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你有什么感悟呢?让我们好好总结下,并记录在工作总结里。那么你有了解过工作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年2月,我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五个主要任务”,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全国银行网点收缩,银行业金融服务区域化差异显著。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银行业逐利本质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加之金融科技、线上金融迅猛发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整体呈收缩趋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22.67万个,2019年末总数为22.8万个。
相关报告显示,从不同银行分类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下降相对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有少量新增。从不同区域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东部地区主要以缩减营业点为主,在其他地区有少量新增;城市商业银行调整幅度较小,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增加,也有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减少;农村商业银行近两年数量呈扩张趋势,但是区域间增量呈不均匀分布,增加网点地区集中在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增量较少。其中,不论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主要以裁撤为主,导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太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成为国内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一般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数量少,且功能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存款项目,贷款数量小,审批较为困难。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城乡间以及不同区域的乡村间,银行网点存在不均衡、不对等现象,先前以城市为重点进行布局的各家银行机构,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城市网点饱和的现象,而在广大农村和县域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有待提升,网点覆盖面较小,且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提高。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融资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末的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较2019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2019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从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与力度,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来看,目前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项目主要以土地作为抵质押品和还款来源,同质化程度高,易导致与商业性银行恶性竞争,不利于农村金融主体间的整体协同发展。另外精准针对乡村振兴新需求的产品不多,存在期限错配、额度不满、定价不合理等问题。从金融服务角度来看,附加金融服务较少,手机银行、网银等产品用户体验较为一般,用户黏度明显不足。
农业农村现有产权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我国现有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农民手中隐形资产显性化,通过交易或者资产重组实现资产的增值,盘活农村大量沉睡资产;另一方面,可以为资产向资本的属性转换提供制度基础,农民可以利用拥有的土地等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向保险机构申请保险等。另外针对农村金融风险,尚未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相对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并且在风险监控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2
一、基本情况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投放涉农贷款11854万元,覆盖各类涉农客户1000余户,涉农贷款结余43193万元,较年初新增3942万元,增幅达到10%,同比多增1756万元。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创业担保贷款投放22笔515万,业务开办以来已累积投放10911万,带动就业人数近1500余人,为解决我县各类人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具体措施
一、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今年以来,xx银行xx县支行围绕“农民增收、农村更美、农业更强”,持续加大辖内“三农”贷款资金投放。同时,为了既适应县域和农村市场上客户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情况,又有效控制风险,增加第二还款来源,我们推出了农/商户保证贷款、农信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亲情贷等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通过对这些客户发放贷款,不仅支持了他们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为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下沉服务重心,目前我行运用在乡下网点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合理制定机构网点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县域机构网点,延伸服务网络;并在去年加强了物理网点建设,加强网点风险管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我行还积极推广“极速贷”、“E捷贷”、“移动展业”等线上产品,有效提升了农户办贷体验。另外,我行还积极推进“信用村”创建工作,深化“银村”合作,实现“整村授信”,村民凭信用即可获得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金融可获得性。
三、积极开展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深入推进第二轮“大众创业惠民工程”及助力乡村振兴等主体策划活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的宣传营销力度,加强联合人社等职能部门的宣传,提升群众对创业担保贷款知晓率。在有效服务更多创业人群,保证创业经营者从“无业”到“有业”的同时,用一揽子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缓解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保证粮食安全,助力粮食生产。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收购,我行对种粮大户、粮站、粮食收购商等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助粮贷,金额高、手续简便;同时,我行主动和粮食局、农业农村局的职能部门合作,开展推介会和企业走访,在今年开展的夏粮收购活动中我行投放助粮贷2620万元,同比多增775万元。
五、践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的主办行之一,xx银行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积极响应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号召,致力金融扶贫,简化调查和审批流程,切实做到应贷尽贷,确保今年扶贫贷款户数及金额均不低于去年。
下一步,xx银行xx县支行将以党史的学习教育为契机,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持续做好基层金融服务,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3
一、鼓励银行机构涉农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大力发展普惠业务,将普惠贷款作为支持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县农商行、县银行针对部分农户无法落实有效抵质押的问题,推出了“农耕贷”、“助养贷”、“大棚贷”、“收粮贷”等新信用贷款产品。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服务。
二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由省农担公司担保的鲁担惠农贷,享受部分财政贴息与疫情期间担保费率减半的优惠政策,极大的减轻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压力。
二、鼓励涉农金融服务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惠农服务点建设。县农商行农村助农取款点达到42处;齐商银行支行大王东孙庄村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1个。
二是扎实推进深耕乡村市场“五覆盖一力争”,高标准推进农户信息建档。县农商行扎实开展整村授信,充分发挥“信e贷”、微信贷等产品优势,目前已完成500多个个村庄的整村授信。
三、加大对农业农村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一是引导鼓励银行机构对接全县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农发行支行累计为县财金置业有限公司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8.76亿元,确保了县棚户区等改造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二是每年组织高标准政银企座谈会,今年向县内19家银行机构推荐我县2021年重点工程项目、农业项目,共达成合作意向99个,签约金额109亿元。其中,农业项目意向7个,签约金额2910万元。
三是组织召开县金融支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帮扶村发展座谈会,推动建立10支金融机构联系帮扶村金融服务队,全力支持县域金融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四是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和特殊群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再就业、创新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农村新兴群体创新创业。
四、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一是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着力破解涉农领域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半年县融资担保公司为涉农企业和农户办理担保贷款接近两亿元,为涉农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近4000万元,减免各类费用500多万元。
二是不断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县融资担保公司在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和创业贷款担保业务的基础上,依托加入省、市两级政府性再担保体系,大力开展“见贷即担”体系担保业务。业务量位居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局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深入贯彻金融服务“三农”的战略方针,引导金融机构融入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主动作为,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新贡献金融力量。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4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抓紧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三年行动专项工作小组,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召开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计划启动会;局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金融机构调研,督促指导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加大政策支持,我局印发《泉州市实施农村金融服务三年行动方案》,泉州银监分局制定《泉州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涉农金融机构也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政策支持体系。实施项目运作,制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21个,涵盖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产品、融资渠道、金融服务等方面,同时实施局领导挂钩项目工作机制,促进项目落实到位。强化监管督促,银监部门研究制定“泉州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评价体系”,单列“涉农贷款”考核指标;完善涉农贷款考核评价办法,按月监测通报;向辖内银行业机构发出41份监管意见书,组织52次监管约谈,要求落实金融支持三农。深入宣传发动,各县(市、区)和在泉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泉州农行召开“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产品推介会、永春县实施“红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计划等,形成合力共为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涉农信贷投入结构优化。出台《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性目标》,鼓励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截至目前,全市涉农信贷余额3498.33亿元,占各项贷款55.16%。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服务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50.8亿元,同比增长17.03%;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5.1亿元。推进扶贫小额担保贷款服务,全市累计建立24485户贫困人口的信用档案,实现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66亿元。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80.01亿元,比年初增加55.22亿元。
(二)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推进专营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全市银行机构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32个、13家机构设置普惠金融部门,设立小微、“三农”等特色支行、事业部40个。进一步延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实现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全覆盖,达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目标。深化农村信用评定,新增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63个、信用户18.56万户,分别达到26个、786个、58.09万户。深化农户建档评级,截至目前,累计为21447户新型农村经济组织、139.67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为42.34万户已建档农户发放涉农贷款余额511.68亿元。
(三)金融产品服务持续创新。继续深化“两权”抵押的贷款试点,11月末晋江市、石狮市农民住房抵押的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55.37%、35.91%,规模居全国前列,永春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政府评估指导价经验已复制推广到漳浦、建瓯、沙县等试点县(市)。创新“快农贷”“农e贷”等基于大数据的线上信用贷款模式,持续开展林权、渔船、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等抵质押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与林权收储机构合作的小额林权抵押的贷款模式。发展整体(村)批量授信,晋江农商行在全省首创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的贷款,为2个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体授信4亿元。农村现代保险功能更加凸显,创新农业保险方案设计,开办蔬菜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和海产养殖指数保险,险资直投支农融资试点获得10亿元预授信,为全市645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购买政府扶贫救助责任保险。
(四)三农融资渠道得到拓宽。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今年来,我市新增蓝天农场食品、大象农业开发等15家涉农上市后备企业,耀华园林、峰安皮业等2家公司在福建证监局辅导备案。引导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子基金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兼并重组基金投资我市一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000万元。引导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经济,截至目前,我市32家小贷公司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840笔,累计贷款金额42.4亿元。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功能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性融资担保机构运作,同时,积极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与省再担保公司的业务对接合作,加强涉农增信服务水平,其中惠安农信联与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创新推出“农担宝”业务。
(五)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加强政银企合作,晋江农商银行授信磁灶镇商会10亿元专项乡村振兴信贷资金、授信50亿元设立“巧妇贷”专项信贷规模,惠安农信联向惠安县海洋与渔业产业授信10亿元,泉州农商银行与晋江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合作等,安溪农信社与49个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丰富农业贷款担保增信平台,南安增信服务公司试点持续推进,安溪设立茶产业互惠担保基金3000万元,永春设立花卉行业担保基金200万元,德化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基金1200万元,为特色农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
二、20xx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督导,完善机制。进一步引导银行业完善普惠金融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工作,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推动辖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服务机制,鼓励创新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林权抵押、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强监管约束,强化日常监测,与银监部门配合,对普惠金融服务情况开展评估,对工作不力的机构,将通过约谈主要负责人、下发监管意见书等方式开展督导,并将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与市场准入、高管履职评价、监管评级等相挂钩,强化正向激励导向。
(二)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延伸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银行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银行设立县级分支机构,逐步规范升级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信用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和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农户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信用建档工作,加强信用奖惩力度,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弘扬“守信获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文化。大力发展电子化服务,在农村地区推广适应当地特点的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加大农村地区转账电话、POS、ATM等电子机具的投放力度,让农民“人不出村”享受更好、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统筹,提升创新。立足支持农业发展,创新契合农产品全周期的信贷产品,推广农业设施抵押的贷款、大型农机设备贷款等产品,扩大“福林贷”“惠林卡”“福e贷”等金融产品应用,加大信贷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立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开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的贷款,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完善“两权”抵押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石狮、晋江、永春“两权”抵押的贷款试点银行机构参与面。推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及相关收益权抵押的贷款业务,推动以水利水电、供排水工程产权及相关收益权等作为还款来源和合法抵押担保物。立足“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创新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加大对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拓展渠道,引入活水。大力发展农村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支持收益较好、能够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争取在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有所突破。利用现代金融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规避风险,完善拓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交易功能,依托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深入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等涉农领域业务。加快发展农村保险,完善以保生产成本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开展以保价格、保产量为主的农产品收益保险试点,推进无抵押无担保的保险支农融资试点,探索开展服务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土地流转租金履约保证保险。
(五)精准对接,提高成效。加强精准投贷,督促银行业尤其是涉农机构和地方法人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聚焦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重点服务对象,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加强精准扶贫,提升小额信贷“1+N”、光伏扶贫贷款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推动银行业机构与贫困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创建扶贫示范基地,持续推进政府扶贫救助责任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精准减负,指导银行业进一步完善利率管理政策,优化风险定价机制,合理控制小微、涉农贷款利率水平,落实服务乡村振兴的收费减免,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免费提供部分代理业务,有效降低农村融资成本。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5
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积极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与乡村带头企业协同配合,因地制宜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动跟进相关企业在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融资需求,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债等方式提供多元化绿色金融供给,筹集资金用于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绿色领域。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供给。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要加大对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的信贷投放,支持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政策性银行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应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
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符合新型城镇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投放,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充分依靠数字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标准建设,规范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丰富金融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推动手机银行向乡村普及,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农村人口数字金融素养和防风险能力。可针对已脱贫农户、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创业者等不同农村群体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培训,帮助相关人群了解各类金融服务,提高对金融工具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实施差异化监管考核目标,加强三农金融风险监管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考核时,应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要根据不同地区信贷需求、城镇化进程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监管考核方案,给予基层营业网点适当的特殊情况裁量权,个别问题可向监管部门申请复核。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避免信贷资金被挪用。
积极探索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创新“信贷+保险”服务模式,打造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互动机制,多方合作合力拓宽涉农和扶贫贷款风险分担和缓释渠道,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依托“互联网+”的作用,加快农村地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基于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大数据建立更加精准的农村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帮扶单位总结(精选5篇)11-07
乡村振兴帮扶单位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19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6篇)11-08
帮扶单位乡村振兴工作总结(通用10篇)11-08
乡村振兴帮扶单位总结范文(通用12篇)11-10