几时采用小组合作、鼓励引导学生多种算法,如9﹢5可以数一数;可以画一画;还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用9先加1再加4可以(凑十法)。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它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计算本身,也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只要学生愿意互相交流,老师就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交流结束时,同桌之间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互说。教学中,老师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复习巩固中采用小兔找家的游戏,每位学生都拿到了写有算式的卡片,在教室的四面墙上,贴上6幅小兔的房子的画,在老师的口令下,唱着儿歌去找自己的家。这时老师适时地提醒小兔们拐弯时要小心,靠右行、保安全。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找到家时,还要请兔妈妈查一查有没有走错路的小兔。假如还有没找到家的小兔,请大家帮助它。在小兔找家的游戏中,教育了学生在有困难时要互相帮助、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玩中学,学得开心。游戏和数学作为两项人类活动具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游戏一直伴随数学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它还对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教学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在整节课中,学生有动、有静;有学、有乐,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是总是扶着学生走。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9

  今天上午听了朱丽娜老师执教的《十几减9》,“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O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朱老师设计的猜灯谜活动是学生刚刚经历过的,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算式,朱老师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体现了课标精神。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归纳如下:

  1、通过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猜灯谜的活动引出十几减9的算式,这一情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很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已设问,提出“还剩多少个条灯谜?”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出现多种不同算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在学生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优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

  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主导地位摆在首位。

  另外对本课这些地方有些建议:

  1、对破十法的探究是不是应该让全班学生摆小棒,13根就是1捆3根,拿走9根,怎么拿?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可以把1捆打开从13根里拿走9根,也可以从1捆里拿走9根,剩下1根加3根是4根。低年级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是在具体事物、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的,所以我们觉得在教学13—9时让学生亲自摆小棒是不是好一些?

  2、教师在让学生总结算式的共同点后,应该进一步让学生寻找结果和被减数的规律,十几减九的结果等于被减数的个位加1,如12—9=3,3等于2加1,15—9=6,6等于5加1……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破十法。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0

  姚老师执教的《十几减9》一课,我有几点感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使用学生喜欢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谈话等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细节来鼓励;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熟练计算、准确表达、灵活运用的能力。

  首先利用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9加几口算,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猜课题、指出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小猴卖桃,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顺利的引入新课。

  然后,运用语言激发(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想让大家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好的办法教大家计算13—9),同时,提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榜样作用和学生细节进步的评价。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中,进行独立思考,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先同桌互相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掰手指数数、做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比一比,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用?和同桌说一说”给学生以优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课堂中,基于学生课前已经会简单的十几减9了,所以教学重点就不是单纯是满足让学生会算,而是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好的方法计算,以拓展思路。因此,应该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想的培养。优化思想和规律的归结,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掌握。可是,课堂上的多种算法,也给个别孩子的思维带来了混淆,这孩子依然选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我想,练习是好方法熟练的基础,应该让学生练习,多加巩固提高计算能力。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1

  本课由两组四字词语组成。一组反映的是古代神话,另一组是现代科技。通过鲜明的对比,既让我们惊叹神话传说的神奇,又让我们感叹科学成就的伟大。这八个词语,既让学生识字,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我以为老师会把两组词语分组对比教学,可庄老师却另辟蹊径,第一课时注重了古代神话故事大意的讲解和对于生字的认知与书写。

  庄老师在研读教材后制定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认识生字,能够书写射、填、奔、补四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奔的用法,正确朗读四字词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蜗补天”的故事大意。她在课堂上也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

  她在教学时,首先通过配乐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并说出故事的名称,这样创设有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低端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研读词语后,教师出示长句练习,使学生学会由词到句的扩说,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一句话可以有若干词语成分构成,也为后面自己讲诉一段话打下了基础,使课堂更具严谨性,能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庄老师的教学慢慢演变由句成段,自己示范讲故事后羿射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结果……把一个成语用自己的话表述,接着由学生合作讲述故事。教师在给学生起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个人认为,庄老师这节课上的随文识字,学字,非常精彩。老师课堂上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随文识字落实到实处,除了传统的识字方法外,庄老师还运用了字理、图片识字的方法,在“卫”字的教学中,出示了古代的甲骨文,让学生观看,形象地牢记了“卫”的意思,对学生扩词有了很大的帮助。教习“射“字时,从小篆出示理解汉字的演变,并通过动作理解词语的意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教习生字”填“后,教师还创造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训练填空,使生字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教学环节紧凑,从词——句——文——字,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的评价和表扬不仅到位犀利,还不时给教学带来欢笑,教师善于应变,有智慧的教学,使课堂变得“活“了起来。

  一堂课上正如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于庄老师的课堂,我也有点小小的思考,如课堂情境入,学生能够讲诉故事的名称,教师也总结了这些故事都是神话故事,这里可跟课后练习相结合,把是,也是句式相结合,这样既能巩固神话故事,也能做到一定的句式练习。教师让学生讲诉故事时,对于“精卫填海“,学生可能接触不多,教师可把这个当作试讲,减轻学生的难度。这篇四字词语朗读上也比较有韵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就是说,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课堂中对于朗读也应有所训练。这堂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花在随文识字上,学生的书写时间过少,学生写完了,教师对学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尺度。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2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3

  许老师的《8加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许多新理念,设计合理、新鲜。具体地说许老师的这节课重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微课进入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利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许老师引入9加几的微课教学,利用微课教学的声音、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掌握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凑十法自学8加几的计算过程,教学效果非常好。

  2、器重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倡导的新理念。《8加几》一课的教学中,许老师在小组内让同窗交换,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获得丰盛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泼活泼的,提出了多种8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摸索、合作交换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发明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盘算过程,内化为盘算方法,控制“凑十法”的盘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许老师在课始通过各学生一起唱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主题图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全部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摸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许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自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关注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教学之心得,广交天下朋友!让我们相会在这块土壤上,为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畅谈我们的思想吧!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4

  听了张老师上的《8的乘法口诀》,高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那从容的教态,学生在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自主地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先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发现乘数是八的式子,自由的说出8的乘法口诀,但在各个环节的实施时总觉得好象蜻蜓点水却溅不起生成的浪花。建议: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

  张老师从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了学生及听课的各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的设置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一是在新授部分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学生在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自主地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学生汇报交流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了乘法口诀,而且对于口诀的意义也能表述清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是张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张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

  新课完成后,张老师设计了许多习题,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出心裁,很好的对本课内容作出巩固。

  本节课我的课堂特色如下:

  一、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品味成功。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

  一节课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中的纰漏:

  1、学案对于识记口诀设计得不够好,识记口诀有困难,有待改进。

  2、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放开。

  《8、9的分与合》评课稿 篇15

  1、注重知识的迁移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锻炼身体跑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8凑2,7凑3等,然后借助已有经验,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 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2、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设计的一些环节,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如在复习时 “小火车跑的快”,在新课开始创设了我们每天锻炼身体跑操的情境;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比比谁最快”的情境,这些情境的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爱表现、求胜的心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3、注重口头表达的训练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说8、7、6加几的算法,凑十的过程。回答的形式有个体、集体、同桌,从孩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师训练的好,真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

  4、注重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在关键处如,教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并没有直接结束,而是让学生想想还可以怎么编题,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也为后面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这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就有了两种方法。在师生相互交流中,学生体验了算法多样化。

  建议:

  1、复习中的9加几可以交换一下加数的位置,让学生算。

  2、8、7加几的算法可以借助9加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或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教师加以引导。

  3、两种思路解完题之后,加上一个小结,这样学生更能体会算法多样化。

【《8、9的分与合》评课稿】相关文章:

《10的分与合》评课稿09-12

10的分与合评课稿11-02

《分苹果》评课稿11-11

《8、9的认识》评课稿07-19

分一分评课稿03-24

分一分评课稿01-25

秦岭分南北评课稿01-02

分苹果数学评课稿11-20

《分苹果》的评课稿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