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读后感

时间:2022-06-27 11:18: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冷山读后感(精选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冷山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冷山读后感(精选9篇)

  冷山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美国小说——《冷山》,《冷山》是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根据家族中流传的真实故事,历时七年撰写的一本文学经典,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有人说它是美国南北战争版的《奥德赛》,也有人说它是与《飘》比肩的文学经典。

  《冷山》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因为战争的到来而被迫分离的一对爱侣,男主人公英曼是一名南方军中的普通士兵,在战争末期,在战场上因受伤几近死亡,当他在战场上经历了好友的阵亡,见识到战争中哀鸿遍野的残酷场面,伤痕累累的他最终选择以一个逃兵的身份,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归家乡冷山,寻找女主人公艾达的路程。毫无疑问,这条归家之路是艰辛负重的,英曼不仅要躲避搜捕他的民兵,还要面对许多直击人心的考验,一路上的挫折与诱惑,都无时不刻在对英曼叫嚣着路程的艰难和归家的无望。而小说的另一条主线,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艾达,被战乱留下,独自身处冷山间一处庄园,在经历与爱人别离,家人离开后,被迫学会直面生存所需的技能,学会如何与粗粝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并与山区女孩露比在战乱期间的冷山相互取暖,一面等待着爱人的归来,一面艰难而快乐的生活着的故事。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好的战争片是让人畏惧战争的。在那个时代,一群人的遇害是一个数字。它是我们的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战马空鞍归故营的悲戚,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而在《冷山》中,它是思念着爱人的士兵在战场上努力生存的挣扎;是被战争被迫分离的,留在家乡的老弱、妇孺们的艰难生活与期盼亲人归来的希冀。每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细节描写,无不将战争下的伤痛赤裸裸的展露在我们面前。战争中的流浪与乡愁,孤独与依存,生活与生死,都在作者的细节描写中,淋漓尽致的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悲悯。整本书都带有弗雷泽式特有的温柔,无论是对人或者景的描写,都是纯粹、干净的。然而这个温柔却也像刀子一样在字里行间落到读者心上。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爱都是乱世中最大的救赎。它是英曼归家路上的陪伴,是艾达艰难生存的支撑。它是困难中让人挣扎的力量,也是黑暗中信仰的光芒。在小说中的战争时代也好,还是对与疫情抗争的当下。世间的大爱与心中的小爱都是冲破迷雾,照亮前方的光明,不论时代经历怎样的黑暗,最终都会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痛苦终究会消失的,因为在我们心中,痛苦不会像幸福一样长久驻留。

  冷山读后感 篇2

  战争中,故乡这个代名词给人的意义显得尤其重大,同样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代发生的故事,和《飘》带着相似的东西,亲情,故乡情与爱情,战争与杀戮。只是这个故事,视角更关注于战争背景下两个主人公在爱情支撑下的生存与归属。

  可能表达不够确切,太过生硬肤浅。所以,还是从故事叙述开始,时代背景总能给故事何时自然的开展,在名为冷山的地方相遇,貌美多才的她遇上身为木工的他,莫名的相爱让人习惯,毕竟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我的理解尚不能跨越的,东方的爱情开始讲究酝酿,由浅逐深,而开放的西方在爱情观面前,似乎更为任性冲动,一眼一生。

  从小接受父亲文艺培养的大小姐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个木工。时代的差异,是我们也许没能一下弄得他们男人们对战争的渴望,我们的思维更接近当时的女人,讨厌战争,在他们的狂呼里,默默无语,惴惴不安。也许这一切,都只是我从始至终只能站着女性的视角看待战争吧。但是他们男人也许就是对战争有着某种狂热分子,时代不同的今天,我也曾听闻这种狂热,骨血里的英雄情节作祟吧。但是,事实总会证明女性天然成熟的第六感,胜负战争带来的总会是杀戮与贫苦,非正义的战争是这样,正义亦是。允许我如此肤浅的贬低了正义之战,但有谁又能否认呢,多与少,杀戮不可不免。

  继续故事,战争爆发了,男人离开故乡,上了战场,离别前的吻,温暖了一路的相思。就像那个男人回来时所说的,那个吻,我一路都在回味。带着女人送到一本书和一张照片,他上路了。命运在战争中几经辗转,他总会得到眷顾,存活下来。只是,那一次,他重伤卧床,听着人念着她远方的来信,若你在打战,停下来。若你在行路,停下来。回来,回到我身边,我需要你。原话在寂寞的女声中显得格外动人。经历持久战争的他,选择做一个逃兵,他踏上了归途,路途颠沛流离,目睹残忍杀戮,心善的他后来用着无奈的口吻无声的控诉战争对他美好性灵的破坏,但他依旧是善良的,我们都明白。女人在经历父亲的死亡后,饱经饥饿与贫穷。战争的时代,失去庇佑,钢琴曲解决温饱,小说也是。幸而,一个几经苦难洗礼的悲情女孩,来到她的荒芜的家门前,粗俗的她实用性强大,也是在她的带领下,她们两个女子,在战争中能够不忧温饱。在回冷山的途中,男人经历各样的人性,老妇相助,善良年轻寡妇的悲与恨,破戒的牧师,种种。最后,他们在雪地里相遇,女人狂喜,和另外那个女人分享喜悦,你知道吗,我在井中看到他倒在我面前,但是现实是他站在我的面前,哦,没有比这还令人兴奋的事了。我做好绝望的准备,但结果意外。他们在雪地里结婚,女人说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说三句我爱你就结婚的仪式,男人微笑这说完三句,帅气绅士。别以为这样是结局,太乐观了。

  结局男人还是死了,看着他对面的恶敌倒下,我以为他安然无事,为他精准快速的枪击叹服,但是恋人的感应在此刻显得尤为神奇,她听见枪声,凄惨的悲鸣,拼命的跑向他。这一次,景象如她在井里看到的,他倒在她的面前,雪地里她趴在他的尸体上绝望的哭泣。我始终不敢相信这个男人竟会这样死去。甚至在片尾最后一秒,我都在寻找活着的奇迹,很不幸,没有。在雪地里的一夜,他为她留下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她也终于学会在伤痛中微笑,她说,这样就感觉他从未回来,我依旧在等待这归途的他。这样的她,或许也是幸福的,毕竟战争让人们学会习惯,学会适应。

  Cold mountain,冷山。故乡,爱情,在战争中显得弥足珍贵,愿和平长存,愿一切美好的事物长寿不休,我们也终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冷山读后感 篇3

  昨晚漫无目的地按着遥控器,突然一个充满着怀旧色调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是一部叫《冷山》的电影=。以前听说这是一部可与《泰坦尼克号》相庇美的片子。当时,听到这样的评论,我只是轻轻一笑,泰剧给我们带来的无论是剧情还是情感上的冲击,直到现在还有人念念不忘,YOU JUMP ,I JUMP!还有什么样的爱情誓言能比这句话更容易蛊惑人心? 结果,看《冷山》时不觉中我就已经泪流满面,直到影片结束时,我心里澎湃的感情仍是久久也不能平静。 电影开头的前十分钟内点亮天空的战火几乎让我以为这只是部描述南北战争片子而盟发了离开的念头。而就在烽火即将燃尽一切的时候,美国南北战争末期受伤的士兵英曼出于对恋人的思恋,不远万里踏上归家的旅程;艾达经历了丧父之痛,饱偿孤独与艰辛,也是依靠对恋人的思恋,不断地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着……那座在一部小说中偶然提及、巍峨兀立的冷山,是他们整个思绪中唯一的思想联系,唯一的情感寄托,唯一的心灵慰籍。 从路上为了衣食出卖因曼的普通南方老百姓,到对于孩子的生命非常残忍的北军士兵,还有遭遇北军时先向因曼等南方逃兵射击的南军。南北方的士兵在战场泥泞中的翻滚厮杀,到最后一刻血肉相见时已经丢失的最初的战斗目标,人的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丑恶的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在战争当中,而这时唯有超越性的爱是治愈一切人性恶和伤痛的良药,这才是电影体现的最终意图。那些在镜头下慢慢展露的爱,使得我们对于暴力和残忍的透视一直和强烈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使我最终一点点被感动,直至泪流满面。看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就一直不会丢失希望;这希望籍由人群之间的爱,好象那不歇止的宁静透明的水流,缓慢但坚韧的在乱世中流过。 艾达贯穿电影始终的画外音,在妮可纤细的嗓音下,是乱世当中最坚韧的穿越人心的细细风筝线,她在三年间写下的103封书信当中很多时候脆弱而深情的心声,一直是牵引他回到家乡的信念。对于经常不看电影的我来讲,关注不到战争背后备受凄苦的人民,也了解不到影片所赋予的沉重背景。我只是单纯的`被两个人的爱情感动,他们的爱情几乎没有强烈的身体语言,只是通过眼神的彼此渴慕,甚至显得窘迫的肢体细微动作来体现那种深沉的依恋,即使结尾处的重会也捕捉了人物最微妙的心态。而他们彼此的思念,导演仅仅通过艾达的画外音和反复出现的艾达和因曼各自珍藏在身边的对方的照片,不露痕迹地展示:那两张几乎一样色彩和光线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乐的脸,似乎反衬出爱情的美丽和无法规避的战争的忧患。 我记不住导演的名字,可是我却一直记得,记得爱情在心里留下的余音,它让我相信:我们,还可以相信爱,我也依然满怀信心的等待着属于我的爱情。

  冷山读后感 篇4

  窗外的雨一连下了数日,却仍然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好像存心要给这个早春定个忧伤的基调一般。我偶然的调到CCTV6,看到了这部美国电影《冷山》。由于偶然,所以并没有看到开头,但令我欣慰的是我一直看到了结尾。

  最初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是女主角的漂亮和男主角的帅气。而看好之后的感触之深,却是远远超脱了表象所能带给我的视听享受的。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尽管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战争场面。这也许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吧!正是这种残酷,让我对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更加坚定的答案。也正是这种残酷,让我对广义上的“和平”与“和谐”有了更多的期许。痛定思痛。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感恩、多一份知足、多一份克制、多一份良善。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在充满矛盾的社会当中,人们的生活是艰难的。但面对艰难,一定要有信念,坚定的信念。体现在影片中的就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喜欢的男主人公的思念和等待。尽管战争仍在继续、尽管每天都有阵亡的消息传来。但她坚信她的“一见钟情”的那个他一定会回来。她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她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她坚持给他写信,她坚信她在井中用镜子看到的他并不只是一个“灵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念和信心,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心中那个自由而浪漫的“诗意的世界”。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女人的刚强和柔弱。她的103封信中的一封,被在战火中重伤的男主人公读到之后就有了坚强的求生欲望,挣脱了死神的魔爪。女人力量之强大可见一斑。而她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情况下独自生活,孤苦无依时被一只大公鸡啄伤,让人怜惜。这又体现出现实世界里女人天性里柔弱的一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大学一年级时,我写的一首诗《假如我不曾有过这个情人》里的女主人公。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有的责任。对于男人而言,在我看来,责任感才是最重要的。当男主人公为了爱人而当“逃兵”面临着南方军的追杀、为了保护爱人挺身而出,与残忍的“保安队”火拼并最终中枪身亡。那一刹那,我想这部《冷山》所带给我们的繁如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辛、爱情的珍贵。这林林总总的意义都得到了最集中的升华。

  最后的结尾是温馨的,尽管也有些许哀愁萦绕。但几个受到战争破坏的幸存者,却一起开心的坐在女主人公的农场里边聊边唱的共进晚餐,享受着冷山的世外田园美景。这个团圆和谐的场面再加上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那份深情的追忆,我想应该也就是我们常说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冷山读后感 篇5

  爱情,多么美好的字眼。一生中,有了爱情的照拂,人生自会流光溢彩。是喜剧,皆大欢喜,但若是悲剧,至少铭记一生。

  电影中,生活中,人心中,只有爱情才能永恒。

  冷山镇,一个偏僻的乡村,生活着一群纯朴善良的人。艾达随他父亲,从满是奴隶与鲜花的庄园里搬来这里,过起了平和的避世生活。英曼,一个帅气的小伙,只第一眼,就爱上了她。而她似乎也动了心。

  那是爱情的初萌。一瞬间就击倒了两个人。然而世道变了,南北朝战争激烈冲突,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由,每个南方人都热血沸腾,英曼毅然地加入军队,为了胜利,英勇雄壮。他不想窝在小镇里,整日唱诗,心爱的姑娘也不能令他放弃男人天生的使命。

  战争让两个相爱的人,天各一方。英曼在战场上,命悬一线,艾达在冷山镇,学着生存。没人能对这份心底喷发出来的爱情而做出承诺,但最终两个人都在内心坚守着,渴望在颓败动荡的日子里,看到对方,哪怕只有仅仅的数日。

  英曼做了逃兵,跋涉千里,牵系他的,是冷山,更是冷山镇里他深爱着的艾达;艾达与农家女孩Ruby成为朋友,学会了如何面对残酷的生活,即使不在战场上,也一样会看到血腥,到处是地痞侵害的流民。她们开始变得坚强,勇敢。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把一对恋人放诸在时代大背景下,欲爱不能,却彼此艰难地守着内心,执着的存留着希望,因而,最终一天的相守也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全篇剧情看似冗长,却是他精心帷幄的厚重之笔,像是战争场面,全部是拍摄出来的,舍弃了高超的电影特效,更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还有英曼在漫长的回归路途中,走了大半年,遭遇了种种困苦,更反衬出爱情的高贵与虔诚。

  在我看这部片子时,很不幸,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于3月18日突然病逝,享年54岁。生于英国的他,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深的编剧才华,让他一生只拍了六部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冷山》仍是他抒情、浪漫题材的最好体现。

  很惋惜他的早逝,在领略到他的艺术魅力后,再也没有机会走近他的内心。冷山,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它在电影中,升华成一个精神图腾,是恋人心中无法磨灭的信仰所在。难怪《冷山》另有一个音译名字:乱世情天。

  第一遍看这个片子时,我只当它是一个爱情电影,再看第二遍,发现这个大主题下有着许多真实的生活,细腻的剧情下,有着人性的善良与真情,更有罪恶与丑陋。动荡的年代里,ruby的父亲变回善良,并真心爱着她们,艾达与ruby收留着被残害的邻居与流浪乐手,在痛苦煎熬中找寻短暂的快乐。英曼几次化险为夷,被好心人所救,坎坷中,总留有希望。

  爱情是他们心中的内驱力,但终年的战争也让他们分外的向往当初平静的生活。弥足珍贵的记忆,也会让人抱着不肯放。悲剧似乎是全剧的一个基调,但人们没有放弃,导演似乎是想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告诉世人,乐观向上,坚守,勇敢面对,生活总会掌握在自己手里,重新过上快乐而自足的生活。过去的,就让它永远过去,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美好日子终会到来。

  片中最后,艾达与英曼的孩子已然健康成长,艾达白皙的脸上有了红润之色,她常常望向冷山,感觉到英曼从未离开。是爱让他们快乐自足的生活。ruby也有了baby,望向情人的眼神也是一样的甜蜜多情,如今的一大家子,是真的相亲相爱。

  冷山读后感 篇6

  周六夜,独自一人,看《冷山》,感慨不已,为男女的等待,为爱情的力量,为战争的残酷,为人性的美与恶。

  妮可饰演的艾达清纯脱俗,大家闺秀的羞涩矜持以及对爱欲罢不能的矛盾恰到好处。裘德洛饰演的伊蒙英俊内敛,执着善良,给人一种力量。故事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发生前,艾达与伊蒙在不多的接触中,互生好感。优美的风景加上俊美的男女加上纯洁的爱情,如果仅此而已,那该多美多平淡。但是,战争来了。伊蒙像所有冷山地区的小伙子一样,对战争,对战场充满好奇,向往。热血冲昏理智,他几乎毫无顾忌的奔赴战场,只有艾达让他心生牵念。但就像他的同伴在他与艾达神情相吻时催促他:“快点,一个月就能回来”他当时肯定也是这样简单的理解战争的。艾达的担忧似乎要重一些,对战争,她有着天生的悲观预见。果然,战争的残酷超出了伊蒙的想象。生命在战争中如烈日下的飞雪,不堪一击。让人感受不到一丝力量。所有战争的伟大意义在这样的牺牲面前都值得怀疑。伊蒙出生入死,几次都面对死亡的威胁。保佑他和给予他力量的就是艾达寄给他三封信。这信传递的爱让他不甘心就这样变为炮灰。于是,在伤并未痊愈的时刻,他做了一名逃兵,踏上了茫茫回家路。因为那里有他深爱的人。

  艾达在伊蒙参军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先是父亲去世,生活无着落。猥琐的保安队长还不停纠缠她。好在在她最危难的时刻,一个爽朗善良能干的乡村女孩来到了她的身边。她们相依为命,艾达也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坚强。只是她对伊蒙爱,既深刻又无望。伊蒙的归途充满艰险,几次都与死亡擦肩而过。对艾达的爱终于让他回到了她的身边。两人想见的那一刻,既让人心动又让人心痛。相识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已将言语石化了。如果故事至此,我们会有公主与王子从此幸福相守的轻松。可是,故事没有结束,伊蒙最后还是死在了艾达的怀里,死在了艾达的痛嚎中,为了救艾达,救很多善良的人。

  故事的最后是艾达与女儿还有朋友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只是这种幸福有一中忧伤。伊蒙在与艾达见面后,说起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因为已见惯杀戮,但是,善良还是存贮他身,因为他有爱。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伊蒙回家的途中暴露无遗。军人,无论南方北方,都是毫无人性,只有杀戮,而普通百姓的人性之美也愈显可贵。森林中的老妇人,年轻的寡妇,艾达的邻居,都是那么善良。让人心生温暖。还有好些想法,不知该如何表达。熬夜看这样的电影,值得。因为,这份感动让人念念不忘。 不要战争。

  冷山读后感 篇7

  “人问寒山路,寒山路不通。”当寒山子的诗句出现在卷首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知道这本书要描写的将是什么,可是当进入到故事之后,才发现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只是故事里的现实远比想象更加丰满。

  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对冷山下的情侣,在战争中各自挣扎求生,相互寻找的过程。采用1Q84那样的双线并进的写作手法,分别从男主和女主的角度,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展开一幅战火之中的世界画卷,前线是人间炼狱般残忍绝望,后方是末世一样的颓败哀伤,我们的男女主人公就在这样的世界里,在地狱与末世之间,用心底那些残留的温情和希望苦苦的支撑着活下去。

  男主英曼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恋人的思念促使他最终在一次死里逃生之后做了逃兵,可是逃兵的命运却注定只有死路一条,英曼为了回家而踏上流浪之路,一路上的艰辛远比取经的唐僧更惊心动魄,他遇见了比坏人更没有道德底线的牧师,遇见了隐士般豁达睿智的牧羊婆婆,遇见了人品比住处更加歪斜的农民,遇见了悲痛之中依然挣扎着为他做上一顿饭的孤独老人,遇上了……太多太多的人和事,英曼几次死里逃生,却始终维持了一个绅士的道德觉悟,他对恶人的绝不姑息,对恩人的心存敬意,对弱者的同情帮助,都让我对英曼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英曼凭着心底那份信念执着的走到了最后,我多么希望他能够得到幸福啊!在故事的结尾我甚至痛恨作者那样的安排,可是对于结局就像对于命运一样,我和英曼同样无能为力。引用另一位读者的话:我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是为了找到你,可是却不能与你偕老……

  女主艾达是一位从不知谋生为何物的大小姐,在父亲死后,失去了庇护者又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终于在钢琴和面包之间懂得了取舍,学会了以自己的双手活下去,她的成长历程虽然没有英曼那样血雨腥风,也是充满了艰辛,艾达就像一位可爱的邻家女孩,在遭遇了变故之后,从茫然无措到坚毅勇敢,虽然经历了那么多改变,却依然不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她会在制作稻草人时给草人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裙子,只因为怜悯稻草人比自己更短暂的生命,她会在劳累了一天之后静静的坐下来借着夕阳读书……艾达是善良的,柔弱的,浪漫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坚强的,务实的。提到艾达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女伴鲁比,这是一位和艾达截然不同可以互补的女孩子,我个人非常喜欢鲁比,在最困苦的日子里两个女孩子相依为命的情景让人感动,鲁比是正能量的发源地,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大河,永远都充满了活力,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创造力,这种女人在生活中是不可缺的。

  冷山的作者是一位隐士,和寒山子一样,作品有大量的对隐居生活描写,有和我们梦想中一样的浪漫美丽的情景,也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简陋和贫瘠困苦。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又一次沉沦在了对隐士生活的憧憬之中,只是这次是因为了解更加热爱,因为懂得所以更加向往。

  冷山读后感 篇8

  “‘我不愿离开,是因为在等你回来’。信笺中的独白,演化成你最美的姿态。”

  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等待,却不知等待的是归来人还是只是一具亡魂。即便如此艾达依然痴痴地等待着,这样的情景似乎是《诗经》里面常常遇见的题材。在动荡的年代,艰苦的岁月里支撑艾达活下去的源泉既是对英曼忠贞不渝的爱恋。英曼也是,“当我把你拉向我的时候你的感觉。那个吻,每天出发的时候都回味一遍”。两人之间的爱恋是青涩的是属于那个情窦初开的年纪的,爱情开始的是那么简单和含蓄,也许只是两人回忆里那瞬间的场面:晚会门外短暂的交谈,英曼耕地时远远飘过的琴声,出征前仓促的吻别。正因如此这份爱情在以后漫长的守望和期盼中愈发的纯洁和高尚。如果真爱是漫长的等待,这让人容易想起安东尼-明格拉的另外一部作品《英伦情人》的结尾,不同的是前者的等待是将剧情推向高潮的情节化因素。而后者等待则是线索贯穿着全剧的始终。两部作品都是略带悲剧色彩,只因它没有满足我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冷山》的结尾依然给艾达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那即是孩子和土地。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土地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正如《乱世佳人》赫斯佳的父亲对赫斯佳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最亲的人也会离你而去,唯一值得你去珍惜和奉献的只有土地,因为那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正是影片结尾的寓意,也是赫斯佳没有因爱情的打击而失去对生活及重建家园的信心。电影中流露的“乡土情结”虽没有《乱世佳人》厚重,但依然渗透着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片中透露着强烈的反战思想和批判情绪,美好生活的打破,背井离乡的苦痛,亲人朋友的丧失,家园毁灭的无奈。一切的一切皆因战争而起,但影片没有过多的渲染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激烈。更多的是镜头下普普通通的人因受战争影响或被战争改变的人生的展现,正如影片开场所讲。故事以倒叙开始,以艾达、英曼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交叉叙述。时空的跳接是英曼的回忆和艾达的思念及牵挂。在无尽的等待和孤独的时刻,彼此心有灵犀的感应是泪眼迷离的坚强。

  影片讲述的是在冷山这个镇上,年轻的小伙英曼喜欢上了牧师的女儿艾达,内战爆发英曼参军,短暂的相恋因为战争而天各一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英曼接受着成长最残酷的洗礼,内战将尽结束,南方仍然不甘心失败而做着无谓的牺牲,英曼负伤在医院里,护士拆开写给英曼的信默念着。躺在病床的英曼仿佛听到艾达信中热切的呼唤“如果你在打仗,请停止打仗。如果你在行军,请停止行军,……回来吧!我在等你!”。英曼为那三声“come back to me”惊醒。于是逃出军营踏上了返乡的漫长旅途。故事中交叉讲述着艾达的境遇,父亲在艾达弹奏的一首钢琴曲中安然逝去。从此艾达的生活变得雪上加霜,影片中我时刻担心着艾达会在如此的境遇中沉沦,或是漫长的等待中渐渐逝去对英曼的爱恋。那实在太悲惨了,因为我不愿看到英曼历经磨难回到家乡看到心爱的人已成为别人的妻子或是孩子的母亲。如我所愿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艾达变得坚强,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女人。这应当感谢鲁比,在她最困那的时候及时出现。正是由于鲁比才会迁出那几个人物,从小抛弃鲁比的父亲,以及父亲的两个朋友。由于他们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出现,因此才会出现战争期间难得的欢愉和温情场面,不至于影片过于压抑和绝望。

  爱情天然会使人的心变得善良高尚和纯洁,也许恋爱过的人会有此体会。当英曼回到艾达身边,艾达问“我给你写了103封信,没错,为什么都没回”。“……如果我曾经有良心的话,现在也已经丢失了。如果曾有任何我为之感动的东西,我都已将它扼杀了!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怎么还可以给你写信?我都看见了什么?”。这是英曼经历战争,曾经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毁灭后,目睹的悲惨和残酷及经历的血与泪已经很难置身于男女情长的柔情与缠绵之中,如果那样的话是多么伪善。

  最后有情人终未能圆满,相聚只有两天,相见亦宛如初见般。因为彼此还不了解,有的只是曾经的些许瞬间。艾达的守望终没能换来地久天长。短暂的美好成为艾达一辈子的记忆。在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之后,艾达明白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即便在艰苦的岁月里也不要失去美好的向往。古井中看到的英曼,一直就在身边。《冷山》不冷,因为有过温情。

  冷山读后感 篇9

  你的目光可以穿越云层,到达你希望到达的任何地方。

  看完电影《冷山》,总觉得意犹未尽却又好似哪里没有看懂,又买了图书细细研读。在某个人窗独对的阳光午后,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扉页上人们打听通往冷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的两句诗让我在瞬间顿悟:通往冷山的路实在太漫长,或许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N年前一个雾霾的春日,我坐在曾经的建银大厦咖啡厅和刚从北卡罗来纳回来的好友神聊,彼时大鹿岛还在美国南部读书。朋友说:美国南部的天气清澈得像孩子的图画,天空永远不会被雾霾遮蔽,你的目光可以穿越云层,到达你希望到达的任何地方。听着她优美的语言,看着她夸张的表情,我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能回到冷山吗?

  人们打听通往冷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

  《冷山》英文原名《COLD MOUNTAIN》,与《飘》并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双璧,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大奖,是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电影《冷山》则是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以南方视角对南北战争进行的冷峻剖析,加上帅得不能再帅的裘德洛和美得不能再美的妮可基德曼倾情演绎,让士兵Inman为了挚爱义无反顾踏上返回家园多灾多难的旅途和姑娘Ada在爱情力量的感召下由柔弱到顽强蜕变的两条脉络,在他们共同回忆与向往的地方冷山交汇重合。纵然灭绝人性的连连征战和艰难生活的无所适从已经让彼此信仰的天堂毁灭,但是冷山这个心灵的港湾足以让这对情侣慰藉和疗伤。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亲爱的Inman,起初我数着天数,后来变成了数月数,我已经别无指望,只希望你能够回来。这是Ada发出的103封信件中的一封,虽然这些信件Inman只收到了3封,但是足以让他在感到生命之烛火所剩无几的时候,毅然决然拖着病弱的身体逃离部队、千里迢迢奔赴故乡冷山,只为在生命之烛耗尽之前见上爱人一面。只可惜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战争无情地毁灭了这美好的相聚时刻。当Inman中弹躺在雪地里,他知足且无望地对伏在他身上的Ada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回来了。然后成群乌鸦扑棱棱地从雪地上飞起,这情景和Ada在邻居家那口水井中看到的预兆一模一样,一切仿佛都随着这一段凄美的爱情结束了。

  但是,正如Ada所言:我们丢失的东西永不会再回到我们身边。这块土地永远无法痊愈因为太多的血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从前吸取教训并带着它创造和平。当冷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安详,Ada虽然永失了Inman、战争前养尊处优的生活也不再属于她,但她选择好好地活下去,如同当初等待Inman一样地勇敢和坚强,因为她知道,冷山是她和Inman耗尽一生前行的方向和目的。

  如果说,战争时期的冷山对于Inman来说,象征着失落的美丽与和平,那么战后的冷山,对于Ada则象征着希望和力量!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从前吸取教训并带着它创造和平(几年前拍摄于台湾伯朗大道)

  我太喜欢影片的结尾,灿烂的阳光中,Ada带着她和Inman的孩子在开满鲜花的庭院中嬉戏,与一同走出战争创伤的朋友们幸福地享用并不丰盛的午餐,虽然这片土地还是满目疮痍,但一切都回归战争前的轨迹,温馨恬淡、祥和快乐。

  我猜想,多年以后,当Ada在北卡罗来纳传说中的冷山慢慢老去,某一日再次俯视可以预见Inman命运的那口水井,纵然里面除了阴云什么都没有了,她深埋心底的伤疤依旧会隐隐作痛。可这一切,带给人们的不再是颓废和仇恨,只是提醒我们:曾经失去那么多,希望今后都安好。

  还是那个雾霾的春日,我坐在曾经的建银饭店咖啡厅和刚从北卡罗来纳回来的好友神聊。她说:美国南部的天气清澈得像孩子的图画我语气坚定地答了一句:一定能回到心中的冷山!而就在此时,耳边响起了《冷山》中那首极富美国南部民谣风情的主题曲,但是完全没有了影片中那痛彻心扉的忧伤:

  一定能回到心中的冷山!

  安睡在炮火里

  指挥官喊道:失败了

  他们会四处寻找我

  而我要去寻找我的挚爱

  战地狼藉血红一片

  炮弹在我耳边飞舞

  救护员或许已经为我死去

  而我已去寻找我的挚爱

【冷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04-12

《狮王》读后感_读后感03-04

《女巫》读后感_读后感03-04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03-04

《传奇》读后感_读后感03-10

《边城》读后感_读后感03-10

《呐喊》读后感_读后感04-01

《穷人》读后感_读后感03-11

《比尾巴》读后感-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