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必修一《前方》教案

必修一《前方》教案

时间:2024-09-17 06:39:03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教案范文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教案范文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核心语句。

  3.把握文章主旨,对比本专题其他思乡文章,理解作者对思乡情结的现代阐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 学习其“反弹琵琶”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手许巍的歌曲《那一年》。

  (附歌词:那一年你正年轻/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那理想世界就象一道光芒/在你心里闪耀着/怎能就让这不停燃烧的心/就这样耗尽消失在平庸里/你决定上路就离开这城市/离开你深爱多年的姑娘/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你站在这繁华的街上/找不到你该去的方向/你站在这繁华的街上/感觉到从来没有的慌张......../你曾拥有一些英雄的梦想/好象黑夜里面温暖的灯光/怎能没有了希望的力量/只能够挺胸勇往直前/你走在这繁华的街上/在寻找你该去的方向/你走在这繁华的街上/再寻找你曾拥有的力量)

  听后思考:这首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年轻人为了追寻理想,离开了家乡和亲人,然而若干年的奔波之后,却依然感到茫然与慌张。导入新课: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前方》,看看他是怎样来演绎这份思绪的。

  二.摄影散文

  简介“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强调它兼有直观性和自由性两大优势。由此引导学生看懂书上的照片。

  提示:应着眼于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读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明确:①一辆斑驳的汽车,塞了满满一车的人。②几双凝望前方的眼睛。

  三.疏理结构,整体感知

  全文结构清晰,开篇从摄影作品入笔,然后由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大概就是这三个部分。请学生读一读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就会发现本文的写法,与本单元其他的一些文章情味有些不同。可设疑,稍作引导:第三板块的主题叫“月是故乡明”,选入的文章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思乡也就是渴望回家;而这篇文章却有意写“离家”,真有点儿“反弹琵琶”的味道。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四.筛选信息,寻找观点。

  作者立意独特,但观点明确,在文中都有交代。请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几个核心的语句。

  明确: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五.文本研习,对三个核心语句逐一理解。

  1.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从哪几方面阐释其原因的?

  筛选后明确:①通过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进行类比,说明人类迁徙的习性和欲望还没有寂灭。②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④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呼唤他们前往。

  2.朗读第10小节,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这是一句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文章借用画面将其形象化。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了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

  (附《围城》的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在拥挤的车厢,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而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辛苦。

  然而,作者的用意是这样的吗?如果换了舒适的环境,旅人们的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吗?文章说:“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为什么这样说?文章有什么根据?这个问题在本段落之中并无体现,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答案在下一节中: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学生广泛讨论,教师最后总结: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

  3.分析第三个问题:“人的悲剧性实质”是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略作提示: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不完全在于……而在于……”“在于……更在于……”

  筛选后明确:①“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②“人无法还家”③“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理解这三句中的“家”的含义。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家”既指那个实实在在的可遮蔽风雨的家,又指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家”的概念一直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六.探讨课文的主旨。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琅琅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确,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而曹文轩却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一处最温暖美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家”。离家与归家是人生道路的两端,我们常常在家的目送下出发,最终又想回到家的怀抱。离家的路,往往是为了一个永远的家而不得不走的路。在离家与归家的进进出出之中,若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处,那么人生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七.引申拓展:作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当然有其现实意义。

  欣赏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

  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我们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韵和情调。我们用快餐补充热量,用钢筋水泥遮风挡雨,用喷射着废气的轮胎代替竹杖芒鞋,用键盘和显示器代替文房四宝,让无处不在的信息,代替我们的思考。 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生活也不再是原来那种生活。可是人类还得绵绵不息地繁衍下去。

  那人的灵魂呢?灵魂怎么办?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的灵魂却在痛苦地呻吟。谁来拯救灵魂?于是,在黑夜中,出现了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有的只愿永远地面朝大海,祈盼春暖花开;有的费力地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或湖面上的那十二只天鹅;也有的流浪在基督或释迦牟尼的门前,半信半疑地等待着上帝或佛祖的召唤。灵魂,在现实中是痛苦的。这痛苦,来自于宇宙的浩淼、历史的凝重、岁月流逝的无情,来自于生命的微不足道、人生的偶然与无常以及欲说还休的焦躁和无奈。

  因此,灵魂必须皈依,皈依在精神的家园里;我们必须寻找,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八.通过授课时重点探讨主旨,学生对其写法清晰明了——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教师稍作点拨:一般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艰辛与寂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本文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与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归家的原因,指出了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远方,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比以往任何一部哀愁凄凉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都要显得高远与旷达。

【必修一《前方》教案】相关文章:

复习必修三课本的教案03-20

语文《积累 运用一》教案03-19

《练习一》精品教案(精选12篇)11-11

初一《呼吸作用》教案02-02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03-20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优秀教案03-20

绿色植物的一生教案01-30

初一数学各类习题教案02-02

一些好的课程教案推荐03-20

《数一数》教案(精选20篇)09-0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