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合集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8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贴春联、门神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二、贴年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四、放爆竹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五、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六、压岁钱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
十、包饺子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此外,春节还有蒸年糕,倒贴“福”字,守岁,迎春,回娘家等习俗。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2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发展,财货流通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混沌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在特殊的日子吃饺子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多为吉庆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间长者过生日的前—天必吃饺子,称之为“子孙饽饽”,意在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结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饺子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水煮的叫“水饺”,上屉蒸的叫“蒸饺”,在铛中烙的叫“锅贴”。可见,民间在喜庆、吉祥的日子有吃饺子的习惯,与民同庆的皇室也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节庆之日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作为国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紧紧承袭传统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据《清宫述闻》中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至晚,皇上、皇后用长寿面。”这里面所说的“子孙饽饽”,就是饺子。
当然,每逢辞旧迎新之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寓意“岁更交于”,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为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就有过年吃冻饺子的生活习惯。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
皇帝的瞻拜活动,是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进行的,本来没有绝对严格的时间规定。但是,御膳房的厨役们对煮饺子的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对此,时间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根据炮声的远近,就可以推测出皇帝的行踪。例如嘉庆四年除夕,当嘉庆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膳房即开始煮饺子,他刚到昭仁殿,太监立刻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嘉庆坐稳后,首领太监捧进红色雕漆飞龙宴盒一副,内置“三阳开泰”瓷碗两件:一碗内装素馅饺子6个,另一碗内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各一个。皇帝吃完饺子后,小太监用瓷碟盛饺子一个、红薹一块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宫的《膳食档》中还记载了光绪过年吃肉馅饺子的情景;“正月初一,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饽饽。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煮饽饽十三个;猪肉菠菜馅煮饽饽十三个。”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4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大年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大年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大年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大年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大年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大年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大年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大年月初五开市。俗以大年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5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6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7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 篇8
春节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的作文1200字】相关文章:
春节的习俗的作文01-03
春节习俗作文10-25
《春节的习俗》的作文08-04
春节习俗的作文精选11-18
作文春节习俗11-06
春节习俗作文07-20
春节习俗作文07-20
★春节习俗作文07-14
春节习俗的作文09-14
春节的习俗_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