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内容提要: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误区:结合课文“套”作文、立意先行“编”作文、追求技巧“制”作文、应付考试“背”作文。我们认为其根源是教学理念上“三重三轻”:重加工应考,轻实践应用;重形式,轻内容;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呢?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大胆尝试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作文教学”,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由“重视文”到“关注人”的转轨。
关键词:误区反思对策
一、误区
小学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它以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作文成为他们的心病,以至于作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认为,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一)、结合课文“套”作文
原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范文引路”“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但这种结合,必须有个“度”,必须掌握分寸。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一次习作,所写习作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中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其实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而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材料。文贵为新,只有立意新、语言新,才能谈得上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二)、立意先行“编”作文
根据立意来寻找内容,对于这个问题,许多老师在作文指导中,先给学生定调子、划框框。如写《勤劳的爸爸》,不管是你有没有爸爸,不管你爸爸是不是勤劳,都得这样写。写外貌总是“高大的身材,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樱桃小嘴??”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让作文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是当前作文的一大弊端。“作文必须为生活服务。”
(三)、追求技巧“制”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是配合阅读教学的,所以有教师在进行一组课文的教学后,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必须用课文中学到的手法。如先总写,再分写,最后总写,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等等。在评价中也就按技巧上的要求来确定作文的质量。这样学生在写作前往往考虑的不是内容而是技巧,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写作要表现的是技巧,而不是生活。
(四)、应付考试“背”作文
素质教育虽然提倡了多年,但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为了考出好成绩,教师让学生“背”作文,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所背的作文通常是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优秀习作,为了应付自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写人、记事的各“背”几篇,并且要求学生如何改头换面地套用,以便“一文多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爱好及作文固有的魅力。
二、反思
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作文教学仍是薄弱环节。针对以上列举的误区,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错误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文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实在令人忧虑,值得深思。
(一)、重加工应考,轻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指出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但事实上有的学生小学毕业甚至初中毕业了,都不会写一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书信,这是因为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一切训练均是为了应考。1、以“背”促“效”。考试前让学生按老师所猜题目背优秀作文,以便应考。2、以“假”促“新”。让学生不根据生活实际,为达到效果而让学生作文一味虚构,胡乱编造。3、以“拔”助“长”。有的老师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
(二)、重形式,轻内容;重指导技巧,轻作文育人。
语文教学向来重视文道结合,作文教学也应重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形式,文章成为学生的真情实感的一次流露,要文如其人。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往往重文轻道,即偏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而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宗旨:育人。
(三)、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
现在,我们纵观中国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大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培养“窗户型”的孩子。一项资料表明,中国大陆孩子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孩子同样用华文写的习作,从表面上看中国大陆孩子的作文洋洋洒洒,作文水平要高出二至三倍。但仔细分析一下,中国大陆孩子写的作文好像八股文,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文章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太差了。这一现实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对发展素质教育不利,对中国不利。
三、对策
为了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作文,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确实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很久以前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谓形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束缚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严重状况。
1、多放少收、走进生活
“放”即写时不受章法约束,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多放少收”,就整个小学作文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
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过多地给予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要改变评价的观念,尽量做到“重内容轻形式”。
走进生活,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社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开放式作文教学可以直接面对生活、社会,评论是非曲直,感受酸甜苦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力。
2、先写后导,尊重个性
“先指导,再作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先导,强调了过多的“章法”,使得学生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先写后导”,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的写的基础上,使之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保住了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由于种种原因,思维定势成为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