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2-12-02 11:06:21 习俗 我要投稿

端午习俗的作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习俗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习俗的作文15篇

端午习俗的作文1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如今的端午节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习俗,例如:吃粽子、挂香囊、赛龙舟……

  粽子是在端午节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节,奶奶就会包粽子给大家吃。我喜欢吃粽子,更喜欢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净的粽叶娴熟地一折,卷成一个圆锥形状,然后满满地填上事先用酱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间的猪肉塞到糯米中间,按照螺旋的手法,将粽叶一层一层的卷起来,像一个漏斗一样,把馅料紧紧地裹在粽叶里。卷到最后的时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叶尾部轻轻压住,右手用一根棉线把粽叶聚拢扎紧,一圈又一圈,直到粽叶不散开为止,最后打一个结,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完成一个。虽然粽子样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个三角包,但是自己亲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随着粽子的新鲜出炉,满屋子飘着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剥开了一个,酱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满嘴留香,真个是好吃。

  端午这天,还要挂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绸缎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药粉而成,外观小巧玲珑,佩戴在胸前,香气扑鼻。每年,妈妈都送给我一个她亲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赛龙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风俗节目。每到端午节,人们就组织赛起了龙舟。虽然我没有亲临赛龙舟现场,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电视上看赛龙舟的活动。龙舟在湖面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好似一只只准备战斗的军队。比赛时,喊声四起,鼓声雷动,选手们一个个都奋力前进,场面十分壮观。

  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从古代延续到现在,在让我们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时,又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端午习俗的作文2

  每到端午当日,家家户户的主妇将买回的箬叶(菰叶或芦叶)、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苏州人端午节非但要自己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种繁多,按它的形状来分,像秤锤的叫秤锤粽,像枕头的叫枕头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苏州则把它叫“小脚粽”。箬叶里除糯米以外,人们还常在里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于是就有了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绿豆粽、豆瓣粽、枣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馅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过去多用艾草灰汁来煮粽子,称作“灰汤粽”。

  端午节苏州一家子人的习俗。一大清早,苏州人将艾草束成人形悬挂在大门边框上或厅堂门前,主妇用菖蒲浸水洗脸洗头发,并给起床的孩子头上戴上虎头帽,贴身穿虎头肚兜,外穿五毒衣,脚上穿虎头鞋。主妇除了包粽子,还要上街买回鱼、鲜肉、茭白等时令蔬菜,中午要烧一桌端午饭菜。

  老苏州端午节第一件事是在厅堂中挂一幅钟馗像,并到药店买回雄黄和在黄酒中,配制成雄黄酒。中午开饭前,老苏州将小孩叫来,先用手醮着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王”字,再将部分雄黄酒洒在庭院四周。还有的人家煮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草、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最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清凉解毒的端午饭菜,共饮雄黄酒,共祝端午节健康快乐。午饭后,主妇将香包给孩子带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叫做“长寿线”或“长命缕”。全家人一起到书场听上一回书,说的是《白娘子》一折,讲的是白素贞端午节误食雄黄酒惊现蛇形的故事,听说书先生将苏州端午节的风俗娓娓道。

端午习俗的作文3

  老家的习俗可真多呀,数都数不完,各种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就喜欢端午节了因为不仅可以吃到粽子还可以亲手包粽子呢。

  我们在端午节的前十几天就开始准备,就只差等待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早早地就把围裙穿好,等他们了。妈妈拿起香香的玉米叶开始包了(这种玉米也是用酒泡洗过的,所以很香,大家都用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叶子。我们喜欢玉米所以用玉米叶来包。)我也跟着学妈妈包,妈妈用惯有的手法熟练地包好了一个,我却跟不上妈妈,所以只能慢吞吞的。放入枣子接着包。我想让粽子甜一些,于是就多放了一些枣。等我包好一个的时候。妈妈已经包了好几个了。等妈妈包完了我却才包了三个。包完之后放入蒸笼慢慢等待,我趁粽子在包的时候跑到婶婶家,看见他们是使用筒子来包粽子的,我就也帮她们包了几个

  回到家之后粽子已经出笼了,我立刻扑上去拿了一个我自己包的粽子吃,因为我包的粽子很难看,还小,所以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把粽子解开以后咬了一口,哇,好香好甜呀!一会儿功夫我就吃完了一个。妈妈说“别吃了,一会儿还有活动呢!”

  全部好了之后,我们提着篮子上各家各户交换粽子。回来以后就去参加吃粽子比赛。家里派我作代表参加比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粽子了。终于开始了,姐姐把粽子解开,我快速地吃,吃到一半吃不下去了。姐姐说:“你还要不要你的大粽子了。”我硬撑着吃了下去,终于赢了比赛。奖品是红豆味的一个超级大粽子。我抱着粽子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累死了,累死了!”我要放松一下,吃我的大粽子啦。

  这就是粽子的习俗:“可好吃了呢!”

端午习俗的作文4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 ,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粽子。最后,将其中6个粽子投下河去喂鱼虾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香包礼物。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端午习俗的作文5

  今天是端午节,听爸爸说端午节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它又叫艾节、夏节和送时节,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因遭馋不用,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因为后在端午节投江,五日后报出父尸。

  除了各种传说,各地的端午节的节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鱼类吃屈原的遗体,便投米团、筒粽和鸡蛋喂鱼,后来渐渐变成了吃粽子。端午节人们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青虫或防止毒虫孽生,并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习俗,也是跟屈原有关,他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捞求,后变成了赛龙舟。

  我还知道别的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山东省临青县儿童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在鞋面上画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迹来杀死它们。南京过端午节,各家要准备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水、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称为“破红眼”,据说可以包一年没有眼病。高邮端午节比较特殊,有系“长命缕”、“贴五毒”、“贴灵符”、“贴黄烟子”吃“12红”等习俗,孩子们身上要挂“鸭蛋络子”。

  现在的端午节,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经成为人们休闲会友的日子了。无论怎样的节俗,带给大家的,都是一份欢乐的甜美。

端午习俗的作文6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粽子是每年端午节的主角,而包粽子是我们家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

  在动手包粽子之前,我和妈妈说我要独立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必要时给我指导即可,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开始准备工作,把糯米泡在水里,直到泡软手指一捏就碎为止;花生、红枣洗干净捣碎备用。就在等待泡米的过程中,我已经在脑补妈妈以前包粽子的画面,先把粽叶的一个角用手卷成一个圆锥形,把糯米一勺一勺地装进锥形窝里,然后把红枣、花生塞进去,再折叠,最后用线把包好的粽子缠紧,打结。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一边想象一边暗喜,感觉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把粽子包好。

  开始动手啦!卷、装、折、缠,我依次按照上面的步骤操作,可是本以为灵巧的双手怎么突然一下子不听指挥了,叶子卷不圆、好不容易卷成个窝又把米漏了出来,撒的桌子上地上到处是米,包住这头,裹不住那头;勉勉强强包住可又丑的看不下去,急得我满头大汗。这第一次尝试包粽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啊!我不甘心,继续找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渐渐摸索出了门道,啊哈,终于包出自己满意的粽子了。

  粽子包好了,我把它们放进锅里,大火煮半个小时,改文火又煮了20分钟,满屋子都飘着粽子的香味,又过了一会儿,出锅咯!看着热气腾腾的粽子,我简直要垂涎三尺了,急忙剖开粽叶,用叉子叉起一块儿晶莹的粽子,蘸一点儿白砂糖,就往嘴里塞。哇,软糯香甜,好吃极了!真是天下美味呀!我差点儿都要把叉子咬下来了。

  吃晚饭的时候,家人一起品尝我做的粽子时,既满足又自豪,心情就像吃粽子的味道一样,甜滋滋的。

端午习俗的作文7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没错今天就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你们对它了解过什么?

  说道端午节啊,人们总不会忘了吃粽子与赛龙舟,可是它们的由来,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将让我来告诉你吧:在古时候,有一位楚国的官员叫做屈原,等一下,这不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思美人》里的主角之一吗?没错,就是他,相传他为了楚国,整天忙上忙下的,他一心想着报国,可却空有一腔热血,他已经无力回天、他便投湖自尽了。这事传了出去,许多百姓过来扔一个东西,没错,它就是粽子,我心里就想:太浪费了吧。传说湖里有一个妖怪,专吃人肉,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不被吃。所就扔粽子。赛龙舟这个其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猜测,跟屈原脱不干系,我想,是为了吓唬,河里的妖怪,所以才赛龙舟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端午的习俗,再给你们讲一讲端午的趣事吧:上一年端午,区里举行儿童端午比赛,我就琢磨着要不要去参加,可我看到奖品,立马改变了主意了,我走进比赛门口,就看见5个区里的学霸,我心想:这咋整,这不出来丢人吗?当比赛开始,我就看见了第一个环节“包粽子”哈哈哈,我包粽子的功夫虽然只是菜写,可是我会包啊,我向四周瞧了瞧,果然没人会,我就包到比赛结束,包了五个粽子,他们有些人连一个都搞不出来。接着道了第二个环节“纸造船过江”,哎呦喂,这不存心让我拿第一的节奏。很快比赛结束了,公布了第一名居然不是我,额,被打脸了,还好我是第二,不然就睡着觉了。

  最后,祝大家端午快,咦!端午不是用来祭奠屈原的,还快乐,算了,祝大家假期快乐。

端午习俗的作文8

  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端午习俗的作文9

  要说起习俗,就要说起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其实在我们江浙地带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为国而死却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当时百姓在端午节,也就是说他的祭日。于“江溯涛迎涛神”的赛龙舟。

  端午节,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称“角黍”,是为了鱼儿不肯食楚国大夫屈原,所发明的美食。

  端午节那天清早,早早的就听见水在滴滴答答的响,原来是大人们开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里顿时时飘满了清香,咦,为什么还有一股树叶的香气呢?喔!原来是芦苇叶,只见妈妈先将叶子、糯米、粽绳洗干净,再用剪刀,剪去中叶小须,将粽叶光滑的面朝里圈成漏斗,将再放入糯米,最后合起来用绳子给他五花大绑就完成了。然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放入蒸笼中。给他来个桑拿浴。

  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软软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说起端午节,还有人会想到赛龙舟,这是一种竞赛,考验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力争第一,只听见锣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号,有一支队伍夺冠后笑容满面,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因为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比赛,并不完全为的是输赢,而是为了一种乐趣,一种参与,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传统精神延续下去。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菖蒲做为重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将家中打扫干净,将艾叶,菖蒲插在家门前,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现如今,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看见门口摆放着艾草菖蒲,为端午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的我们应该认清历史,研究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下去,并创造出新未来!

端午习俗的作文10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啦。家乡的粽子与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与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与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啦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啦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啦,掉啦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啦。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啦,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习俗的作文11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啦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啦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习俗的作文12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到今天,我才大开了一个眼界,对包粽子有了新的认识。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简单的包粽子还能难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认为我自己能够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的粽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终于开始动手了,我激动的心也燃一烧了。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姥姥的样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个又红又大的一颗枣,再用已经浸泡好的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了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围---弄掉了一些米,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经过了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小菜一碟,看我大显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了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一圈,我还认为姥姥包的样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十分结实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绳子,只听见"哗啦"一声,粽叶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种各样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诞生,可我连一只都包不好。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只。

  粽子熟了,我吃着自己做的可爱的粽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快乐。

端午习俗的作文13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由于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时,色彩十分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十分香。这时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够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习俗的作文14

  又要到端午节了,四处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垂涎欲滴。于是,我向妈妈嚷着,今天包粽子。

  妈妈去菜市场买回了包粽子的叶片。在她的吩咐下,我开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叶片放入水中洗干净,放在一旁。再把用来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干净,加一点点盐和酱油搅拌均匀。看着准备包在粽子里的鲜肉和蛋黄,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准备开始。

  妈妈先拿了两张大小不一的叶片重叠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进“漏斗”中,把它对着左手的掌心抖了两下,再塞进去一块鲜肉和蛋黄,然后再用米填满。接着左折折右折折,三两下便把它包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绳子把它绑起来,一个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妈妈包着很容易似的,就想试一试,拿了两片叶片,照妈妈刚才的方法包了起来。可是,这时我的“漏斗”却出现了三个洞,米一直往下掉,妈妈说:“很多事看着容易,办起来可难了,这是有技巧的。”说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着做一步,可我不是折个货真价实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松松垮垮,一上线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个有点样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来真是个技术活呀。我摇摇头便不再继续了,就等着妈妈包现成的我吃好了。没有我在一旁干扰,妈妈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气包了五串粽子。妈妈说:“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煮一个小时,这样才能让粽子吃起来更有嚼头些。”

  一串串带着水气儿的香喷喷的粽子终于出锅了,那香味飘满了屋子,让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剥开绿色的粽叶,哇,粽子色泽诱人,连忙呼口气,吃了起来,那味道清香可口,咸咸的香香的,真好吃!妈妈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在一旁不停地说:“吃慢点,吃慢点……”一个粽子刚下肚,我就冲着妈妈说:“妈妈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极了!”妈妈用手理了理额头边上的几根零散的头发,欣慰地笑了。

端午习俗的作文15

  居住在云贵高原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的水族有一个长达49天的节日,那就是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的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年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团聚的美好节日。节气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节还有一段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民背着铜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广东和广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伙儿发愁时,天上飞来一群诺仙术(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像一“群”救命草,解救了逃难的人们。大家一致认为诺仙术是来带路的,就跟着走,在一个岔河口,诺仙术消失了,这给人们出了个难题,可又给予了提示,大家看见一条巨龙,大家像有一双猫的眼睛,立刻选择了方向——朝左边的河谷往上搬。之后来到三洞一带,对这一带的环境十分满意,就在这里安家了,并和大家约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来团聚。

  三年后,大家来团聚,突然来了一群人马,他们想让水族人民离开,而水族人民为了保住土地,和他们打了起来,两方各有死伤,之后那群人马离开了,于是人们把死去的战士安葬,并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个团子,永远不分离,哪怕是已经离去的战士,也会祭祀,让那些战士也体会到人民的热情。这正是端节的传说。

  在端节这段日子里,主要活动是祭祀和赛马。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节日里的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相聚狂欢。向客人展示了庄严肃立的祭祖活动、古老神秘的水书、巧夺天工的马尾绣,以及舞火龙、耍水龙、抢鸭子、赛马等民间表演。

  这个团聚的节日,多么快乐的节日,是多么美好,如果我在水族,应该也会如此快乐吧!

【端午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习俗的作文06-02

端午的习俗作文06-17

端午的习俗作文07-15

端午的习俗作文09-21

端午习俗作文09-22

端午习俗的作文12-02

端午习俗01-30

端午习俗小学作文11-29

端午习俗作文范文11-29

端午的习俗节日作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