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第3章第2节的内容。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本节课主要讲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1“河流的发育”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必修2教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与河流关系的扩展,同时对学生以后在区域地理中学习河流相关知识做了一个铺垫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的分析和前几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河流对该流域农业和航运条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相关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
2.阅读相关图表,学会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河流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教学难点】
分析田纳西河对该流域农业和航运条件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二、说学情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并结合上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学情: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河流的发育、流域内的人类活动这几大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在整个必修3教材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也是学生们首次接触,因此对此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新鲜感,乐于接受。同时,河流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事物,加上学生们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对区域整治的建模工作,这样便有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在教学上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新课改中强调:每个学生都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学法与教法相辅相成,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引导学生积极投人到学习中去。正如新课改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 利用歌曲视频,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会播放歌曲视频《田纳西河流淌的歌声》,并提醒同学们根据歌曲内容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特点。视频播放完之后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在歌曲视频中得到的有关田纳西河的信息,我会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概括出:不仅田纳西河如此,其他大河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也很密切。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河流的利用和流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既充分发挥河流的价值又能保护河流不被破坏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歌曲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相对陌生的田纳西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最后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自主学习
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请学生根据多媒体上展示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5分钟,并要求在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利于整节课内容的学习。
(三)新课讲授
下面我会分小点来说一说。
1.河流和水系的'概念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河流的流域和水系图并请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识别河流的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和分水岭、河口等概念,这部分是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要求快速识记1分钟,然后随机请同学到讲台上指图。制图结束之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水系和流域的概念,知道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构成了河流的水系,河流水系所在的汇水区域就是河流的流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的地图解决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既能体现地理学科以图为基础的特点,又能实现新课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2.认识田纳西河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36页,找出田纳西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向、入河口并指出它是几级支流,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之间讨论1分钟。这时我会及时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与帮助。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完善可以得出:田纳西河位
2、于美国东南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整体上自东向西流,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是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属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设计意图】
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能增进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帮助学生对田纳西河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学习—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学习的有关人地关系演变的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地理事物的自然背景进行分析,由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对地理事物自然背景的分析应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资源等方面进行,从而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相关的景观图并结合书本,从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资源特点对田纳西河进行分析。要求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讨论时我会及时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做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必修二相关内容,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田纳西河自然背景分析的思路,又能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在解决课堂重点内容时通过讨论的形式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讨论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安排回答任务,要求每两个小组为一个互助组,其中一组回答,另一组作补充和点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补充可以概括出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为: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但陆路交通不便;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为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并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如下表格: 地形 气候 水系 矿产资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表格中列出了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资源等条件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对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作了一个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体讨论结束之后再分配回答任务可以避免学生只考虑需要回答的问题,而忽略对其他问题的思考,通过分配问题形成互助组可以提高课堂问题回答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正确评价与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田纳西河自然背景对农业与航运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我们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掌握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之后我应该如何运用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完成书本50页3题思考题,要求自由讨论5分钟。学生讨论时我会选出3名思路比较完整的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请这3为学生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
在回答第一题时学生很容易根据季风气候的特点得出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少,这时我会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结合美国的地形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是冬季和早春水量大,夏秋季节水量少。从第二题得出田纳西河流域降水量在冬春较多,夏秋相对较少,这种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相矛盾,成为种植业的限制因素。人们应该利用田纳西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利于筑坝的地形条件多修水库,以解决降水与灌溉的季节矛盾。由第三题可以得出田纳西河水量不稳定,特别是夏秋季节水少,农业用水增加,水位下降较大,给航运带来困难。并提出改善航运条件的主要办法是与农业的需求结合,将修水库与船闸结合起来,通过修水库蓄水和船闸使河流各河段保持较稳定的水位,利于通航。
这时在多媒体上展示田纳西河人地和谐发展的景观图,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3、发展的思想观念。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我采用的是请优秀学生分享思路的方式进行突破,老师讲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优秀学生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回答能让大部分学生易于理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以“话说田纳西河”的形式对田纳西河作一个介绍,要求根据多媒体上展示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学生在介绍时我会在黑板的副板书上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高一的学生具有总结概括能力,以对河流进行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作一个梳理,有利于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延伸,起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课外作业是要求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对田纳西河的分析思路,仿照本节课课堂小结的形式对我国珠江水系上游支流红水河作一介绍,要求下节课上课的时候请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要求明确,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为第二课时河流的开发相关内容做铺垫,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不能缺少一个好的总结。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2、认识田纳西河
3、田纳西河的自然背景 地形 气候 水系 矿产资源
4、田纳西河自然背景对农业与航运的影响
板书整体位于黑板的正中间,可以照顾到左右两侧的学生,副板书上写着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到主副板书的充分利用。
高中地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06-26
高中地理说课稿12-12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07-11
高中地理《大气》说课稿09-29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2-27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07-11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07-12
高中地理说课稿三篇04-30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04-11
高中地理空间的说课稿范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