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时间:2022-09-20 14:50:32 方案 我要投稿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范文(通用7篇)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活动方案制定工作,活动方案其实就是针对活动相关的因素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活动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范文(通用7篇)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倚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方法:

  情境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探索实践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 5 4 32│ 1─ ‖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在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在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下面我们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那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而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们小时候,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哄着你们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三、新课学习(展示歌曲)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勃拉姆斯及德国三B

  【设计意图:了解与歌曲有关的更多知识。】

  3、师播放歌曲《摇篮曲》,让学生轻声哼唱《摇篮曲》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欣赏,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母爱情感。】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学唱歌谱与歌词

  随琴模唱歌曲旋律

  (1)采用随琴模唱法视谱,掌握歌曲旋律。

  (2)教师呈现乐谱,学生思考:歌曲有几个乐句?应该在哪换气?

  引导学生标出换气口,引导学生在唱谱时注意吸气和换气。

  (3)强调在八度大跳处,找发声练习中的感觉用气息支持声音。

  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2)在演唱中注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

  【设计意图:初步唱会歌曲,注意演唱的呼吸,把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爱,演唱时要将歌曲中母亲慈爱、安祥的形象用歌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大家解决下列问题;

  (1)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2)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3)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4)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

  四、创作与表演

  1、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可利用教室内资源自编自导进行演唱排练,教师负责音响播放及侧面观察、引导。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式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进一步强化演唱及表演技能。】

  2、分组汇报演出,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现能力,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五、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舒伯特《摇篮曲》

  师播放舒伯特《摇篮曲》,学生随着歌曲一起唱。

  2、东北民歌《摇篮曲》

  师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老师随着歌曲一起唱。

  讨论:比较二首歌曲的异同。

  师:不同是前者直接抒发感情,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感情。

  相同是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摇摆的节奏。

  总结: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安宁、亲切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

  【设计意图:感受音乐的多元化,让学生感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同一音乐体裁的歌颂。】

  六、课堂小结

  1、师:通过你们的演唱和表演,让我感觉到你们与妈妈的爱是那么深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很多很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歌曲,想一想妈妈平时为我们不停的操劳,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句心里话。

  3、师: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中再一次唱好这首《摇篮曲》吧。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2

  一、主题:

  歌曲《春晓》

  二、学习目标:

  1.语文学科:鉴赏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能用恰当的声音朗诵古诗。

  2.音乐学科:运用柯尔文手势语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体验两声部合唱的乐趣。

  3.美术学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景色,并画出来。

  三.学习对象:

  xx级艺术专业学生

  四.活动流程

  同学们,说到春天,你能想到什么呢?各种景色、诗歌。提到诗歌我们一定都能想到《春晓》这首诗吧?

  1.鉴赏古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词,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之手。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导入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插入图片和音频为学生创设春天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用传统语文课的古诗朗诵的形式,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情绪情感。

  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两种情感?

  制作图谱: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符合自己心中春天的画面,将讨论的结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节奏处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某某/知/多少。

  嗓音处理:前两句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表现见到春天的喜人景象;后两句可重读“落”字,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

  表情朗诵:结合自制图谱,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感知旋律:学生双手打开,按四拍子韵律左右摇摆,两个八拍后,播放歌曲《春晓》主旋律为其伴奏。

  3.哼唱旋律:教师采用逐句弹唱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句哼唱,体态保持前面的状态。

  4.辅以手势:使用柯尔文音高手势语,逐句哼唱。

  5.学唱歌曲:学习用适中的力度、速度,连贯、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唱前两句,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有弹性、更短促的声音演唱后两句。注意装饰音和休止符的唱法。

  6、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两个声部卡农式轮唱。

  五.学习资源:

  手机、电脑,鸿合白板

  六.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利用互联网查找,通过制作图谱等方式进行展示交流。

  七.学习评价:

  本活动是一个“本土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旨在感受中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美术的结合,并能用恰当的嗓音朗诵古诗、演唱歌曲。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有条理的分享探究成果,到达了预定学习目标。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3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大概”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美术教学目标】

  1、会依据课文语句描述,准确画出主人公的活动路线。

  2、绘制科学调查《蜜蜂认得回家路》手抄报。

  【科学教学目标】

  查找出蜜蜂真正能够认得回家路线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我们同学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知道小动物其他本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

  【语文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的世界,探究一下蜜蜂的奥秘。

  1、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课前交流时,所说的关于蜜蜂的情况,大都通过阅读得到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亲手做的,亲身经历的一次真实的试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生字表,纠正错误

  3、教学生字词

  第一组:闷了好久、几乎、尽管(多音字,重点点拨“尽”的读音)

  第二组:推测、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出词语的温度)

  第三组:大概、减少、阻力(由词到句)——

  (1)对比读,理解“大概”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课件隐去“大概”)

  (2)学法渗透:瞧,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却能向我们传达那么多的信息,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神奇呀!

  (3)教写“概”

  同学们再看这个词,“概”字还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呢!仔细看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生练写

  4、轮读课文,理清脉络

  下面我找几位同学来轮读课文,谁愿意站起来读书?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咱们边听他们读得对不对,边开动脑筋想一想,尽量弄明白每个部分大概的意思?

  第1段——

  (1)这一段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生接:原因,也就是说试验的目的(CAI:目的)

  (2)谁来说说,作者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听说”,(CAI:“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听谁说过,也不管“听说”过多少次,法布尔一定亲自来证明,多认真啊!

  第2、3、4、5段:个别读(随机正音,评价语过渡)

  第6段:齐读

  (1)刚才我们齐读的这一段又是在说什么的?(CAI:结论)

  (2)目的有了,结论出来了,那刚才中间的几位同学读的部分就是整个试验的——过程(CAI:过程)

  【学法渗透:这么长的课文,我们边听、边想,就初步弄懂了每一个部分的意思,让这篇课文的内容变得这么清晰。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三、朗读感悟,明确试验过程

  1、教学第二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CAI: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隐去CAI内容,试着积累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2、教学第三段

  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是啊,(引读:“在回家的路上”)——生接读第一句“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评价:我听出来了,你有些担心小蜜蜂,谁能读得更担心一些?

  听得出,你真是一个又同情心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

  (3)生齐读。

  (4)教写“推测”

  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推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5)“推测、猜测”换词比较

  A、在这句话中,“推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猜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是有依据的想象。猜测:完全凭自己的想像估计。)

  B、用哪个更好一些?

  瞧,法布尔做事严谨,用词也十分准确。

  C、请联系上文,找一找作者推测的依据。

  D、法布尔的推测跟结果一样吗?请联系下文看一看。

  ——同学们,“推测”这个词就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才能真正读懂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的小女儿呢?我找人来读一读后面的部分。(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回扣第一段,体会试验的意义

  1、同学们,仅仅只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吗?学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2、创设情境读

  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法布尔从试验中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积累好词佳句

  课后习题第三题,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写到自己的本子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自然界还有许多奥秘,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你们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由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发奋读书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开文迪许“怪”在哪些方面和为什么作者又说他“并不怪”。

  教学难点:知道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4课《科学怪人》(齐读课题),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 我们还留下了什么问题要在这一课解决的?(为什么课文开始说开文迪许很怪,后来又说他并不怪呢?)

  过渡:对,这一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释疑解惑

  (一) 学习1—6自然段

  1、 自渎课文要求:自渎1—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开文迪许怪在哪些地方?你对他哪方面的怪事感兴趣,就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怪?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2、 学生自渎思考

  3、 学生讨论交流“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理解到以下几点:

  (1) “怪”表现在四个方面: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学生回答,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上的板书)。

  (2) 写他“衣着不考究”的这一自然段中,重点理解“考究”“一般”“过时”,请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英国的绅士的衣着,进行比较,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3) 写他“布置特别”,这一自然段,A、让学生比较句子: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上面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B、开文迪许家里变成什么样了?

  (4) 写他“爱惜图书”这一自然段中,出示句子“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联系自己在家里看书的情况来理解。

  (5) 写“珍惜时间”这一自然段中,抓住“慕名、打扰、思索、迫不得已”等词语来体会“怪”。

  (6) 以上每一自然段,学生交流到那里,就相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

  (7) 读第1和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两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前面是总起,后面是总结)

  4、 你对哪方面的“怪”感兴趣?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他这么“怪”的原因,把理由说透、说充分,然后推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个组的代表上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1)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每组推代表汇报,大致理解以下几点:

  A、 衣着不考究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了,没有时间去讲究穿着;

  B、 布置特别说明他把家也变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了,科学研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C、 珍爱图书说明书对他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书有一定的摆放顺序,便于自己查找,节省时间。

  D、 珍惜时间一部分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说他对客人没礼貌等,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专著于科学研究,时间紧等方面来思考。

  (3) 教师小结:开文迪许之所以有许多怪事,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用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显示课件板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二)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要求:读后用“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是因为……”说说理由

  2、 读后学生互相练说

  3、 全体交流,基本说到他把时间话化在“做实验”“写著作”“查资料”等方面即可

  4、 指导朗读。

  三、 齐读全文

  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四、 作业: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写下来,下一课交流。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7

  教学内容:

  1、歌曲“上学歌”学唱;

  2、综合训练

  3、欣赏:快乐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熟悉同学情况,建立课堂常规。

  2、通过学唱《上学歌》和欣赏《快乐的一天》,培养同学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3、指导同学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示《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示出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示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培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世界学习音乐)

  1、老师先讲今后上音乐课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不要乱动,背要挺直,有利于正确的发声。书放在乐椅的扶手上,今后带一只笔一块橡皮,不要在带其他东西。要保护音乐书这个朋友。再请同学自身说一说今后应怎样表示。(调动积极性,自身感受到应遵守的纪律和要求)

  2、发声动作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全体起立,跟老师找到双手放的位置,放的方式,再跟老师体会吸气和呼气的变化,引导同学自身找到腹部变化的规律。

  跟教师练唱小乐段,感受正确发声方法的运用。

  (第12页发声练习曲,谱例略)

  3、进教室的要求: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自编动作边做边走到自身的位置。

  听音乐练习

  将同学带到教室外练习,看谁做的好。

  二、新授

  1、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你都经历了那些事。”

  “好,接着,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一天”,看是不是你做的事情。”

  2、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

  请生说一说这一段听过后有何感受

  看图,这一段表示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请生根据音乐表示的内容,边听边用动作表示。

  “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

  3、直接听第二段,请生边听边做动作表示。

  “那么在上学途中,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4、学唱《上学歌》

  ① 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跟琴用“Lu”模唱歌曲。

  ② 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③ 跟琴唱歌词,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④ 歌曲处置:

  中速、充溢朝气地演唱。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 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 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 情绪丰满、富有激情、

  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坚实有力,表示出决心

  注意以上几点,教师范唱后,同学练唱。

  ⑤ 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舞蹈,

  边唱边跳,看谁扮演的好。

  5、分别听“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

  并请生边听边根据乐曲情绪、表示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听后,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段的情绪是怎样。

  6、完整复听乐曲,并做动作。演奏到“上学歌”处齐唱,做动作。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上学歌”,也欣赏了“快乐的一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好好学习;长大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等)

  希望同学们今后向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快乐乐。

【学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跨学科活动方案(精选12篇)06-27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1-09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06-20

学校中学课外实践活动方案12-22

学校暑期实践活动方案范文07-21

跨学科学习活动方案范文(通用6篇)09-20

小学美术跨学科设计活动方案范文(精选6篇)09-20

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策划方案07-05

认识我们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