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良心

时间:2022-01-28 11:49:40 良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的良心

  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的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

  威廉在上中学时,从街坊邻居口中,听到的对哈佛的定义是:哈佛是一所“别人的学校”,它属于那些读得起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从来不是为我们这种穷人而设立的东西”。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

  对威廉的家庭来说,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父亲做过许多份工作,白天开出租车,晚上在橡胶厂上班。不过他们家的生计主要还是靠经营一个加油站及旁边的小便利店维持。对威廉这个穷人区的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每天睁开眼睛后,开始为当天的面包而努力。从6岁开始,家里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户地送过报纸,在加油站帮爸爸给汽车加油。这个没人管的少年渐渐失去了求学的兴趣。从9年级起,威廉开始逃课,躲在小树林里发呆。

  高中毕业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试机会,让威廉亲身见识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进哈佛校园,威廉吃惊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回到家里,威廉做出了决定:要到哈佛大学读书。他说服了历史老师罗伯特·奥布莱恩为自己写推荐信。最终,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长,被哈佛大学所录取。

  毕业后,从1972年开始,威廉正式进入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开始担任招生负责人。在过去的40年,这位录取官推动了一场哈佛的“革命”: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现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力度的奖助学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学生在入学前的差异。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个走进哈佛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威廉的礼物。其中一项礼物,是一笔资助“间隔年”的奖学金。威廉鼓励新被录取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申请,拿着这笔钱,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生。

  “威廉改变了人们对哈佛的看法。”前校长伯克这样评价威廉。如今,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已经可以骄傲地在公文中写道:哈佛以能够给予每个人公平机遇为特色。而推动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长盛赞为“大学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