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1 14:32:34 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反思【热】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文教学反思【热】

作文教学反思1

  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你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愉快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起码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只是由于思考的成果也就是思想必须在物化以后才能更好地交流,才需要语言,需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起来的好的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则更严格一些。事实上,在言语形式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话语”日益繁荣昌盛,而思想则逐渐淡出,这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再说,思想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压根儿就不需要外部语言。

  总之,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宁可要思想!

  以上所说的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实,然而,正像马克思以前的学者总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蒙蔽而不能发现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样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正是从这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学作文教学也是弄不明白自己的任务和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

  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我们害怕什么?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然而,他们已经并终将去承受这一切!然而,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再说,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假的早熟;偏激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更重要的是,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啊!

  我们害怕什么?说穿了,我们是害怕他们思考!害怕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我们掩盖了真相而代之以假象,撤消了真问题真思考而代之以伪问题伪思考,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则是放逐了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操练。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心地就变得简单而又清明了,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学生怎么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呢?由于不会思考,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浅薄恶俗的“文化”照单全收,并如获至宝,奔走相告。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因为他们没话可说,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而是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因为我们早已把他们的思想轮空,然后塞进去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比他们自己更懂得他们应该如何生活并妄图替他们安排好一切。

  写作又叫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什么?当然,从语言形式到表现手法到文体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这显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承担起这样一个需要几代文人尤其是杰出的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任。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是我们为了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思考的结果怎样,才需要物化形式的作文。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他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

  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把真相告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文教学反思2

  乙:前些时候,我们讨论了“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一些心理学问题,老师们都很感兴趣。学生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到的材料,这包括平日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等,这很重要。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作文材料再丰富,不经过主体的选择、加工是成不了文章的。这就涉及到作文的构思问题了。袁老师,今天我们就从构思这一方面,来探索一下儿童作文的心理奥秘,好吗?

  (一)作文构思一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甲:好!儿童对作文的构思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拥有作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根据它选择所应写出的内容,明确所要叙述的事物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以确定先后次序,段落层次。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所谓作文的构思过程。

  乙:这就是说,作文的构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一是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安排文章结构;三是选择词句表达。这几部分都很重要,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为了讨论得具体些、深人些,袁老师,我们是不是先集中探索第一步——怎样从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儿童确定中心思想的心理规律。

  甲:好啊!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作文和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文章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作者在动笔前必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必定有若干信息想要传递给读者。

  乙:关于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他还指出,即使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之类,也是想将现在自己了解的信息传递给日后的自己的。如果完全没有信息要传递,就写不出文章来。

  甲:是的,文章作者的这种想要传递某种信息的愿望,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产生的根源。在写议论文和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思想感情,因此,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集中要表达的观点或感情。在写说明文和另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告诉别人某种客观事物的情况,于是写作目的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心理过程

  乙:从儿童作文实践来说,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袁老师,您是不是举例给大家谈谈。

  甲:可以。心理学研究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深入思维的复杂过程,是作者对于感知获得的生活细节、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加工改组的过程。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高年级小学生介绍自己作文构思时的体会。

  教学片断一

  甲:从小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

  儿童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人了孕育状态。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有所感尚不够清晰,有所思还比较粗浅。

  乙:看来,介绍构思体会的那位同学,在参观时,参观后,直到作文前的思想状态都处于中心思想的孕育阶段。

  甲:是的。

  中心思想形成的第二阶段是——萌生。

  作者通过艰苦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的现象中“发现”内涵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些在作者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一种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刚才谈体会的那位小作者,在动笔作文前的那番对于确立中心思想的思考,则正是中心思想“萌生”阶段的具体表现。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根据同样的一些材料,不同的儿童往往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

  譬如,陈小平老师安排了这么一次作文训练——

  教学片断二

  乙:陈老师总结提示得好,同一件事,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情感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各人概括出的中心思想也就不一样了。

  甲: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由于同一个材料中往往含有多种意义,儿童不断挖掘文章材料的内涵意义,最后在自己大脑中常常也会萌生出好几个中心思想。这就必须通过比较、选择、最后确定一个意思为中心思想。这时才能说这个儿童真正确立了中心思想。

  乙:这就是说,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孕育、萌生。有些儿童,有时会经历三个阶段——孕育、萌生和比较选择。

  甲:是这样的。

  (三)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基本条件

  甲:从对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的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生活实践;第二,思想认识;第三,思维概括性。

  从生活实践来说,在实践中通过感知、阅读、体验,搜集材料,经大脑贮存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

  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文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作文材料的贮存越丰富,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而作文材料源于生活实践,这第一个条件——生活实践,确实十分重要。

  甲:从思想认识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生活实践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在作者感知、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

  乙: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形成文章中心思想的决定性条件。

  甲:再说思维概括性。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其重心和关键是思维。

  对作文来说,感知是出发点,记忆是材料库,从感知所捕获的信息或从记忆贮存的信息中,提炼观点,形成中心,主要依*思维概括性。 在实践中,我们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吗?参观的地点、采访或观察的对象与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而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却深浅有别,这除了他们思想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外,正反映了他们思维概括性的差异。

作文教学反思3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评改观念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大家熟知的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导致学生一写好文章不去检查,更不去修改,一交了之,留给老师去批改。而老师呢,单纯地搞书面批改,改呀,评呀,熬费了苦心才把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完。殊不知本子发回学生后,他们不瞧红笔满篇的所谓“精批细改”,而一看分数就置之不理。教师的千辛万苦就这样付之东流。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这一症结,教师先要转变思想,更新作文评改观念。“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作文的传统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不如说是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改出来的。可见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实质上就是再次用心思考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求通求顺,并逐步追求精美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必须看到学生有自改作文的潜力。要克服“不放心”“怕麻烦”的思想,花工夫指导学生自己评改作文,把批改作文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上。

  二、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评改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评改目标。首先目标要有整体性。一篇文章从指导、写作到评改等,目标应明确,步调要一致。因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评改的过程不仅涉及到表达的形式,还涉及到表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可见,评改过程也是对生活的认识,素材的积累的反馈。因此,评改目标的确定应整体考虑。其次,

  目标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悬殊较大。如果评改时只有一个划一的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为此在评改时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上等生来说,语句表达方面问题不大,就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去修改。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降低一些,只要求文章内容健康、思路清、语句基本通顺就可以了。

  三、教给评改方法,分步进行训练

  1、教师示范评改

  指导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要掌握阶段性。先从教师示范评改入手,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教师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挑几本典型的优中差代表作,通过实物投影或打印成人手一份,边评边改边讲述,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的全过程。在示范修改文章时必须要运用下面这些修改符号:

  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评改的方法。读是修改的前提。

  文章写好了,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通读全文,而且边读边反复思考,以发现文章存在的毛病与不足,找准修改的切入点及重点,以便对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修改时先从整体入手,思想内容入手,先整体后部分,先内容后文字。以下简称“四读评改法”:

  一读文章,改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内容是否紧扣中心;

  二读文章,改文章的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三读文章,改文章的句子是否连贯通顺,用词是否恰当;

  四读文章,改文章中的错别字,标点等方面。

  概括起来是四个字:“增、删、调、改”。

  ①增。有助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补充进去,以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表现力;对丢、落了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注意要加上。

  ②删。跟中心无关的材料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地删去,以保证文章重点突出;对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也要舍得删掉,力求准确、精练。

  ③调。对紊乱的顺序和颠倒的词句要进行调整,以理顺文章的层次、句子,使文章有序、通顺。

  ④改。对文章的错别字、不恰当的标点,用得不当的修辞手法、出现的病句,要认真改过来。

  2、师生共同评改

  师生共同评改就是师生一起讨论,一起评改一篇文章。课前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思考,作好修改准备。接着教师根据上述“四读评改法”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发言为主,教师作适当启发、点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动脑筋发现错误,指出评改原因,使他们从病例分析中懂得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修改。也可以让学生再挑阅其他习作,从中找出所犯的相同毛病进行修改以加深印象。

  3、学生相互评改

  学生喜欢评改别人的文章,但往往又无从着手。开始学习评改时,教师首先根据习作的要求,从字词句点到篇章结构,立意,突出侧重点拟出几个具体标准,出示在黑板上作为修改的尺度。其次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标出文章的错处。起先可以组成几个评改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改,因为学生独自一个修改一篇文章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让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评改作为今后自我评改的铺垫、过渡。学生相互评改时允许他们挑选评改对象,让他们接触各种同学的文章,吸取各方优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学生自我评改

  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对作文评改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当学生写好文章之后,最好念上一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检查中心观点,检查段落层次,检查字词句点等。然后拿起笔来进行修改自己觉得不妥的地方。改了读,读了改,反反复复地修改,直至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同时,还应敢于将自己的作文“曝光”,读给同学听,读给家人听,请他们多提意见,这样集思广益会收效更大。

  评改作文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延伸,是一个再认识,再表达的过程。教学生写作文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写作文法,还要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本领。培养自改作文的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评改作文能力的训练不是到高年级才进行的,在中年级的作文包括片断练习,低年级的说话、造句与写话训练中都可以进行训练。只有历练到成了习惯,才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如此习惯一旦形成,将会终身受用。

作文教学反思4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随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过这种观点,在我们进行创新作文研究的时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随笔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

  “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

  “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随笔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随笔,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

  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中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

  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人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爱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随笔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随笔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随笔中的生活――几天来,张玉洁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随笔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随笔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随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张丽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姜美清的随笔中,我听到了他们

  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于琪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坤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而从王雪慧的随笔中,我读到了生活的尴尬:妈妈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让她送给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顺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这天送去了人们在这一天最忌讳的包子(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气包)……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随笔,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随笔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随笔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随笔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

  :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50多名同学,两个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才是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蚕到死”“蜡烛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

  当初那些记流水帐的孩子,如今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无论课业多累、生活多忙,他们都忘不了写生活随笔。很多时候,这本生活随笔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随笔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个同学竟创了一天晚上写下七页的纪录。

  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言之无物到现在的文约意丰,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体味着他们的变化,我总有一种非常感:这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偏爱吧!

  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厚礼,感谢生活随笔,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作文教学反思5

  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

  基于这种思考,我在设计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撰写阅读体会并就文章内容与形式进行质疑。我希望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和质疑问题中发现教学点。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篇散文,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五花八门。相对集中的问题有“为何反复说说不出口,后面又说了很多?”“为何要落泪了?”等等。其中有个学生的阅读体会令我印象深刻,她写道:

  “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

  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具代表性。她其实提出了两个文本阅读的难题,一是如何理清文脉?二是如何读懂情感?对于《想北平》这类不以写景、叙事取胜的,且在行文思路、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非常个性化的抒情散文,的确有不少学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似乎读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读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读,读什么?由此,

  我确定本堂课就以这个学生提出的两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落实两大教学目标,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走进文本。主要有以下两点:

  1、比较品评,还原意脉。

  学生阅读本文感到没有头绪,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与他们过去读过的一些散文有较大不同。在他们过去阅读经验中,散文或以叙事为主,有明确的行文线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为抓手,总之文章的意脉比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与一般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样,开头几段似乎没有在写《想北平》,这就令部分学生费解甚至误解,全然读不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妙处。而这正是本文独特性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阅读障碍,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品评的活动环节,用《故都的秋》的开头与本文开头进行比较,旨在引发学生发现本文开头与一般抒情散文开头的不同之处,进而激发思考:这看似没有直接入题的开头,与文章题目的内在联系在哪里?稍加讨论,学生很快拨云见日,理解老舍开篇的文字真实意图是告诉读者,本文要写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确定了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后文的一切内容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写的。接下去,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即以标题来观照各段内容,辨析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内在联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原了文章的脉络。

  2、揣摩联系,披文入情。

  学生阅读本文最大的障碍恐怕是无法理解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作者爱北平,想北平,这是显而易见的,谁都可以读出来,难的是无法被作者的思乡情打动,无法理解作者何以想到“要落泪”。

  为了帮助学生扫除这一理解障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北平究竟给了老舍什么?老舍最珍爱的是北平赐予他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4——6段,试着走进老舍的内心。在讨论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的细微之处,通过联想想象,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老舍人生经历,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发现枝枝节节中的动人之处,比如“坐在,背后是城墙??”这一段,有个学生品出这样的滋味:“我会想到一种坐在河边慢慢垂钓的那些人,他们虽然不是做出什么大成就,但是他们内心会非常安逸,非常能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那种可以在家里感受到的安逸与快乐。”在品读第6段写瓜菜果子的内容时,有学生关注到语气词“呀”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到老舍《我的母亲》的内容谈到““人即使活到八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这是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的。在本文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北平作为一个家的象征,也是像母亲一样可以给他安全感,所以他在描写北平的时候,会在内心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大家都知道,童年象征着快乐与自由的。他认为,他在北平可以获得

  这种快乐与自由,所以他在写本文时,会无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与与天真。” 最后再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聆听最后两段的录音,体会“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要落泪”的原因。

  透过文字,学生渐渐读出北平给予老舍的温暖、踏实、安全与宁静祥和的“清福”,读出老舍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母亲赐予他的,也不仅仅是家乡北平赐予他的,更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披文入情,学生不仅体会到老舍对家乡的浓的化不开的热爱,也体会到一个贫寒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国岌岌可危的现状之担忧与牵挂,读出了老舍的一片赤子情怀。

  以上是本堂课可取之处。当然本堂课也有不少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在于课的整体感略显欠缺。比如教学设计中除了梳理文脉,体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关注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作者如何表达深切难言的情感,感受语言大师高超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显得生硬,没有很好地与前后环节融为一体,和情感的体会有割裂之感。另外,品读完4——6段文字之后,其实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前文哪些情感浓烈的词句。如果最后能够再回扣前文,读读品品,那样的话,整堂课的逻辑性或许会更强,学生也能对本文建立起更为完整的认知与体验。

作文教学反思6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作为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怎样想?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我也就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学校大力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布置教室的时侯,我、大队辅导员、美术老师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纸、手绘,剪贴出许多漂亮的图片,如黄色的卡纸做成树叶型书签,折上立体的折痕,贴在评比栏。贴上大红纸的剪贴双鱼,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刺猬也上了墙。我在这一栏里还请美术老师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了漂亮的美术空心字“春意正浓,雏鹰争飞”,字在整个评比栏里贴成两个斜排,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展示栏里,我用许多绿色卡纸建成的大树叶拼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地上有许多立体小草,还有红的、黄的,充满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图书角因利就简,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橱,整理后放进学生拿来的书本,并贴上了醒目的话语“知识在这里融汇”。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学生看到我们课间在教室进进出出,视线早就被吸引过来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图画,漂亮的版面,还有充满激情的话语,他们一个个欣喜不已,觉得教室里美观了。每个栏目前,驻足良久。

  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布置教室的意义,问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倡导他们积极争章。孩子们从这里看到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在日记中不仅写下了教室的变化,还悄悄写下了自己的争章目标。

  阳光体育活动,接力赛上孩子们奋力拼搏后,带着他们再回忆一下赛场上的热闹场面。“啦啦队的怎样热情喝彩的?”“参赛队员中谁不小心掉棒了?”“谁健步如飞,跑得极快?”“谁跑步的时候还左右看看,生怕别人追赶上来”……透过我的眼睛,把我所见引出轻轻松松的谈话,带着孩子们在脑海里重新回放画面,他们就能写下更多精彩瞬间,让我惊喜连连。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记录的日常生活,只要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拥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么精彩的亮点,写出好文章。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睁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间,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尽我所能,变难为易

  A、结合课文学习,利用课后练笔记下生活点滴。

  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后,我问学生:“咱们平时和同学、朋友是否也会有误会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太多了!”“那大家也来写一写,怎么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噢!”

  的确,争执、吵吵闹闹和之后不带丝毫扭捏地好。这样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让他们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争吵或者与别人之间的友谊。是一项格外轻松的任务了。在这样极其直接的命题下,他们往往会学习课文,结合实际,写出不同凡响的小文章来。

  B、善用选择模式,写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带学生欣赏了多媒体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让他们对照品读文字描写的蟋蟀的住宅。课后,我布置学生三选一做选做题。

  1、请你当一回游客,写写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请你当一会导游,向别人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一评蟋蟀的房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这样三选一的文题,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表达的范围更清晰。比起单一的写作或评论更容易让学生动笔。

  三、尽我速度,及时讲评

  每次收上学生的日记或是作文,我总是及时讲评。说说这次谁的最有新意,谁的写得内容具体,谁的结合了生活实际,是真实的文章。同时每一篇被表扬的文章,我都会让他们的作者为自己在“班务表扬”中添上一笔财富,作为他们的辛勤劳作的收获。学生受到了表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激情会持续下来,创作的欲望就越来越强。

  优点不突出的孩子,我会找出来读一读,让全班同学帮他们想一想该怎么修改,如何润色。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来。“我觉得他的文章整体的来说还不错,若是把动作在写细一点就好了。”“那一句话改一改会更好……”

  七嘴八舌之后,气氛活跃极了。集思广益,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每个人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很多孩子能够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义的建议或是具体的补充内容。被帮助的孩子在听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也会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竞争力。

  四、竭我所思,花样翻新

  “天天写作文,太忙了。”“没东西写了,好烦哦!”学生的怨声一出,必须想办法克制这种情绪蔓延。

  我买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进教室,发到每个组里。“干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发这么漂亮的本子?”孩子们不断质疑,不断猜测。“这个本子是专门用来写作文的。”“哎,又是写作文。”他们叹气。“不过,这有点不同哦。”我故意卖起关子来。

  这种本子是一个组一个,让学生写接力日记的。每人一周写一篇。后一个作者要对前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孩子们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欣赏孩子们的作品,一起点评,并写上自己的话。老师最后写上评语并打上等级。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别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因为有家长、老师一起点评,他们的写作与欣赏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

  “同学们,我们近来作文越来越有进步。老师有个金点子,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你们愿意做吧?”

  “当然愿意!”他们答。

  “我宣布:我们班办一份班刊,专门登录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每一期班刊专门由一个人办。她就是编辑。谁的稿件被编辑采纳,老师就给予奖品。怎样?”

  “好啊,好啊!”

  两个星期之后,第一份班刊面世了。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孩子办的。她用清秀雅致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画面给了我一份超常的惊喜。她给班刊拟了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学的优美的文字,还摘抄了一首小诗。刊头上写还上了很有意义的编辑寄语。

  家长会上,我让家长们欣赏。后来过塑装饰后,拿到教室亮相,同学们一片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的同学相继申请,办好了不同题材的六期班刊。内容、形式各有不同。没有班班刊的同学积极投稿,也有奖励。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我认为做一位教师,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头脑的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努力,发挥我们无穷的智慧,花样不断翻新,孩子们才会乐于跟风,才能兴致勃勃地学,快快乐乐地写,并竭尽所能地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反思7

  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习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北师大刘锡庆教授也认为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我深有同感,我认为在想象作文训练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进行个性的语言表达,形成创新人格。因此,我在想象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求,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兴趣 大胆想象

  小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作文枯燥,对作文提不起兴趣。对此,我每次教学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营造轻松、有趣的习作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习作的欲望。

  如,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我利用再现情境,让学生在小鸟们发出的美妙声音余味中,用热情召唤的语气说:”榕树上的小鸟们可真好客啊!他们不但为我们举办动听的音乐会,听说还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激烈的运动会,你们想不想瞧瞧呢?”哇!课堂气氛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我”悄悄”向学生传递学作信息:”可是呀,小鸟们要我们欣赏完,把这场运动会生动具体地写下来,每人寄一份给它们,写得好的,它们还要带你们去鸟的天堂里做客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有!”接着,教师播放录像(小鸟们在榕树上活动的情景),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观察得特别仔细,写作时就根据小鸟们的动作、姿势,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把这场运动会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

  2.积累素材 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见,要写好作文,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写作的素材。想象作文也需要素材,因为想象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是想象,而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也说过:”世界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2.1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日出”、 “下雨”这些我们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家里、班级里发生的小事,这些事物很多同学觉得司空见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这些平常事入手,养成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

  2.2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如何进行事物的分析、比较;注意事物的不同形态、发展、变化;注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在平时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教他们经常用积累本子多积累一些课内、课外读到的书中的好词佳句,这样可以在以后习作中派上用场。

  3.打开思路 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掀起创新热潮的今天,让学生自由翱翔作文创新的天空,应引导学生用童眼看世界,放飞想象的翅膀。

  所以,对于同一作文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想法当作”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妄加批评,削弱学生的写作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求异。如学生在学到《去年的树》最后时,我出示这样一个小练笔:”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续写故事,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篇习作

  引起我的注意:”小鸟伤心的离开了灯火,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安顿下来,整天伤心地流眼泪,最后死了,土地公公被小鸟的真诚感动了,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派人上报天庭,玉皇大帝就把树和小鸟带上了天,穿越时空遂道,把他们送到21世纪的中国的土地上,从此他们再次成为一对很要好的朋友。”这是怎样的习作呀!纯粹是”胡谄”,我叫来这位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这样写是我从电视节目中得到的启示,写的话是我对小鸟和树美好的祝愿和对小鸟对树的友情的赞美!”多么天真,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这何尝不是作者最真切美丽的幻想,作文的目的不就如此吗?之后,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从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涉学生的想法,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予学生更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用心灵的自由和天真的情思去描绘自己的想象作文,活跃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作文的形成。

  4.创造机会 多方思维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运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因此,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不能放弃。

  结合开展”我们畅想未来”读书会,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进行科幻作文,《未来的.学校》、《未来的衣服》、《20年后我的家》等,既是对读书的总结,又是学生进行创新作文的好机会;根据自己喜欢

  的学习用具,自由扩充拟题,想象故事,写《魔术文具盒》,记《书包旅行记》,介绍《神奇的钢笔》等;习作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科技小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事物和体验生活,说说心里话,写《我为什么会哭》、《我家的多功能沙发》、《小纸人动起来了》等;还结合作文课,出示学生喜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动物组合起来编童话故事,开《童话故事会》,看谁讲的童话故事最精彩??通过各种渠道,课内外、校内外为学生找寻作文的机会,让学生多方思维,完成作文训练所要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作文训练艺术》20xx年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文教学反思8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

  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作文教学反思9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师和初学写作者的一大难题。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更是如此。一说上作文课有些老师就不知该从何讲起;学生做起作文就是东拼西凑,满足本次作文的字数要求;收起来的学生作文不要说“入格”,就是很多基本要求都没达到。很多学生也犯难,有的学生没有写作欲望,以致不喜欢作文课。因为总是把握不住写作要领,无论怎么写都不能达到满意理想;更有甚者作文错别字满篇,语言干瘪,词不达意,干脆就凑合着,把作文任务敷衍过去了事。作文真也就落了个“爹不疼来娘不爱”的尴尬处境。但是作文本身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从高考的意义上----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就占60分),还是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上,作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解决这方面问题很多老师乃至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方法、措施,我也从二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教训,获得了一些作文教学经验。我觉得作文教学一定要有系统性,即规划作文训练目标--科学安排写作指导--有针对性的作文评改--形式多样的作文评讲--纠正后的同题重写的过程。接下来,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的一点作文教学体会。

  首先要规划作文训练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老师在批阅、评析学生作文时,也要紧扣目标。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教师往往因为缺乏计划性而对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不太明确,每次训练

  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对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计划、循序渐进。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从主旨、材料到语言、结构,面面俱到又无主次之分,分散了学生可能集中在重点、突破点上的注意力,使学生顾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训练处于无序状态,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教学,这点教师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所以作文教学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多个能力目标的训练,要考虑每一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每一次训练是为了达成何种能力。教师批阅评析也就不可以面面俱到。如果要考虑应对高考的话,考场作文的特殊性无疑又给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那么我们要达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阶段性目标,比如,先从词语的积累开始,然后再对句式运用做目标设定。当然这样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学生一进高中就开始实施。老师要有长远计划并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完成,每次设定的目标不要过多,可用片段作文的方式辅助完成。目标实施过程中有不适当的地方,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定稿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写作一定要做好科学的写作指导工作,允许不同层次的语文基础、阅读视野、人生经历的学生写出“百家争鸣”的文章。有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其实高考作文无论从立意、选材还是谋篇布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同一要求下的

  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呢,如果哪一次学生作文写得整体都很差,完全不重视老师的指导和目标设定要求时,为了效率我们直接找一篇范文印发给学生就完事了。实际上,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也有一定作用。但我们还可以在印发范文之前做一个工作,即寻找到至少一份本班同学的作文让大家按本次写作要求进行集体修改。发挥集体智慧,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新的尝试中来。互改互评,百家争鸣。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除了寻找别人的成功之处学习借鉴外,还可以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直接的操作的得到的体验绝对比只看范文来得实在来得牢靠。之后再结合印发的范文,再次强调本次作文写作要求,学习范文怎么做到写作要求的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讲评和示范才是有效的。

  最后,纠正后的同题重写——原题“改错”要不厌其烦。作文教学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有些老师仅仅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了评改学生作文方面。有些自己没有深刻体会的语文教师甚至提出作文的评语至少要写都多少行,殊不知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关注的只是相互间评语的多少,根本不去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寻找解决办法,更谈不上“改错”。所以,老师辛苦自不言待,学生收益可想而知。这个教学模式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即使按以上教学模式执行完成我们也能看到,“教师讲评”就是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了,我个人认为教学仅仅停留到这个层面,是不能把先前的几个步骤的效果发挥充分的。其他学科,尤其理科教学,非常强调的是改错,甚至有专门的错题本,足见改错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作文也需要一个“改错”过程,方法可以不同于理科,我们可以利用每学期假期,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中的所有修改过的作文、有待修改的作文,进行修改、整理、分类,汇编成集。甚至可以仿照自己喜欢的杂志,找人写序言,取个有个性的刊名。有绘画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配上插图,之后全班交流,评出优胜者表彰,也不失为一种另类评改吧。总之,方法可以不同,但经过评讲后按要求重新再写作同一篇作文比另外写多篇作文效果都明显。

作文教学反思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并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不足,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适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参与互评,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既学会帮同学改作文,又学会了修改自己的作文,这真是一举两得。同时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还经常采用面批的方式跟学生一对一地进行交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同时让他们如何把句子写具体,文章写生动,还让学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写作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作文教学反思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反映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还是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认为:小学生个人的阅历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积累材料不够充分。如何克服这两个问题呢?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变换,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本理念分析。

  (一)广泛阅读,勤于积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是喜欢写作文的保障。学生头脑中掌握的大量词汇,就像电脑中储存的各种数据资料,需要时可以随意调遣。因此,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专用的词句摘抄本,发现优美的词句随时记下来,为更好地遣词造句打下坚实的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靠课本上有限的的文章是不行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变化。书读得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过来,从而丰富自己。因此要博览群书,多到图书馆(室)阅读大量书籍,吮

  吸知识的营养,补偿自己知识干枯的脊梁;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上网,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打开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典,畅饮自己渴求的知识养料,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积累写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多读是求人之工夫”的做法,这里的“求人之工夫”不仅仅是求得作者所写文章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求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面中心思想之方面的工夫。为此,课堂教学应为“求人之工夫”的渠道。其次,课外阅读也应作为“求人之工夫”的一个重要途径。

  (1)课堂教学的“三为主”教学法。即教学主导,学生作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也就是要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前提下强化训练,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这方面做得如何,关键在教师如何落实每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学生开辟一个“悟”的空间领域,多在无疑处设疑,让学生领悟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与表达上的技巧,这才算是正求人之工夫。

  (2)加强口语交际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其在集体中合作学习,相互探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上升为写作爱好的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

  兴趣;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对象的知觉过程,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有了这一途径,就会善于观察。不仅要有浓厚的观察兴趣,还应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1)观察要有观察点,要有一定的顺序;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不同的事物都有他自己各自的特点,即使同一事物,也有其个性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求同存异,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意身边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凡是都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

  (3)观察目的要明确、要有重点。

  (三)细心多练,勤于动笔

  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有“多写是求已之工夫”的作法,事实证明,多写能尽快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1、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平时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或做过的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并且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贵在坚持,逐步养成习惯。

  2、做好知识的迁移。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应当补充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对学生内化这些新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把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优美词语和表达技巧)恰当地运用到作文里去,便课内、课外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课内课外阅读的作品,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语言风格各不同,但都是精美的;有的作者虽非名家,语言也有可取之处,因而吸取阅读中的好语言,学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是大有益处,阅读时做语段摘录,把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和需要的内容抄在专用的本子里,边读边抄,边抄边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己的语言,不仅流诸笔端显得通畅流利,甚至还会不时冒出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闪光语言来。

  (四)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让学生观察、反映生活,了解生活,积累更多的学习素材。

  (五)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引导、促进习作活动,给学生提供示范。及时对学生的作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讲等办法,多表扬鼓励,以调动其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方法主要有:

  (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相互交流或通过校园广播站广播。

  (3)办手抄报、黑板报刊登好作文向全班、全校发行。

  (4)办一份个人作文集,一学期后就是自己的财富。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他们千方百计找素材,争着写,个个都想成为大作家呢!

  综上所述,小学生厌写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在认识上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摆脱某些传统观察的束缚,在训练上有针对性地改进作文教学方式。这样,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一定会以“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进而迎来万紫千红的旖旎春光。

作文教学反思1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心小的学生,还是完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不能对外来信息很好分辨、归纳和接收,直接导致说、读、写不能顺利进行。特别是习作这一板块,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想着事物的形象,口头表达也很精彩,但是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让习作简单起来

  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所以,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作文起步的老师来说,不要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和习作放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而有压力,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在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可以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烦恼、忧愁;写花、草、树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写同学之间闹矛盾、互相帮助或做的小游戏;写考试不及格或考了满分;还可以写你犯错时、被表扬后等等。这样一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神秘感的“作文”,就变得简单了,他们相信自己

  也能写出文章来。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习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同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通过调研,时下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还不会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观察习作,更不善于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和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说明一些老师还没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没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如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加上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窄,写作时思维较定式,不灵活,所以造成在写观察习作、想象作文时无从下手。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教学观,作文教学一定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事。

  要解决这一问难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哪入门呢?那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热情,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如果光观察不记录,那么很多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很快就会忘记,即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残缺的。

  所以,时下农村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除了加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学会读书外,教师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三、在玩中学,玩中写,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如果对某件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观察研究,想方设法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而爱玩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学中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学,玩中写,写中再现玩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作文是一件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调研中发现,时下还有很多学校没能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外活动均被应试时间所占用,从而造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低。殊不知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写好作文。但是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一年级可以从用词说话练起,一日一句;二年级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中高年级可以课外向学生推

  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同时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如从网上查阅资料,收集日常生活中老人们说的一些有趣的俗语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提高了。

  五、做好作文评价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不管写得怎样,都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可见,老师在作文评价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及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好的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应经常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诱发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便发展思维,改进完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并通过评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发学生的作文的情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在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对作文就不会有畏难的情绪,从无话可说变成我有话要说,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用词干巴变

  成笔下生花,千篇1律变成百花齐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何为“下笔如有神”。

作文教学反思13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作文教学反思14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更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做实验、做游戏。我想如果把实验引进我们的作文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借此题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呢?于是,我进行了“实验作文—鸡蛋浮起来了”的作文研究课,从学生的反应和交上来的习作效果分析,这样的作文形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表达能力。

  现在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节作文课进行一次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在下面的地方做得比较好:

  1、课堂的流程比较顺畅。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经常在习作中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点,也不会具体写。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和同学的反应,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进行指导,如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等,从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具体地写出实验的过程。

  3、片段练习,落实写作。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会说上一大篇,结果习作的时间就没有了落实。以往我都是一节课指导,一节课写作。在这次作文课上,我在课堂上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重点片段,扎扎实实地进行习作训练。

  4、自评、他评结合,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结合实际,设计好评价要求,让学生对照着里面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课堂上教师示范指导,课后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二、不足之处。

  1、个人素质方面。 在《鸡蛋浮起来了》这节课中,我能明显地感到自己在作文指导方面还需要加强,由于平常都习惯于两节课进行作文指导课,(一节指导说话、一节习作)而现在一节课里面包含了说、写、评,结果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显得很拘谨,不够灵活,简单说就是课堂调控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在以后的作文教学效率提高方面还要加强和研究。

  2、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在这节课中,由于我之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结果在课堂上,我顾着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从录像上,我看到很多的学生都没有集中精神参与,特别是在评讲这个环节。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还在自顾自地搅拌鸡蛋,而没有参与到课堂上。

  三、感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开展实验作文的效果是不错的,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实验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2、实验式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科学实验式作文所选的实验往往与儿童已知的知识反差强烈,在做“鸡蛋浮起来了”这个实验前,让学生猜测:鸡蛋放到水中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呢?根据经验学生不经思索的回答:“沉下去。”当看到鸡蛋浮起来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到了疑惑:为什么呢?于是我顺势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做一做吧。”我就给他们分好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试自己的办法,小组合作就这样自然产生了。在做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放下了盐,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但他们不气馁,一人倒盐,一人搅拌。就这样,学生一步步探究,最后果然成功了。我想,实验成功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增加了,使他们明白了遇到难题要共同协商,积极探究。学生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不仅进一步体会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而且也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研究,让我们的作文课堂更美丽、精彩。

作文教学反思15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目前,中学生中对议论文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主动写议论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普遍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是很困难的。

  而时评因其涉及内容的新颖性,点击热点现象的敏感性,成为公众喜爱的文体。同时,在时下高考作文不拘文体,以及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大形势下,它必将成为中学生钟爱的文体之一。其实,现在已有一些聪明的考生在高考中以成熟的时评文笔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时评文《这也是一种承诺》就被评为满分。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增强其议论说理的主动性,使他们写议论文时不再被动敷衍地简单演绎。

  二、以时评体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进而养成其主动积累新鲜素材的习惯,使其议论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内容老套陈旧,时代感不强,读来令人生厌。而“时评体”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鉴赏课上多提供给学生阅读时评体文章的机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供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平时能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当然,也可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时评体文章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几乎在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时下很流行的高考时评体作文的出现,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阅读和写作时评体文章。

  三、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议论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而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就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让学生在写时评中掌握议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准确性是包括时评在内的所有议论性文章有无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包括所评时事的真实与否,还包括分析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它要求作者选点立意要明确,分析要准确而有分寸,评论要适度,说理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体作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如此,他们的议论说理才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时评除了要给人常识性的公理之外,还应该避免人云亦云、见解庸常。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在广泛地阅读并写作时评文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使观点稳妥之余,必将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鲜生动的语言,富含情感的评点,会使议论文焕发迷人的光彩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行文自然、新颖、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也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

  谈到时评体的语言,我们不妨再谈谈时评体的拟题。除命题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拟题(即“题目自拟”)。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从时评中吸取拟题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针对报载的“某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早恋”这一新闻,展开点评,并拟题为“美得惊动家长”。该标题既准确地概括了时事的内容,也因为将“美”与“惊动”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实则大巧,言简而意丰。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时评体语言表达的新颖灵活,无疑会给时下的中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原来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原来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也很适合自己。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议论语言自然就会鲜活生动起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项工作也会不再那么费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写时评,首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责任感的心,有一种关心社会、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爱憎分明,对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法写好时评体作文的。所以,写好时评,就要让议论的文字饱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说理,如此才能既说服人,又感染人,笔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与蓬勃的活力、朝气与正气。

  时评体形式的作文,无疑为目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时下学生议论说理时沉闷、单调、枯燥的气息,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毋庸置疑,时评体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作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作文04-04

作文的教学反思10-27

《作文》教学反思10-09

教学反思作文06-25

作文的教学反思11-21

作文教学的反思11-25

《春雨》教学反思作文09-13

关于教学的反思作文12-18

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11-21

小学作文的教学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