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8-26 13:20:23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精选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精选17篇)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首先我谈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通过图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农村出生,对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目前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也略知一二,这有助于开展教学。但是若纵观全局,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就不容乐观。知识面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放眼中国,放眼世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搜集、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等方法,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

  1、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也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需要大量资料来说明,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辩论、谈话、讨论、材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展开辩论、研习材料、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展开辩论,激智启疑

  研习材料,合作探究

  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我教授的这节课。

  1、我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处理教材活动题?

  一、如何引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的特点,我以辩论的形式引入新课。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提出辩题:“土地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持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一组是反方,持土地资源不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即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用词恰当,语言简练,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正方学生主要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方面大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永续利用。反方学生则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土地遭到了人为破坏方面谈土地资源被污染、破坏后,就不能实现永续利用。

  学生辩论结束,我简单进行点评,并成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识。此时出示课题: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做一个热身。

  二、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一部分完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环节研习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运用了层层深入,个个击破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经过前面的学习后,教师激情承转: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农耕历史,数千年来创造着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让占世界22%的人口丰衣足食的奇迹。那我们能否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完好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5000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片热土屡遭破坏、伤痕累累。由此 顺势提出问题: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然后出示图片与文字资料,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而且还要适时点评。学生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用农药、乱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员违规批地、卖地、耕地闲置、墓穴占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切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从图片中领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回答,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只是说出了现象,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严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现实,只选取教材中列举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三个主题,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任选其中一个主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并简单谈谈感想,组内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听上的震憾。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讨论,大胆思考,积极献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讨论的结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们讨论的是彼此不重复的内容,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向彼此讲述观点的过程,是互补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胜于教师的单调讲解。有关学生的回答在我的说课稿中有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在赘述。

  (如A组学生说,我们组通过讨论,整理后获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平原、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内蒙古河口镇到山西龙门之间的晋陕谷地,长江流域,东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感想是:我们很震憾,原来对土地资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现在读着这些事实,让我们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尽快有效治理,生态继续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我们人类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B组学生回答说:我们组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荒漠化速度,人们乱砍滥伐,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宁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一系列严峻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处热土。

  C组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但是农村违规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有些官员强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厂房或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大建别墅和公园。有的耕地被强征后一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墓穴占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等等。我们的感想是: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乱占耕地,就是要断子孙后路。希望国家加大处罚违规批地、占地的责任人。让大家明白,乱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须严惩,并退还所占耕地。)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们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结合老师给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充分表扬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语言,说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也受益匪浅,以此鼓励、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不争事实中,明白人类面临的土地危机和保护耕地的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后,老师导言过渡:既然现实如此触目惊心,解决它就刻不容缓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年仅30岁的农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这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国家这几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国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第72页教材内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国策,还制定了土地日,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点也不手软,树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观念。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国策的内容之一?学生简短讨论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用地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是任何行业不可动摇的,任何对农业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坏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负责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必须反省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错误,制定保护土地的良策。由此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学生就能答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良土壤、合理种植,科学管理,开源节流等等。还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开展宣传活动等。要提到作为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接着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国各行业在开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绩,首先由学生举例。然后,老师也说说。(比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比由20世纪90年代末年平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现在年平均缩减1283平方千米。

  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年代,曾一度成为黄沙漫天的贫困地区。20世纪90年代,乌盟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致力于重建生态、再现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万亩耕地,他们已自费退耕12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万亩,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像是一夜间那片失落已久的美丽草原又回来了。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为的力度。)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积极的一面。看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美好前景,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身体力行,为保护土地资源贡献力量的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

  教材中的活动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以也应慎重对待。

  活动1,我出示这三幅漫画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领会漫画深刻含义,最好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应该说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关键是想让他们享受过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他们真正体味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接受教育。还可以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也试着创作类似的漫画。

  活动2,选择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两个主题,谈谈看法,并展开讨论。可以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读材料谈感想,放在一起进行,它们都属于发散性问题。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对本节知识进行很好的总结反思。活动3的第二部分创办“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栏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即可,待交流结束时作一个小结,提出希望: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土地是人类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土地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命都将无处安身。为了能够长久地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热土,修复这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地球。

  五、教学效果分析。

  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教师充实,学生充实。教师设计引导掌握着课堂的节奏,一刻不马虎,学生则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探究,体验收获。不仅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五、练习巩固

  1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

  3我国东临哪个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4中国是一个()国家

  A岛国B大陆国C海陆兼备D半岛国

  六、归纳小结:本节课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我国疆域十分辽阔,知道领土四端、四大临海、两大内海,也的众多的邻国,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七、作业

  1、(P3)活动3:结合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2、(P5)活动2:

  量算:根据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根据所跨纬度,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距离。

  3、(P6)活动4:

  补充说明我国领土面积大有什么好处。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小组合作讨论: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完成地形区推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两个地形区,学生自由选择两到三地形区以说明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五、其他: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和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所以以后还要从放手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方面,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处:学生胆子较小,回答问题没有平时积极踊跃。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我认为,根据新课程理念,说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是设计思路,第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我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2、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展示关于黄土高原的图片,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

  黄土铺就的高原

  【新课教学】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伤痕累累的黄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地方,它被称为“乌金高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农业措施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初中生,本身的课业负担就很重,地理课没有必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当堂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没有给学生留作业。

  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多指教,谢谢。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一)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56个民族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民族的分布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页的表格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问题如下: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人口各为多少?

  (2)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通过阅读图表进行抢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3.民族政策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巩固练习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如下: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六、说板书设计

  1.收集资料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十二、三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本教材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地形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特征。后从国际经济贸易,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旅游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征。针对本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港、澳的概况能利用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地图,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总结香港和澳门地理特点。

  2、利用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学会分析港、澳的经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较港、澳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港澳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我这样设置是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去学习。

  三、重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而港澳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需要让学生在地图中获取知识,总结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把它作为重点。

  难点:港澳的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

  之所以列为难点,是因为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离的较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我设置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科学设置问题,突出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对问题认识。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分组讨论为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然后,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先在小组内研讨解决。小组仍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共同研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科学设计问题。(二)、注意点拨的时机,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做到少讲、精讲。为学生的自主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采用模块式教学,层层推进的方式,分为“历史回眸”、“港澳纵览”、“走进港澳”、“我当导游”、“明天更美好”。设计的目的主题鲜明,体现了内容的计划性、课改性和人文性,使知识化繁为简,增加了知识的思维特点。第一板块:历史回眸:

  请同学们观看〈〈港澳回归〉〉视频短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了解港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强烈的爱国气氛为后面的正文部分作铺垫。第二板块:港澳纵览:(出示幻灯片)

  1、《香港、澳门地形图》,你能从图中总结出香港和澳门的领土范围及地理位置?请试一试?

  2、你知道香港、澳门的“身世”吗?请试着说一说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含义?

  3、你能总结说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有哪些吗?请试着说一说原因?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为辅。通过学生的读图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图的识记能力。并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归纳来总结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第二板块之前,请同学们看几幅港澳的景观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观看图片来领悟感受港澳的繁华与优美。

  第三板块:走进港澳:(出示幻灯片)

  (一)“东方之珠”

  [得天独厚]

  讨论:香港在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优越条件?

  [繁华都会]

  结合下面展示的图片,你能举例说明香港的繁华景色吗?

  [唇齿相依]

  请根据上图说一说香港外贸进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为什么说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密切?

  在板块中设置了两个环节,“东方之珠”和“海上花园”。在“东方之珠”中我设置了“得天独厚”、“繁华都会”、“唇齿相依”三个环节,这样设置的环节体现知识趣味性、层次性、逻辑性,由整体到局部、由直观到微观环环相扣,使知识层次清晰。“得天独厚”主要体现香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繁华都会”环节中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和观看图片,来领略香港的繁华都会,在“唇齿相依”环节中重点让学生知道大陆与香港的密切联系,了解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香港有着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读图的形式来体会大陆与香港的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华作贡献的决心。

  (二)“海上花园”

  学习要求: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澳门(温馨提示:可从澳门历史地理位置、范围组成、经济特征等方面探究)

  “海上花园”这个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澳门,把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板块:我当导游:(出示幻灯片)

  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北京,他们来到中国游览了北京后想再领略香港和澳门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带领游客游览港澳的哪些旅游景点呢?(友情提示:可介绍港澳的地理位置、交通、景点等。)

  设计这个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更能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环节不光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总结的过程。

  第五板块: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展望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共同期盼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环节中设置的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美好的憧憬。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台湾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勤奋学习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的决心。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0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河流与湖泊》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及航运意义。

  (二)能力目标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借助知识学习,知道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这是我的德育目标。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本课中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们比较难懂之处肯定是为什么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流量、长度等水文特征会是这样呢?河流与湖泊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有着怎么的影响关系呢?因此把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中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合作学习。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学习。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3.学生小结(1-2分钟)

  4.评价测试(1-2分钟)猜一猜?

  三、说学法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如何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呢?

  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太平洋塔里木河北冰洋内流区外流区印度洋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区域称为内流区。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为外流区。外流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我国的主要湖泊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还有哪些差异呢?为什么呢?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31/3超过95%少于5%2.讲授新课

  (2)怎么来认识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讲授新课外流河水文特征共同点及成因

  2.讲授新课

  (3)怎么来发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性呢?

  我设计通过两组对比分析来完成。第一组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1.看图2.29,这四条河流,是我国东部地区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们的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差异啊?(两条秦岭淮河以北,两条以南)

  2.从水量流量来看,谁呢?(长江)汛期最长的呢?(珠江)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条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么规律呢?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 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 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 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 地势特点

  2、 三级阶梯的特点及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 影响:(1)气候

  (2)河流

  (3)交通

  3、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4、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23页活动题。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3

  教学目标

  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具

  世界地图中国疆域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世界地理,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那大家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我国的疆域范围?我国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我国的疆域来进行了解。

  板书:第一节: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备的大国和行政区划三个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学们先花两分钟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课本,在图1.1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1、半球位置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生:可以从它所处的半球、维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师: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生: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归纳:从地图可知,中国的经度范围大致在东经75°和东经135°之间,纬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东半球,因此,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师:请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是?

  生:略

  归纳:热带与温带的划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但在我国的高山地区也会出现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

  师:在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知道了大洲与大洋的具体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哪几大洲和大洋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

  生:略

  归纳:从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备。而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知道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现在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谜面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二分它具东,头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个谜面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们刚刚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来这个谜底是我们中国。

  既然知道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那同学们从我们生活中感受来看,我国所处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断我国的位置是否优越,我们就将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较。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而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那被跨度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师: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归纳:蒙古深居内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临海,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是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背靠亚欧大陆,有利于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与贸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那同学们看下我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呢?

  位置的优越性

  发展农业生产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对外交往与合作海陆兼备有利于对外交易与对外开放发展海洋事业东临太平洋

  多港湾和岛屿海上交通便利利于水产业的发展其他旅游资源丰富如:海南热带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滨风光等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了解了我国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过读图分析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特点。

  板书设计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西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并要学生掌握我国的陆地面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陆上疆界以及陆上邻国。

  2、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邻四海一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大陆海岸线、主要的岛屿和群岛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

  3、通过对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濒临的海洋、以及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难点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已经知道我国是一个大国,那我国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我国国土这一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之大。请大家打开教材P3,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正题-------海陆兼备的大国。

  板书二、海路兼备的大国

  师:同学们看课本第三页内容,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学生:略

  归纳: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下面我将用一首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四至点。口诀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下面请同学们背诵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需在地图上找出这四个点并且把他们标出来)

  1、冬季由于纬度的跨度大,受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差异大。

  2、东西经度跨度近60°,时间相差近4小时。所以当乌苏里江洒满早餐金色阳光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过渡:我国疆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往下学习。

  师:快速阅读第五页内容,找出我国的陆上国界和海岸线分别长多少?并通过“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生:略

  师:我国的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共有14个,逆时针数来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三字经记忆: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缅老越)

  我国大陆濒临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国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还有两大内海、三大海峡、三大半岛。

  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 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课本第19页,地图册第16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 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

  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

  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 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辐射全国,起着什么中心带动作用呢?请结合课本第18页、第20页,举例说明。[出示习题: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师生互动,让学生随意抢答,补充。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呢?请打开课本第22页看一看,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五、作业

  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好什么时间举行?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

  学生活动:

  (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书: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

  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

  (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

  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

  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分组讨论:阅读99页图表,说说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讨论治理措施。

  总结: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噪声等,还有水土流失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们要治疗环境污染,改善耕种习惯。

  板书设计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三、环境问题及防治

  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 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 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 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 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长江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03-20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08-21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01-09

八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03-20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03-20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03-20

八年级地理《辽阔的疆域》说课稿04-03

八年级地理地形说课稿范文04-04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精选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