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03 11:33:56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5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1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初中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习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习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习2】

  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初中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初中地理说课稿5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巴西

  咖啡之国

  文明古国

  足球王国

  狂欢之国

初中地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

  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练习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运动学说”是“海陆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御用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8-12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8-12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0

初中地理美国说课稿10-29

初中地理中东说课稿01-08

初中地理说课稿《印度》10-19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01-14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09-17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