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

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

时间:2024-07-06 22:12:32

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

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

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整理图表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三、课堂上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整理凌乱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顿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3、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数学中的思维定势对于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必要的,但思维定势也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性,这种情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所以,今天在课的最后,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踏进陷阱,再让让学生发现 解答这道题目是不需要考虑重复问题的,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反而克服学生思维的定势,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会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4、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最后的2道题目对这一句话有了很好的诠释。一道是重复的,而且重复的人数有好几个可能,这就需要用到今天学的重复知识来解决。而另一道是不需要考虑重复这种情况的。

【数学《重叠问题》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相遇问题教学反思01-29

数学1至5的教案设计03-20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03-20

命题及其关系数学教案设计03-20

中班数学装水果篮教案设计03-20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通用20篇)03-28

二年级植树问题数学要点08-23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设计《有趣的数字》(通用13篇)04-26

让心飞翔教案设计01-24

教案设计:破釜沉舟07-1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