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时间:2022-01-18 18:49: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2016《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范文

  一次灾难,一个家庭,一段人生。看完《唐山大地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2016《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范文

  篇1:《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伤,经济损失30多亿元。啊!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在地震发生后,主人公——那个可怜的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小女孩,和弟弟同时被压在一块巨大的石板底下,母亲只得忍痛割爱放弃一个,“救儿子!”姐姐方登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说的每个字,这短短的几个字让她感到了绝望。可怜的方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

  后来,这位可爱的小女孩被雨水一淋,便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一直折磨着她, 2008年汶川发生了地震,方登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作,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方达,并回到了离开34年前的家,见到了她那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

  方登和妈妈相认了,妈妈带她去了爸爸方大强的墓地,方登伤心的哭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了要珍惜我们脆弱的生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今后一定要好好的地学习,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

  篇2:《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一次地震,一位女性,一个家庭,一些人群,一组镜头,不尽的心灵震撼与感动……

  一幅流光溢彩的人性素描,一曲荡气回肠的爱之赞歌……

  感谢小说《余震》的原作者,感谢《唐山大地震》编剧,感谢小刚导演,感谢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给我们送来一份淳朴美味的精神大餐,让我又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早就听说过此片,许是平时很忙,再加上如今能让人为之倾倒的影片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之前我一直未观看过此片。前两日,听一好友说,也是刚看过此片,当时是“哭的不行不行的”。带着好奇之心,我刚刚才看完此片,虽不是“哭的不行不行的”,也确实抑制不住流出了热泪,眼睛长时间湿润着。

  电影除了地震场景采用特技之外,全是平平常常的画面,朴朴实实的细节,也没有豪言壮语,近乎“白描”的手法,却显“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效。该片主要是以元妮一家的经历为线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生发展至结束的,以一个家庭的前后变化来展现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歌颂人性之伟大,可谓“小中见大”,让人不得不为这些大腕作家和导演的功力而折服。

  一切的自然灾难都是残酷而无情的!唐山大地震,亦是如此。1976年7月27日夜与7月28日凌晨之际,当绝大多数的唐山人还沉浸在梦乡之中,这场毁灭性的灾难突袭而来!242769人,被这场地震剥夺去生命的权利!电影给我们展现了地震时惨不忍睹的场景:顷刻之间,房倒屋塌,地陷水喷,形形色色人等被各种残酷的方式夺去生命;幸存者也是血肉模糊、衣衫褴褛或赤身裸体;凄厉的尖叫声更是如刀剑一般直刺人心……那一刻,你会猛然间意识到,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

  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伴着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却又让你深刻地认识到,在灾难之中,人性闪耀着世间最耀眼的光辉!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无比的伟大!该片所要展现的人性光辉,在元妮身上集中体现,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妻子,一位伟大的儿媳,一位伟大的……总而言之,是一位伟大的地球村民!

  根据我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通过元妮这个第一主人公,影片向我们展现了至少以下几方面人性的光辉:

  亲情无限,无所畏惧。与丈夫在停放于街巷的一辆汽车篷厢内正享受鱼水之欢时,灾难突然降临,当元妮要去救出屋内的孩子时,清醒的丈夫大强拉着她要往安全的地方跑,可是屋内传出孩子“妈妈!妈妈!……”一声声的尖叫,又让元妮不顾一切要返回,却被丈夫一把拉过来,而丈夫就这样替她被砸死在倒塌的墙壁下。当周围幸存的邻居问元妮,被同时压在一块楼板下的双胞胎儿女只能救一个,要救谁时,元妮近乎发疯崩溃地一遍一遍说着:“两个都救!我来世给你们做牛做马……”由于情况紧急与万般无奈,元妮选择了姐弟二人中的弟弟。我估计,一是因为弟弟小,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她要给死去的丈夫留根香火啊!当以为女儿也随丈夫去了天国,每年给儿子上学买书时,也总不忘给“死去的女儿”买上一套,从儿子上小学直至高中毕业……因被地震夺去一条胳膊的方达(剧中的弟弟),在临近高考时却是频频逃学,他不是在学坏,而是去想着挣钱给妈妈减轻负担。多么“不听话”而又孝顺的好儿子啊!后来,他跟着伙伴一起出外闯荡,在杭州站稳了脚跟,发达了,又是要给母亲接到杭州,又是要给母亲在唐山买大房子……一切的一切,人间至真的亲情哪!如果你观看了此片,你会发现许多场景和细节,都流出那温暖而可贵的亲情,包括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亲情。还有,在灾难面前,素不相识的人,大家相帮互助,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又可谓“不是亲人胜亲人”哪!这,也应该算作人与人之间的另一种特殊“亲情”吧。如果,你还在为所谓的利益纠葛,在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斤斤计较,我想,看着此片,你一定会面热流汗的,也许会改变做法的。

  大义割舍,舍己为人。当方达的奶奶从济南来到唐山,要把孙子接走之时,元妮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可以把孩子抚养成人,不能再给老人添麻烦了,其实她是难以割舍啊!一家四口,就剩下自己和儿子,如若儿子再离开,就如她的大姑子在离别时在车上对老太太所说,方达一走,元妮还怎么活啊!但是,看着老太太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元妮还是选择了舍弃自己与成全他人,同意奶奶将孙子带走。当孩子与奶奶、姑姑乘坐的汽车启动后将要远去,元妮直呆呆地望着,那滚动的车轮,无异于在碾轧着她那仍在滴血的心哪!当汽车戛然而止,小方达下了汽车,向元妮跑来大喊着“妈!……”,元妮也大喊着“达!……”向儿子跑去,那一刻,我的泪水汩汩流出!这人间的亲情,这人间的大爱,令你无法不感动与震撼!多么好的儿媳!多么好的婆婆!多么好的姑姑!……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一位母亲开始固执地坚持着,为保住女儿双腿,死活不让救援人员锯腿(决定锯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时间就是生命)。但是,当她看到一位救援队员因在清除房屋废墟时,被余震震倒的墙壁砸中,她大声地呼叫,要求救援人员将女儿压在墙壁下的腿锯去!她不忍再有其他的救援人员因自己的女儿而伤亡了!她说:“女儿要怨,就怨我吧!”这,便是大义的割舍!其实,那些救援队员,有许多是自愿的,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挽救别人的生命,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大义割舍呢?——大爱无声,大爱无言,大爱无边……

  忠贞爱情,不离不弃。丈夫在灾难中丧生,一个女人家,带个孩子生活,多么不易啊!何况丧夫之时,也是正当壮年之际。这心理与生理上,多么需要一个男人抚慰啊!不是元妮没有机会,当也有好男人要与她组建家庭时,她没有动心,没有动摇。当儿子也劝她找个老伴时,她这样说,丈夫是为救自己没了的,她这辈子就嫁他了,为他一直守着。估计不仅仅是每年的祭日,元妮在给丈夫烧纸钱的时候,都会念叨着自己家的住址门牌号,在招呼着亡夫魂魄回家。之所以不愿去杭州享福,也不愿让儿子给自己在唐山买处大房子,她是怕自己丈夫(当然也有女儿)的魂魄找不着家啊!几十年如一日,就这么守着,守着……元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诠释着,什么叫“忠贞爱情”与“不离不弃”!王登(方达同胞姐姐)的养父在其养母离世之后,也一直没再婚娶,同样是在用自己的行为维护着“爱情的忠贞”!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折射出不平凡的伟大的光辉!再看看现在一些闪婚闪离的,为一点名、利、欲的诱惑而出卖肉体与灵魂的,是不是应该从此剧中引发一些反思呢?

  知恩图报,珍爱生命。1976年7月28日,在一场大地震中幸存。2008年5月12日,当又一场大地震在华夏大地发生之时,王登(方登)与方达姐弟俩,也冲到了救援一线。弟弟出钱出物,离开舒适的老板办公环境,亲自到地震现场参与救助;姐姐也从万里之遥的加拿大返回,发挥所学专业之长,加入到医疗救护队伍……姐弟俩在“唐山救援队伍”中忙碌着并最后相认……当年,别人救出自己的命;今天,就责无旁贷去救别人的命!——这便是知恩图报!这便是珍爱生命!片中还有一处,王登与男友在大学校园偷食禁果怀孕后,男友要她去做人流,并劝她这是很一般的事情。但王登毅然选择了退学,将孩子生下并抚养长大。她说,只有经历过灾难而幸存的人,才懂得生命的意义,才知道什么叫牺牲……

  带着震撼,怀着感动,啰嗦了不少。其实,这也只是我的一点粗知浅见。片中闪耀人性光辉的地方还有很多,蕴涵的深刻意义也有不少。之所以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已是夜深人静之际,及时将自己的感受写了出来,并编辑发至博客,是因为:怀着几许对死难者的哀悼,怀着几许对人性光辉的敬仰,怀着几许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感谢那位好友一句“哭的不行不行的”话语,让我饱食了一顿精神大餐,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此,我建议没有看过《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的朋友,抽个时间好好看一看,确实值得一看。

  篇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在电脑上把近段时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觉得这是一部感情细腻真挚,很能打动人的影片。真的不负众众望,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没有这样伤心过了,动情处,抽咽得声音都颤抖了,话都说不顺畅。

  我觉得这部片子对女主角王登刻画得非常成功,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受地震伤害和亲人抛弃双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发展过程。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开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亲是救女儿还是救儿子的抉择过程中,观众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所固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会对母亲的抉择发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红柿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我相信当一家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夫妻可能都会有此一问:要是你,会救谁?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脱胎于当年沙鸥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个问题:当你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编剧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那位母亲面前,也同时抛到了观众面前,非得要那位母亲和观众做一个决断。但是,现在距那场灾难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中国人的人口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现在的年轻观众肯定无法完全接受母亲在重男轻女思想下的选择。可在那个年代,那位母亲的抉择肯定会受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于是,编剧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择在年轻观众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术性处理,让观众觉得那位母亲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写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关头,大的让小的,这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还是能够勉强接受的。再者,母亲首先看到的是儿子,而不是女儿,这一处理又让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对养母的感情,她在大学两年都没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养母,这是因为她对自己被生母亲抛弃让她对所有母亲都有一种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养母。这样的情节设计我觉得比较符合人性的发展。

  再次,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怀孕后,一般都是惊惊慌慌的想办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顾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其行为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报复生母的欲望,当然,也是经历了这场灾难死里逃生后,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亲的一句话:你怎么躲我这样远呀!深刻的揭示女儿王登的这一选择的心理根源。

  总之,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得非常成功,使得这部影片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很好的催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